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县旱地甘蔗存在问题及实现“双高”综合措施
2015-01-22李贵兴王爱云杨子林
李贵兴,王爱云,杨子林
(1.永德县小勐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永德677607;2.永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永德677600;3.临沧市植保植检站,云南临沧677000)
永德县旱地甘蔗存在问题及实现“双高”综合措施
李贵兴1,王爱云2,杨子林3*
(1.永德县小勐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永德677607;2.永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永德677600;3.临沧市植保植检站,云南临沧677000)
分析了永德县旱地甘蔗生产存在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优良品种不丰富,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生产性投入不足以及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发展措施:重视良种推广应用,调整和改革植期,推行“槽植法”栽培模式的基础上,强化生产及收榨管理,促进旱地甘蔗“双高”生产目标实现。
旱地甘蔗;存在问题;高产高糖;综合措施
实现旱地甘蔗“双高”(高产高糖,下同)目标,是当前永德县蔗糖生产上的一个重大科研课题。目前全县甘蔗种植面积23900 hm2,其中旱地甘蔗18120 hm2,占总面积的75.8%,区域内年平均降水量1283mm,平均气温17.4℃,平均日照时数2196h,无霜期349d,热区资源丰富,耕作层深厚,属南亚热带湿润蔗区,是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滇西南双高甘蔗产业带中的原料甘蔗主产区[1]。但是,由于永德县甘蔗生产综合技术水平较低,旱地甘蔗平均单产只达3000kg/667m2,含糖分仅12.5%,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蔗糖产业发展目标相差甚远。为进一步提高永德县甘蔗单产,实现“双高”目标,结合多年基层服务蔗糖产业工作经验及感受,就永德县旱地甘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双高”生产目标综合措施提出个人浅见,供商榷。
1 存在问题
永德县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尽管十分有利于甘蔗生长,但由于区域经济薄弱和产业发展不平衡,致使我县旱地甘蔗生产存在种种问题。
1.1 蔗区立地条件差,战线长
永德县境内有4条机制白砂糖生产线,分属永德糖业和凤庆糖业两大集团,其蔗区散落在3208km2国土面积内,山地、坡地及陡坡地种蔗比例较大,海拔1300m以上蔗区普遍,种植管理十分不便,而且原料甘蔗运输距离过长,客观条件造成的甘蔗单产低、糖分低,工农业生产效益差的问题突出。
1.2 蔗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蔗糖产业是永德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及各制糖企业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改善蔗区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条件。但在极端恶劣天气已成常态化的今天,无疑是杯水车薪,全县蔗区道路里程、质量、数量以及水利设施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蔗糖产业发展的需要,因路停榨、晴旱雨涝及靠雨水养蔗现象突出。
1.3 良种推广速度慢,品种多样性不丰富,病虫草鼠为害严重
多年来,永德县旱地甘蔗的优良品种长期主要依赖新台糖22号和新台糖25号,而且一些现有的优良品种如粤糖00-236,粤糖93-159等比例也较小,呈现优良品种多样性不丰富,推广速度缓慢的问题,加之蔗地山高路远,水源缺乏,蔗农管理意识不强,导致甘蔗病虫草鼠害普遍发生,严重地制约着甘蔗“双高”目标的实现。
1.4 蔗农生产性投入不足,科技意识淡薄
由于区域发展的失衡,广大蔗农用于生产资料、中耕管理及科技应用上的投入较小,甚至微乎其微,各蔗区普遍存在拼面积、拼劳力、拼关系以及管理粗放等现象,土地利用率未得到有效的利用[2],而伴随着劳动力紧张诱发的生产成本高昂以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和间接地导致甘蔗产量和种蔗效益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1.5 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永德县蔗糖产业原料发展主要依托县委、县政府下设的甘蔗产业发展办公室及两大集团设立的原料部开展服务工作,尽管两部门都成立有甘蔗技术推广站和农务科,并有各自的服务体系,但其它部门如科技部门、农业部门及科研院所却鲜有涉足蔗糖产业,既形成了单打独斗的局面,还存在着多头“分管”的态势,极不利于产业发展。
2 实现旱地甘蔗“双高”生产目标综合措施
2.1 推行坡改梯,改善蔗区道路和水利设施配置,改善甘蔗生产基础条件
近几年来,中央及省级财政逐年加大了土地整理资金投入力度,以改善各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多方资金介入,促进全县蔗糖产业原料生产基础条件改善。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制糖企业加大蔗区基础条件建设力度,最终实现蔗农得实惠、企业增效益和产业获发展之目的。
2.2 高度重视“双高”甘蔗良种推广应用
