关于推动余杭区茶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5-01-22庞法松陈峰陈长洪
庞法松,陈峰,陈长洪
(1.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1100;2.余杭区余杭街道办事处,浙江杭州 311121)
余杭产茶历史悠久,始栽于唐,闻名于宋,早在宋代径山茶就已被列为“贡品”,茶圣陆羽曾在径山东麓隐居植茶、制茶、研茶,写下了传世名著《茶经》。“日本茶道”就源于宋代径山寺内盛行的“茶宴”,因此,径山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誉。时至今日,余杭茶产业借力于文化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茶产业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模式,2014年全年总产量达7867吨,总产值达8.19 亿元。
1 余杭区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两条腿”走路的茶类生产
2014年全区茶园总面积4300公顷,产区主要分布于9个镇街,分别为余杭、闲林、中泰、良渚、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产品包括径山茶与蒸青茶。径山茶主要通过各径山茶专卖店、专柜及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北京、上海、江苏、天津等地,直销量占80%,电商销售占20%;其中名优茶1190吨,平均价309元/kg。蒸青茶主要通过自行出口或委托销售,每吨价格达24000元以上,主要出口至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地。
1.2 “行业化”运作的管理特色
余杭茶业“行业化”管理水平省内领先,径山茶行业管理协会成立于1998年,经历了径山茶的恢复创新、品牌的抱团整合、商品化生产到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的发展历程,并通过“标准认定”与“证明商标”的申报,建立了“有法可依”行业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从“茶园”至“茶杯”的“六统一”管理体系,即“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标识包装、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管”,有效地保障了径山茶的质量。
2002年,余杭区又成立了径山蒸青茶业协会,通过统一出口基地认证、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档案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建立全国首个出口蒸青茶基地,保障了蒸青茶出口质量安全,产品深受俄、日、韩等国青睐。
1.3 “品牌化”带动的增效模式
虽然借力于径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优异的产品品质特色,余杭茶叶逐渐被人们认可,但分散的品牌并不利于余杭茶叶的宣传推广,为了整合品牌并进行统一管理,1998年余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决定实施统一品牌战略,通过整合五个省级名茶,实行“母商标+子商标”的双商标管理办法,统一“径山茶”品牌抱团发展。为进一步保护径山茶的特定品质和声誉,余杭区径山茶行业协会还在2003年注册了“径山茶”原产地证明商标,并相继在美国、新加坡等10 余个国家和地区申请注册了“径山茶”国际商标。2009年至2014年,“径山茶”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农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区域名牌、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茶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等荣誉,“径山茶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别是2010年“径山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后,品牌实力和影响力日益扩大,2014年径山茶品牌价值评估达15.27 亿元。
1.4 “标准化”规范的技术体系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技术标准化是径山茶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余杭区自1999年制订了省级地方标准《径山茶》,至今已修订完善了3次。通过播放视频纪录片、发放标准化推广手册、组织培训班等手段,全区获批生产许可的企业都能按统一标准生产径山茶,标准执行的覆盖面达100%。目前,全区共有70家径山茶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认证,其中远圣公司等3家企业还通过了HACCP、GAP 和ISO14001 等认证,茶厂优化改造率达100%,生产全程机械化。此外,全区茶园都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性系茶园面积达70%以上,有机茶基地占12%。全区现已建成两个国家级标准茶园,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一个现代农业主导示范园,一家浙江省标准化名茶厂。2010年,余杭区被授予全国首例“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为了提高径山茶炒制能力,提升径山茶品质,全区每年举办一次茶叶技能竞赛,每两年面向全区茶叶企业组织一次径山茶“茶王赛”,优胜茶叶将被授予“金茶王”的称号。余杭区政府还在2014年4月成功承办了浙江省(市)龙井茶炒制技能比武大赛,大大提升了余杭茶业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1.5 “茶文化”引领的良好氛围
