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彦萍教授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皮肤病举隅

2015-01-22韩朔杨皓瑜白彦萍

关键词:治则口苦丘疹

韩朔,杨皓瑜,白彦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3.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

辛开苦降法又称“寒温并用法”、“苦辛通降法”,属于八法中“和法”的范畴,是将寒凉苦泄药与温热药两种性味相反之药物同用,以平调寒热,升降气机,清热化湿,治疗寒热错杂、湿热互结之证收效甚好。

辛开苦降立法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提出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提出了辛温发散以升举气机,化湿和中;寒凉苦泄以清热泻火,辛开苦降,相反相成,由此为后世医家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辛开苦降立方于《伤寒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组方半夏、黄芩、黄连、大枣、干姜、人参、炙甘草,其中半夏、干姜与黄芩、黄连配伍,一寒一热,一辛一苦,开胸降气,清热祛湿。后世医家又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有所加减,遂成辛开苦降之方。

现代中医多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1]及2 型糖尿病[2],疗效显著。白彦萍教授临床发现,诸多皮肤病患者兼有脾胃湿热、大便溏泄之证,遂以辛开苦降之法,以半夏、黄芩、黄连为基础,临证加减,治疗皮肤病,取得一定效果。兹介绍验案3 则,供同道参考。

1 病例举隅

1.1 湿疹 患者男,58 岁,2014 年3 月初诊,全身反复红斑丘疹,糜烂、渗出5 年。

初诊查体:全身散在钱币状红斑,部分互相融合,手足部皮肤红斑、糜烂、增厚、瘙痒明显。口干、口苦,胃脘不适,长期大便不成形,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诊断:湿疹。辨证:湿热中阻,蕴于肌肤。治则:辛开苦降,利湿清热。方药:半夏10 g,黄连15 g,黄芩15 g,茵陈12 g,泽泻12 g,马齿苋15 g,防风15 g,丹皮15 g,生地15 g,苦参15 g,白蒺藜12 g,生甘草6 g,7 剂,水煎服,1 剂/次,2 次/d。二诊:皮疹明显减轻,红斑变暗,渗出减少,瘙痒减轻,口苦,胃脘不适减轻。继续原方。三诊:诸证继续减轻,大便基本正常,皮肤肥厚减轻,变薄。仍时时瘙痒,加威灵仙12 g,秦艽12 g。四诊:皮肤损害和症状均基本消失。

按: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浅层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易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古代并无“湿疹”之名,根据其发病特点,对应中医的“浸淫疮”、“湿毒”。传统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不外乎风、湿、热三邪单独或共同作用。治则主要是清热燥湿、祛风除湿等。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淫疮,黄连粉主之”,亦是取黄连清热祛湿之效。本案中患者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故上方以辛开苦降,清热利湿为主,兼顾祛风止痒,活血凉血解毒,七剂之后患者皮损减轻,瘙痒缓解,便溏亦有好转。

1.2 带状疱疹 患者男,45 岁,2015 年3 月初诊,右头面部红斑丘疹水疱、疼痛5 d 来我科门诊。发病前劳累、熬夜,自诉工作紧张。

初诊查体:右头面部散在数片红斑丘疹、水疱,蔓延至额部及头顶,疼痛剧烈欲撞墙。口干、口苦,大便干,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诊断:带状疱疹。辨证:毒热上攻。治则:辛开苦降,清热解毒止痛。处方:半夏10 g,黄芩15 g,黄连15 g,金银花12 g,连翘15g,白芷12 g,川芎12 g,细辛3 g,蒲公英15 g,决明子15g,赤芍12g,元胡30 g,7 剂,水煎服,1 剂/次,2 次/d。二诊:患者自诉服药3 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能够安静入睡,余诸证缓解。上方继服。三诊:疼痛减轻,红斑变暗,水疱收敛。口干口苦消失,饮食二便正常。继续治疗。

按:带状疱疹是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沿神经分布区域出现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多数或群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缠腰火龙”、“蛇盘疮”,认为其发病原因为情志内伤,肝经郁热化火,或脾湿郁久,外感毒邪。主要治则为清热燥湿,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上方以辛开苦降,清热解毒止痛为主,兼有活血化瘀之效,3 剂之后,患者疼痛减轻,安静入睡,继服四剂,皮损好转,余证缓解。

1.3 痤疮 患者男,26 岁,2014 年9 月初诊,面部丘疹脓疱半年,经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

初诊查体:面部脂溢明显,前额、两颊较密集丘疹脓疱,大小不一。患者工作压力较大,口苦,脘痞不适,便溏,眠差,舌红,苔黄,脉弦。诊断:痤疮。辨证:脾胃湿热。治则:辛开苦降,除湿散结。处方:半夏10 g,黄芩15 g,黄连15 g,茵陈12 g,连翘15 g,陈皮12 g,薏米15 g,金银花15 g,丹皮15 g,白芷15 g,冬瓜仁15 g,夏枯草12 g,皂角刺12 g,桔梗15 g,生甘草6 g,7 剂,水煎服,1 剂/次,2 次/d。二诊:面部新发皮疹减少,三角区皮损好转,脂溢减轻,大便成形,上方基础上加丹参12 g。三诊:面部无新发皮疹,原有皮损颜色变暗,胃脘不适消失。上方黄连、黄芩、金银花减量。四诊:皮损基本变平,颜色变暗,嘱其继续治疗。

按: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记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主要病机为素体偏盛,饮食不节,脾胃积热,熏蒸颜面[3]。治宜清宣肺胃,解毒散结。上方以辛开苦降,除湿散结为主,兼顾清热解毒凉血,以桔梗一味引药上行,七剂之后患者皮疹减少,脂溢改善,大便成形。二诊原方加丹参进一步清热解毒凉血,三诊四诊皮疹消退。

2 结语

辛开苦降自立法成方以来历代医家都有所应用与创新,辛开苦降的应用也不应拘泥于一方、局限于一病。中医讲求辨证论治,临证加减,临床中患者表现多样,需根据皮损、舌脉、饮食二便等调整用药。同时,只要抓住病机,异病亦可同治,很多寒热错杂之皮肤病都可应用辛开苦降法。

[1] 谭达全,邓冰湘.浅谈半夏泻心汤之辛开苦降法治疗HP 相关性胃炎[J].新中医,2008,40(2):103.

[2] 赵昱,周丽波,董柳,等.辛开苦降法治疗肥胖2 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5752.

[3] 徐宜厚,王保方,张赛英.皮肤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治则口苦丘疹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口苦是怎么回事?
口苦咽干,是生病了吗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嘴里有苦味是咋回事
口苦是怎么回事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