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改革探索

2015-01-22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学生课程

何 星 舟

(浙江工业大学 学生处,浙江 杭州 310014)

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改革探索

何 星 舟

(浙江工业大学 学生处,浙江 杭州 310014)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指影响人的创业行为的教育,更是一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有着深刻的文化逻辑。我国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逻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创业教育需致力于自我实现的改革探索:确立知识资本化的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富有高校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创业教育模式、强化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分析;改革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这表明高校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要的教育政策。我国自1998年清华大学引入MIT模式,开启“创业启蒙运动”以来,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改革探索。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

创业教育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校的商学院,后逐渐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我国教育部于1997年开始指导部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探索,2002年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2008年在全国设立了30个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虽已近20年,但仍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从政府层面来看,尽管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若干促进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12)等,但这些文件只是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工作要求”,缺乏实质性的保障(如法律保障)措施。因此政府的这些意见和要求很难落地,导致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很成功。从高校层面来看,大多数高校并未从创业教育的核心——知识资本化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创业教育,不能从创新教育与就业教育共融共享来设计创业教育,而只是简单地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混为一谈。如此,高校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知识转化等方面都存在漂移与偏离现象。此外,从高校执行政府创业教育政策的过程来看,大多数高校“理所当然”地将创业教育视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性工具”,这种“政策性工具”是带有普世意义的,高校很少针对学校实际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业教育”这种带有校本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问题,缺乏带有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二)创业教育缺乏理性认识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高校创业教育是指进行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教育活动,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创业能力。毫无疑问,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或多或少都带有移植、复制的烙印,对创业教育缺乏理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景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我国经历了引进、试点、创新试验区、推广等几个阶段,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也从清华大学等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向普通高校转移。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各类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也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存在“应景”的教育倾向。殊不知,创业教育刚开始也只是在美国为数不多的顶尖研究型大学开展的。二是“就业的创业教育”。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视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这就无形当中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等同起来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一字之差,但本质不同。就业教育是一种经验传承性的教育,只要把前人经验、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传承下来,能满足现有岗位的需要就可以了。而创业教育则不同,除了经验传承教育外,最主要的是强化创业实践教育与训练,达到社会创业所需要的能力与创业的敏锐度。同时,对于创业者来说,现有岗位不是人生终极目标,而只是一种暂时性过渡,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新技术转化,可以创造新的岗位,这才是创业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逻辑

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方式来看,存在创业教育课程“翻版”与“移植”的问题。大部分高校都缺少具有校本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移植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对于一些办学水平不高、办学层次较低的高校未必适应,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一些高校并未将创业教育设置为必修课,而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课程清单里。与其他必修的专业课相比,创业教育课程在师生中的地位明显偏低。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来看,大部分高校只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大多属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系列,而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养、创业文化等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容关注不多。一些高校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举行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并未在教学计划中列入创业教育。这样的课程体系导致了创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四)创业教育资源配置缺位

高校原有的教育体制以及资源配置方式很难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首先,缺少创业教育的专项资金。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较窄。创业从起步到成功通常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期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且失败率非常高,对于绝大多数出身普通工薪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梦”很难实现。其次,创业教育学科空白。创业来自于创业思维、人格力量和精神气质,因而需要设置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创造学等多学科、跨学科课程,需要创建满足时代需求和符合高校实际的创业教育学科,设置专门的科研机构对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而事实上,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学科还是空白的。再次,管理机构不健全。很多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创业教育,一般都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事务“挂靠”在学生处、团委或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机构,这给高校组织和开展创业教育带来了障碍。最后,师资队伍薄弱。高校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能力,要求创业教育的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在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要求。当前,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院型”,他们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探索