为了更好的挖掘、发扬径山茶文化,余杭区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定期编著《余杭茶径》专刊;创建了“中国径山茶”网站,展示径山茶业风采,加强径山茶人之间的交流;出版了《径山茶业图史》,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径山茶的发展历史,弘扬了现代径山茶人吃苦耐劳、勇于突破的创业精神。全区每年举办“中国茶圣节”和茶圣祭典活动,茶圣节期间还会召开两岸茶产业发展论坛,增进两岸茶人交流沟通,并开辟多条以茶文化为内涵和纽带茶文化旅游线路。这些茶事活动和交流平台为余杭区营造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相关活动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2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适制品种缺乏,内外质提升受限
目前余杭区用于加工制作径山茶的茶树品种主要有中茶 108、浙农 113、浙农 139、龙井 43 等无性系良种和鸠坑群体种,不同茶树品种之间性状、特色略有不同,炒制加工参数也自然需要相应调整,这些都不利于径山茶内质、外形的稳定和提升。因此需要进一步做好当地径山茶适制品种的选育和扩繁工作,推广内外统一的标准化专属品种。
2.2 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民带动力欠缺
“行业化”的协会统一管理模式驱动着“径山茶”品牌的提升与茶农效益的增加,但总的来看,径山茶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茶园分布较散,缺乏大规模龙头企业的带动,企业的档次、水平还不高。同时,径山茶消费市场主要集聚在临平周边,薄弱的销售网络也限制了径山茶进一步拓展市场。
2.3 茶叶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余杭区对于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甚至有的农户或企业只做春季名优茶,夏秋茶叶利用率偏低。随着外国客户对出口蒸青茶标准的提高,不少茶叶企业效益逐年降低。
2.4 茶叶加工成本不断提高,效益危机凸现
施肥、治虫、管理、采摘等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年年提高,采茶劳力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如名茶采摘工资每公斤鲜叶30~80元,比去年提高20%以上。
2.5 蒸青茶燃料改革,产业面临危机
根据相关环保部门要求,现燃煤的蒸青茶企业必须在3年内完成燃料煤改油(气)要求,而使用天然气供热将导致蒸青茶生产成本增加2000元/吨,蒸青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大大减弱。
3 进一步发展余杭区茶产业的对策建议
为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坚持发挥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巩固名优茶先发优势,开发茶叶综合利用,注重品种搭配,加快结构调整,促使茶叶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
3.1 引导品种推广,选育优质良种
品牌来源于品质,品质来源于品种。要稳定径山茶品种优势,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导向,在老茶园改植换种时,以适制径山茶的无性系良种作为主推品种,达到逐步稳定现有品种结构、早中晚生品种合理搭配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现有径山茶群体种中选育和扩繁适制品种,通过优良单株选育和杂交选育两条腿走路的方法,逐步选育径山茶特有品种若干,进一步改善品种物理性状,实现茶树品种从“早”向“优”转变。
3.2 推行机器换人,降低用工成本
通过标准化茶园的建设,实现茶园现代化、机械化管理,集中力量攻关名优茶机械化采摘难题,提高名优茶机械化水平,从而有效解决名优茶采摘成本高、采茶劳力不足的问题。在发展精品名优茶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名优茶大众化,引导消费者从注重外形向外形与内质并重转变,兼顾各消费阶层的需要,生产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3.3 保障质量安全,加强过程监管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在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储存、流通、检测各环节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强化源头管理,做好台帐记录,保证茶叶产品安全的可追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统防统治,夏秋茶质量检测工作。
3.4 加强综合利用,提高附加价值
一是进一步加强夏秋茶综合利用,通过加大蒸青茶炒制设施设备的改造扶持,提高茶园资源利用率和亩产效益;二是继续推进红茶开发利用,争取早日制定红茶标准,规范红茶加工生产工艺,走新茶类发展之路;三是建立茶叶提取物工程技术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快茶多酚、茶色素等深加工产品研发和应用的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5 发展茶叶电商,拓展营销网络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茶叶销售平台和渠道模式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邮购等新型流通业态,入驻京东网、淘宝网等平台,加速径山茶拓展互联网市场。同时通过在周边潜在发展区域入驻茶叶销售店(点)进行针对性品牌宣传,吸引消费者了解、接触、品尝径山茶,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茶叶销售,有效拓展营销网络。通过举办茶商线上与线下的推介会,加强与外商合作,让径山茶香飘向全球。
3.6 挖掘品牌内涵,强化品牌建设
挖掘径山茶公共品牌文化内涵,将径山茶产品宣传与余杭旅游推介、与茶文化相结合,推出“茶文化游”、“茶乡游”、“休闲观光茶园”等项目,开发径山茶旅游产品,丰富茶产业文化内涵,提升径山茶公共品牌形象。借鉴“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公共品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茶圣节”、“茶王赛”等竞赛评比活动、参与省绿茶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