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种植密度的确定与施肥的关键技术

2015-01-22张世洪

种子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养分高产肥料

张世洪

湖北省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玉米种植密度的确定与施肥的关键技术

张世洪

湖北省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十堰市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玉米粗放管理,单产不高,通过几年来密度和肥料试验研究,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宜当地山区玉米密度与施肥的种植方式。

玉米;密度;施肥;技术

十堰市位于中国中央山地秦巴山区汉水谷地,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东经110°47′、北纬32°39′,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堰市土地面积2.3万km2,可用耕地面积约为13.89万hm2,其中坡度25°以上的土地为3.76万hm2,水田为3.65万hm2,旱地为10.24万hm2,人均耕地约0.08 hm2。受自然灾害频繁,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气候复杂多样,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

玉米是十堰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0万hm2,大部分为坡耕地,种植模式粗放,单产不高,因此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高玉米单产是发展玉米生产和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科研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玉米是C4作物(生长在温度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其光合作用具有光呼吸低、光合点高的特点。同时,玉米也是一种喜肥喜水作物,它和小麦、水稻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它是种一颗结一棵。所以,要想使玉米获得高产,在保障单株不变的情况下,就得提高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根椐本地气候特点,选用高产优质的品种是首要条件,田间管理是关健技术,密度与施肥是田间管理获得高产的重要环节。

1 根据不同品种的特征特性确定适宜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的大小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之一,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批又一批优质高产、多抗的玉米新品种不断涌现,玉米生产也出现了一些高产典型,而合理密植正是取得高产的关键,那么玉米的种植密度多大为适宜呢?根据多年的大田试验示范证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提高,但当密度达到一定值后,增加密度反而使产量下降,所以适宜的密度是决定产量的因素。

1.1 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玉米新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水肥条件确定适宜的优良品种,不能只看广告,盲目引进种植。

1.2 品种特征特性

玉米种植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增高呈现上升趋势;玉米种植随密度的加大,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减少,空秆率增加,倒伏率加大,害虫危害率、籽粒霉变率和发芽率增加,但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百粒重不变。因此,玉米产量与玉米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逐步提高[1]。

但不同类型的品种具有不同的耐密性,紧凑型杂交种耐密性强,密度增大时产量较稳定,适宜种植的密度较大,6~7万株/hm2为宜;平展型杂交种耐密性差,密度增加范围小,若密度过大就会减产,适宜密度为4.5~5万株/hm2;中间型品种的叶片与主秆夹角介于紧凑型和平展型之间,多数属中早熟耐密品种,密度在5.3~6.7万株/hm2。

1.3 根据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选择合理的密度

合理的种植密度应遵循的原则是“肥地宜密,薄地宜稀”[2],阳坡宜密,阴坡宜稀,低海拔宜密,高海拔宜稀,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矮秆品种宜密,高秆品种宜稀。根据生态条件确定适宜密度,南种北引,生育期延长,植秆长高,密度宜小;北种南引,生育期缩短,植秆变矮,密度宜大。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掌握贫瘠地块取密度下限,肥沃地块取密度上限,施肥水平高的地块取密度上限,反之,取密度下限。密度过大造成个体间相互拥挤徒长,通风透光不良,影响光合作用,茎秆细高易倒伏,雌穗发育受阻形成小穗,个体相互拥挤,影响授粉结实,秃顶过大甚至导致空秆;密度过小则没有发挥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就不能创高产。

2 玉米的需肥特性

2.1 玉米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时期不同

玉米营养临界期为三叶期,一般是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时期;玉米氮素临界期比磷稍后,通常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期。临界期对养分需求并不大,但养分全面比例要适宜。这个时期营养元素过多、过少或者不平衡,对玉米生长发育都将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而且以后无论怎么补充营养元素都无济无事。

玉米营养最大效率期,是玉米大喇叭口期。这是玉米养分吸收最快最大时期。这期间玉米需要养分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最大,吸收速度也最快,肥料作用最大,此时肥料施用量适宜,玉米增产效果最明显。

玉米一生中吸收的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同时,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受栽培方式、产量水平、不同品种特性、土壤、肥料和气候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变化。

2.1.1 不同栽培季节对氮、磷、钾养分的需要量不同

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2.75 kg,磷(P2O5)0.86 kg,钾(K2O)2.14 kg,其比例为3∶1∶2.5,其中春播玉米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吸收氮(N)2.6 kg,磷(P2O5)0.8 kg,钾(K2O)2.25 kg,其比例为3.1∶1∶2.7;夏玉米分别是2.5 kg、0.9 kg、2.3 kg,其比例为2.75∶1∶2.56[3]。