根据不同蔗区土地资源条件和栽培管理制度,对产量好、糖分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前期生长快,有效茎数多、宿根性好的优良品种推广应用给予高度重视[2],解决好永德县旱地甘蔗低产低糖低效益最前沿的关键问题。目前,除现有的粤糖00-236和粤糖93-159两个品种应加大推广力度外,可适当压缩新台糖22号和新台糖25号,有针对性地引进和推广应用德蔗03-83、粤糖60号[3]、桂糖02-901、柳城03-1137、柳城05-136、云蔗05-51、云蔗05-49等优良品种,并将早、中、晚熟品种分类合理搭配,优化布局到各大蔗区,以提高全县旱地甘蔗良种多样性和覆盖率,促进蔗糖产业发展。
2.3 发挥自然优势,调整和改革植期
充分利用蔗区自然降雨规律,提早或推迟新植蔗下种期,采取秋植、冬植或晚春植,保证安全出苗[4]。长期以来,永德县新植甘蔗大多数以春植蔗为主,相对每年榨季而言,其生长期较短,难以提高单产和实现旱地甘蔗“双高”目标。建议在掌握各旱地蔗区降雨规律的基础上,调整和改革植期,提早或推迟新植蔗下种期,延长甘蔗的生长期。据德宏州甘科所及云南农业大学的杨光琴、张永港、杨清辉等老师研究[5],旱地甘蔗提早植期易获高产,从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植期每提早30d,甘蔗产量可增加14.76%~68.05%。
2.4 推行旱地甘蔗“槽植法”栽培模式,提高甘蔗产出
针对永德县旱地蔗区地理气候特点,积极推行“等高槽型、深沟板土、双行双芽、地膜覆盖”十六字方针为主要措施的“槽植法”栽培模式,以增加土温和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出苗率,保证基本苗,为获得“双高”生产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等高”即沿山地坡地等高线开挖甘蔗种植沟;“槽型”即将种植沟开挖形成槽状;“深沟板土”即将种植沟深挖至土壤结构相对较硬的生土层;“双行双芽”即是将甘蔗种苗按双芽(两节)为一段在两茎节之间的中间位置斜砍斩断下种,下种时交叉错位排列成双行,并确保芽位分布在外测;“地膜覆盖”即是下种施肥盖土后沿种植沟覆盖地膜,并回土压实边缘[6-7]。
2.5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
根据旱地蔗区条件和广大蔗农的种植习惯,永德县旱地甘蔗种植行距以1m左右为宜,下种量以每666.7m2下种5400~6000个双芽段为佳。在此基础上,新植蔗以多施有机肥,合理配施N、P、K作基肥的原则,尽量做到每666.7m2施1500kg以上土杂肥或者1000kg优质农家肥,并配施尿素8~10kg,钙镁磷肥或者过磷酸钙肥50kg,氯化钾20~25kg,以保证新植甘蔗在生长前期有充足的养分供应;宿根蔗在开垄松蔸后,每666.7m2施N、P、K比例为10∶10∶5的复合肥50~60 kg,然后回土闭垄覆盖蔗篼。进入雨季后,新植及宿根蔗要及时追施复合肥40~50kg,尿素30~35kg[8]。
2.6 突出重点,抓好“三虫两病一杂草”的防控工作,确保旱地甘蔗生产安全
“三虫”是指蛴螬类地下害虫、甘蔗绵蚜和迁飞暴发性粘虫;“两病”是指褐条病和黑穗病;“一杂草”通指蔗地杂草。具体的措施在加强田间调查或巡查力度的基础上[9],选择安全高效和对路的化学药剂如乐斯本、吡虫啉、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百菌清、多菌灵、莠去津、草甘膦、甲灭敌草隆等,及时及早地开展防治工作。
2.7 长短结合,快锄低砍,适时合理安排砍、运、榨
结合旱地蔗区远近和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熟期,不同地段的实际情况,组织农务人员及时开展测产工作,并坚持先熟先砍的原则,推行快锄入土3~5cm低砍斩蔗,使蔗桩不外露于土的“快锄低砍”措施[10],同时合理安排砍、运、榨,及时收榨新鲜原料甘蔗,确保广大蔗农和制糖企业利益最大化。
3 结语
如何实现旱地甘蔗“双高”生产目标,是永德县蔗糖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也是农业科技部门服务“三农”和党委政府关联“民生”的大事。某项先进成熟的纯技术毋庸置疑会增产增糖,但要可持续地实现旱地甘蔗“双高”生产目标,须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优化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应用综合措施,促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企业得到更多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地甘蔗生产问题,实现蔗糖产业生产目标。
[1]张跃彬,吴正焜,刘少春.云南双高甘蔗标准化综合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7-16.
[2]陈法纯,韦其泰.浅谈如何提高横县旱地甘蔗高产高糖的栽培技术措施[J].农家之友,2011(3):17-19.
[3]张永港,王先,李翠英,等.旱地甘蔗品种展示示范总结[J].广西蔗糖,2012(3):12-19.
[4]刘少春,张跃彬.旱地甘蔗抗旱栽培综合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04(3):24-25.
[5]杨光琴,张永港,杨清辉,等.云南德宏蔗区旱地甘蔗适宜植期研究[J].中国糖料,2013(3):30-34.
[6]罗明智.旱地甘蔗“槽植”技术[J].云南农业,2012(4):53.
[7]李如单.旱地甘蔗“槽植法”栽培方法[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1(5):26-27.
[8]刘少春,吴正昆,张跃彬.旱地甘蔗三高栽培综合技术探讨[J].中国糖料,1999(4):35-38.
[9]杨子林,周军,陈双云.甘蔗褐条病田间调查存在问题与改进办法[J].中国植保导刊,2010(11):36-38.
[10]王文荣,杨子林,李勇.甘蔗快锄低砍技术增产效应[J].中国糖料,2011(1):48-49.
S566.1
B
1007-2624(2015)01-0077-02
10.13570/j.cnki.scc.2015.01.031
2014-06-22
李贵兴(1958-),男,云南省永德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杨子林(1967-),男,云南省墨江县人,主要从事植物保护、植物检疫与植保技术推广工作。E-mail:lczhib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