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例早期蕈样肉芽肿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2015-01-22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光疗肉芽肿表皮

杨 钧

4例早期蕈样肉芽肿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杨 钧

蕈样肉芽肿(MF)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皮肤淋巴瘤的50%,1由于其早期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难以得到及时的诊治。笔者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4例MF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MF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发病年龄22~63岁,平均46.75岁。病程1年2个月至10年。

1.2 临床表现 例1,男,47岁。躯干、四肢散在指甲至枣大色素减退斑10年,曾被误诊为“玫瑰糠疹、花斑癣、白癜风”,临床分期为IB期(按1975年美国MF研究协作小组的T细胞淋巴瘤TNM分期法)。例2,女,22岁。前胸、腹肋部散在数块淡褐色斑片3年,表面较干燥,浸润不明显,曾被误诊为“神经性皮炎、副银屑病”,临床分期为I A期。例3,男,55岁。面部、躯干散在丘疹、浸润性红斑1年2个月,曾被误诊为湿疹,临床分期为IA期。例4,男,63岁。全身灰褐色色沉,四肢伸侧见多角形鳞状斑片5年,曾被误诊为鱼鳞病,临床分期为IB期。4例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瘙痒。

1.3 辅助检查 4例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肝胆胰脾肾B超、心电图、胸片无异常,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1.4 病理和免疫组化 4例患者经病理活检确诊,2例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呈带状分布,可见亲表皮现象,其中1例表皮内见Pautrier小脓肿。1例患者细胞核大深染,外形不规则。患者均未做淋巴结活检。4例患者中1例CD2,CD3,CD4,CD7,CD8阳性,CD20,CD79a阴性,CD30个别细胞散在阳性,Ki-67约50%阳性。1例患者CD3,CD4,CD45RO阳性,CD8灶性阳性,CD20,CD79a阴性。1例患者CD45RO,CD3,CD8阳性,CD20,CD30阴性。1例患者CD45RO,CD68阳性,CD20,CD30,CD79a阴性。

2 治疗与结果

4例患者根据瘙痒程度不同酌情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新鲜氮芥每日1次(生理盐水500 mL+氮芥10 mg)和UN-UVB光疗(初始剂量为0.25 J/cm2,每次增加原照射剂量的10%,直至照射剂量达到2 J/cm2维持治疗,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3例患者皮疹消退大于70%,1例患者失访。其中1例患者痊愈2年后复发,糖皮质激素外用配合光疗有效。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MF好发于中老年人,曾有文献报道平均确诊年龄55~60岁,男∶女比例约为1.6~2.0∶1。2,3由于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往往得不到足够认识而造成误诊。本组患者确诊前曾被误诊为玫瑰糠疹、花斑癣、神经性皮炎、鱼鳞病等多种疾病,充分说明了MF早期临床表现的非典型性,所以对病情反复、皮疹成进行性、各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予足够的重视,及时作常规及免疫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重复多次病理检查。

MF主要组织学特征为界面改变、嗜表皮现象、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Pautrier’s微脓肿。4本组患者2例有亲表皮现象,1例表皮内见Pautrier小脓肿。1例患者细胞核大深染,外形不规则,可见免疫组化CD3,CD45RO,CD8阳性,CD20,CD79a阴性,确定肿瘤细胞的来源为T淋巴细胞。

MF临床进展缓慢,病程可达20~30年以上。治疗方案因临床分期不同而有差异。MF对放射线敏感且对放射治疗有效,但因其毒副作用较大,此方法仅用于晚期患者或播散期患者。有学者认为UN-UVB治疗MF早期皮损具有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且简便易行的优点,5本组患者采用新鲜氮芥外用配合光疗的方法均取得满意疗效,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1Willemze R,Jaffe ES,Burg G,et al.WHO-EORTC classification for cutaneous lymphomas.Blood,2005,105(10):3768-3785.

2 Van Doorn R,Van Haselen CW,Van Voorst Vader PC,et al. Mycosis fungoides:disease evolution and prognosis of 309 Dutch patients.Arch Dermatol,2000,136(4):504-510.

3 Zackheim H,Amin S,Kashani-SabetM,et al.Prognosis in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by skin stage:Long-term survival in 489 patients.JAm Acad Dermatol,1999,40(3):418-425.

4Ku LS,Lo KK.Mycosis fungoide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0 cases in Hong Kong.Int JDermatol,2005,44(3):215-220.

5张思平,朱一元.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1):6-9.

(收稿:2014-01-24 修回:2014-02-18)

济宁市皮肤病防治院,山东济宁,272000

猜你喜欢

光疗肉芽肿表皮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不同光疗策略的临床效果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强光疗与传统光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