(一)确立高校创业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创业教育理念是创业教育实践的灵魂和方向。因此,高校需要确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首先,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最核心最根本的是知识资本化。也就是说,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创业,而不仅仅是一种以资金为主导的商贸服务型、体力型的创业。这是判断高校创业还是社会创业的重要标准。其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可以开展创业教育,但其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应该是有差异的。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旗手是教学研究型与教学型高校,这与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定位有关。而事实上,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引擎是研究型大学,因为高精尖的知识资源是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比其他类型的高校更容易开展创业教育。因此,我国高校要从校情出发,创业教育要从“学而优则仕”向“学而优则创”转变,使学生、教师和社会更加关注创业,使创业教育成为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动力,成为高校的学术自觉、使命自觉与文化自觉。因为“创业教育不是临时添加在高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作出的一次无奈的被动选择,而是高校基于时代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进行的一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转变”[1]。第三,高校创业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21世纪的大学要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办学思路”。创业教育不同于就业教育,因为高校创业教育可以归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创业教育不存在为了“一次性就业”的问题。基于此,高校创业教育在理念上需要转型:创业教育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转型、从创业实践教育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转型、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转型[1]。

(二)加强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与教育实施的策略选择。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主体是靠体制而非市场驱动,故顶层设计与实施导向显得尤为重要[2]。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将高校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法律体系,从而在法律层面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文化环境。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的法律。1980年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创新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催生了一批美国创业型高校[3]。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应从关爱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出发,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条件成熟的高校可成立创业学院),统筹全校创业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如在学校层面成立校级创业教育服务办公室,其下可设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创业教育研究所、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教育基金会等机构,统筹管理全校创业教育的师资、规划、资金等,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成为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可将“加强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抓手。创业知识、技能的传授是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的基础,高校创业教育培训与指导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4]。只有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正规的课程体系之中,才能促进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其一,构建动态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来讲,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稳定的、静态的。随着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专业和课程建设也要从就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向创业教育转变,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其创业教育的课程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所高校,由于办学层次和类型发生变化,其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型,那么其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其二,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由于高校在办学使命、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不同,其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不同的高校必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和要求开展创业教育,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特质的优秀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是“一校一品”的,即每所高校都要针对自身实际开发具有校本特色和区域特征的创业教育课程。其三,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课程是需要教师来实施的,因此高校需要培养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除了传统的“学院型”师资外,还需要“管理型”、“企业型”、“社会型”的师资。具体而言,高校要在引、评、用三个方面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引”,即高校要更加注重候选人的工作背景、社会实践能力与市场洞察力等,从企业行业引进优秀人才;“评”,即根据创业教育的特点与目标,重新制定创业教育教师的业绩考核标准;“用”,即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创业教育培训活动、参观考察企业等。

(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清华大学的深度聚焦教育模式、黑龙江大学实体体验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课堂扩展教育模式、温州大学的岗位创业教育模式等,这些高校都从侧重创业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探索出一些具有本土和校本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3]。高校教育创新,其模式多样性,是社会需求、高校类型多样性的集中反映。但是,作为一所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选择,应遵循办学规律、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设计创业教育模式时,要考虑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个性化、分层化的创业教育。不同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与创业动机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需要实施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真正做到“助力每个学生的创业梦想”。

(五)强化创业载体平台建设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创业教育全过程。有条件的高校,除了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还可以在校内设立创业教育园区、创业教育实验室或创业教育平台。首先,高校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有着资金、资源、经验、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大有可为。企业可以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实习机会;也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给予资金、项目、人才的支持,甚至可以直接入股,实现双赢。其次,高校与政府共建大学生创业信息平台。高校应主动与政府联系,说服政府以民生工程的项目建立一个广泛的大学生创业信息中介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投资、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三,成立创业教育联盟。同区域、同层次或同类型的高校可以成立创业教育联盟,制定创业教育联盟章程,以联盟会议的形式交流创业教育的经验与问题,相互探讨、相互借鉴,共同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1] 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13,205-220.

[2] 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2,(9):73-78.

[3] 丁钢.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5,(2):27-32.

[4] 宣勇,张鹏.论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12,(4):43-49.

(责任编辑:徐吉洪)

A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and Refor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E Xingzhou

(Student Offi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education that affects human behavior of entrepreneurship, but also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which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logic. There exist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top-level design and logic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needs to explore reform in self-realization: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knowledge capitaliz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constructing 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with university features, innovat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which confor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practical feature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blem analysis; reform exploration

2014-12-10

何星舟(1977-),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

A

1006-4303(2015)01-0085-0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大学生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