2.1.2 不同产量水平对氮、磷、钾养分的需要量不同

国内外研究报道表明,由于品种、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同,结果差异很大。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的提高,吸收氮、磷、钾的数量随之增加。产量在600~700 kg/667 m2:氮施用14~18 kg/667 m2,磷5~7 kg/667 m2,钾6~10 kg/667 m2[4]。

2.1.3 不同品种对氮、磷、钾养分的需要量不同

不同品种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和反应敏感性是有差别的。研究指出,玉米品种间吸收土壤中氮、磷、钾的数量有一定的差异,吸收肥料中氮、磷、钾的数量及其利用率差别较大,相差1倍之多,施用肥料的增产效果及其经济效益相差2~3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将吸收土壤养分能力强的品种种植在高肥力土壤上,充分发挥土壤肥力的增产潜力,减少化肥施用量;反之,对化肥吸收能力较强的品种,则要施足肥料,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2.2 玉米不同生育期吸收养分的特点不同

玉米不同生育期吸肥特点不一样,苗期吸收氮、磷、钾养分分别为2.14%、1.12%、2.92%。拔节至孕穗期生长较快,约32%的氮、45%的磷和近70%的钾在这一阶段吸收,抽雄至灌浆是旺盛生长期,需肥水大增,氮、磷、钾的20%、20%和30%是在这一短短时期内吸收的[3]。

2.3 最小养分律

决定玉米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相对供应量最少的那个养分。施肥的目的是为作物提供适量的营养物质,以补充土壤中养分的缺乏,从而获得高产。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当土壤中的最小养分得到补充,就满足了玉米的生长发育需要,产量就得到提高,原来最小养分就转化为适宜的养分了。如果不针对性地补充最小养分,即使其他养分增加得再多,也难以提高玉米产量,而只能造成肥料浪费;只有应用最小养分律,才可以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肥料种类,做到缺什么养分补施什么肥料,玉米才能获得高产[5]。

3 玉米施肥原则

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效应,通过土壤肥力测试,确定相应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平衡施肥。主要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磷肥为辅;穗肥为主,苗肥为辅。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有机肥料及矿质肥料等[6]。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施优质农家肥300~400 kg/667 m2结合整地埋入土中,有机肥量少的要开沟条施。

追肥以尿素为主,追肥要深施,苗肥在玉米可见6~7叶时,施尿素10 kg/667 m2。穗肥在玉米可见叶12~13叶时,施尿素20 kg/667 m2。施肥后要盖土,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其中苗肥20%~30%,穗肥为60%,看长势长相,适时补施粒肥,一般为10%。

3.1 存在的问题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基肥用量不够,秸秆还田比例较低,大部分用碳铵,无农家肥,造成土壤板结,肥料养分含量不够,养分不平衡,不能满足玉米一生需求。

很多农民没有施用磷、钾肥的习惯,从而很难发挥磷、钾肥的增产效果;追肥不合理,忽略土壤最小养分律;施肥方法不正确,如不施苗肥,在玉米16~17片施追肥,直接把肥料扔到玉米根部不盖土,这样肥料就无法充分利用,玉米吸收很少;种植密度较低,基本苗不足,影响肥料效果的发挥;耕层过浅,影响根系发育,易旱易倒伏,水肥效率不高。

3.2 改进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增施有机肥,做好秸秆还田,配方施肥,保证土壤养分均衡,从而满足玉米一生需求;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适量补施磷、钾肥,充分发挥磷、钾肥的增产效果;追肥分次深施,结合中耕施肥盖土,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不同环境条件,选用不同品种,根据品种特征特性,保证足够基本苗,提高玉米产量,正确应用最小养分律,充分发挥肥料增产效果;深翻冬坑,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水肥效果。

总之,以上密度与施肥措施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灵活掌握,因地制宜,才能获得高产。

[1]韦如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69-70.

[2]刘忠诚,张宏义,翟亚娟,等.玉米密度与施肥[J].中国种业,2010,4:77-78.

[3]粮食作物类,锦农科技百余种作物实用配方施肥技术指南[M].玉米科学施肥技术,2013,5.

[4]玉米科学施肥技术[S].中国食品科技网,2013,3.

[5]高广金.玉米栽培实用新技术[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6-67.

[6]张世洪,叶青松,蓝玉梅,等.环境友好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3,11:156-157.

1005-2690(2015)01-0043-03

S513

C

张世洪(1964-),男,汉族,湖北十堰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推广工作。

2014-11-05

湖北省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项目【鄂农函(2012)327】;湖北省玉米工程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鄂财企发(2010)97号】

猜你喜欢

养分高产肥料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大白菜要高产这样管理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养分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8年12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