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奋进的足音
——江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改革发展掠影

2015-01-22陈润平

中国有色金属 2015年18期
关键词:钨矿大吉企业

陈润平 |文

美丽的南岭九连山脉,一眼望去,高耸巍峨、连绵起伏。在山脉的中部,坐落着一座曾被誉为“江西第一钨矿”的百年老矿——江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

永不磨灭的历史足迹

江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吉山钨业”)前身为大吉山钨矿,1918年开矿,1952年全部收归国有,1958年机械化生产,2004年8月1日改制重组,隶属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近一个世纪来,吉山人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励精图治、化鲲为鹏,为中国钨工业的崛起与发展,为实现钨业人的梦想,描绘了一幅可听、可触、可感的美丽画卷。据统计,1949~2014年,大吉山钨业共生产钨产品170976吨,实现利税总额145245万元。

镜头一:巧合的日子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诞生之日,是中国人永世不忘的历史性节日;然而1958年的10月1日,对大吉山钨矿的职工群众来说,意义更加非凡——由国外设计的大型机械化选矿主体工程、具有先进工艺和装备水平的主平窿运输大巷剪彩投产。至此,大吉山钨矿迈开了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新步伐。

当天的吉山大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处处张灯结彩,旗帜飞扬。隆重而盛大的竣工庆祝会上,时任赣南行署副专员秦彬、矿党委书记张磊浩、矿长贾荣和、前苏联专家拉萨琴上台致辞。来自建设一线的工程技术代表用激昂、嘹亮的声音讲述着工地建设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那高亢的声音依旧回响在人们耳旁……

镜头二:“一五”重点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54年6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对重工业部下达通知,批准大吉山钨矿扩建设计计划。由此,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大吉山钨矿扩建工程拉开了序幕。除大型机械化选矿主体工程由前苏联设计援建外,主平窿井巷、溜井、竖井、机修厂、空压机站、化验室等配套设施全部由国内自行设计建造。

在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来自全国各地近万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把大吉山建成全国乃自世界第一大钨矿。在建设工地、在井巷深处,鼓劲的号子声、隆隆的钻机声、铁锤的敲击声,汇聚成一曲曲憾人心扉的交响乐,响彻在吉山8.23平方千米的上空,余音绕梁……他们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在中国钨工业建设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镜头三:一组数字

1958年,从业人数6998人。

1959年,采矿总量突破127万吨,产钨精矿6658吨,创世界上采矿量、黑钨精矿年产量最高的奇迹。

1960~1962年,三年共生产黑钨精矿13296吨,年均生产4432吨,为国家渡过经济困难期,做出了积极贡献。

1969年12月23日,在567米、625米、662米三个中段中组,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炮孔总长18220米、装药量101吨、崩下矿量42万吨的井下深孔大爆破,堪称钨矿山井下大爆破世界之最。

1970年,“雷锋掘进队”平巷月掘进584米,创全国最新纪录;“王杰天井吊罐队”月掘进天井1130米,打破由河北铜矿保持的全国纪录。

1970~1980年,产品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4200万美元,为江西省出口创汇重点企业。美国、俄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阿尔巴尼亚、朝鲜等12个国家的代表团、选矿、地质工作者先后来大吉山钨矿视察、考察。

从这一组组数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吉矿人勇攀高峰、争创一流、勇往直前的恢宏壮举;从这一组组数字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由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合成雄壮的进行曲,催促着后人前进!前进!!

逆境中的改革步伐

大吉山钨矿也和全国其他矿山一样,度过了一段艰辛与困苦的岁月。尽管在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吉山人依然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勇敢地与艰难困苦争斗,执著期待着钨矿业美好的未来……

镜头一:正本清源

20世纪80年代末,受“大矿大开小矿放开”的影响,大量民工涌入矿山。民工们以个体的形式“划地为界”,各据一块,采富弃贫,乱采滥挖,对矿体进行掠夺式开采,资源储量急剧下降,矿山生产受到冲击,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88年,面对全国钨矿山严峻的形势,中国钨业协会向国家有关政府部委提交了“救救钨矿山——国营钨矿山遭受严重破坏”的调查报告,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作了重要批示。1991年,国务院以国发〔1991〕5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将钨、锡、锑、离子稀土矿产列入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通知》,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综合治理钨矿采矿秩序的文件和政策。省、市、县相继组织清理整治工作组,多次深入矿山辖区,开展宣传、教育和清理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长达15年的乱采滥挖问题得到根治,矿山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本来面目。

镜头二:重塑形象

由于无序开采,1984~1999年的十五年间,矿山井下七大工业系统不同程度遭受毁坏,三级矿量严重失衡,造成难于回收或无法回收的钨金属量达7602吨,直接经济损失7790余万元,因停产、减产等间接损失超亿元。矿山在国家每年定期财政补贴1100万元的基础上,年均仍亏损1400余万元。

1999年,有色工业系统下放地方管理,新成立的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公司把恢复大吉山的生产、整顿内部管理放在了首位。

2000年2月20日,江钨集团派出11人工作组进驻大吉山钨矿。同年10月,大吉山钨矿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在职工代表会上,矿新班子向广大干部职工承诺了“苦战三年改变吉矿面貌、奋斗十年再创吉矿辉煌”的奋斗目标。通过矿业秩序、社会治安、矿区环境整治;抓牢生产、安全、物资基础管理;严格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和责任考核;全力实施深部开拓、尾矿库扩容和废石索道改造;持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抓实党建、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大吉山钨矿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处处生机勃勃……

2003年,大吉山钨矿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钨产品产量完成3062吨,创造了自1985年来生产最好水平,人均钨产品实物劳动生产率1.51吨,为建矿以来最高效率,实现利润29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5275.76万元。一举丢掉了亏损的帽子。2001~2003年,大吉山钨矿先后被“江西省、赣州市评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环境保护模范单位”和“特级纳税信誉企业”等称号。

镜头三:改制重组

2000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2000〕11号文件精神,大吉山钨矿列全国第二批关破重组名单。至此,改与革,破与立,在大吉山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风起云涌。面对3100余名从业人员和4000余退休职工的老国有企业,改革面临重大考验。

2004年,为全力实施改制重组政策,大吉山钨矿一班人,在以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为领导的关闭破产清算组和江钨集团关破小组的领导下,牢牢把握“稳定万无一失、资产万无一失”的原则;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力维护职工权益上;精心做好:资产重组、人员重组和文化重组这篇大文章。经过艰苦细致工作,2004年7月,大吉山钨矿关破与重组任务顺利完成,不良资产有效剥离,从业职工、离退休、工伤致残人员得到有效安置,原企业办的公安、学校、供水供电等社会职能有效分离。

2004年8月1日,有着时代印记的江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成立,形成了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源优势充分体现,生产效率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大幅上升,企业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重组后仅五个月,新增固定资产2080万元,资产总额达3740万元。

铿锵的奋进足音

如果说1994~2004年的十年,是大吉山钨矿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的十年,那么2004~2014年的十年,就是江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长风破浪,云帆沧海的十年。十年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4776万元,工业增加值191450万元,利税123933万元,利润91268万元,成为江钨骨干企业、赣州市重点调度企业。

镜头一:国家级示范基地

在大吉山钨业三坑口,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江西赣南钨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醒目大字。在石碑的右上方标高593.5米处,一个现代化的竖井和大型钽铌钨选矿厂正在兴建……

2011年9月,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由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正式立项并落户江西,大吉山钨业成为赣南钨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之一,承建“低品位回收”、“钨细泥回收”和“钽铌钨矿体开发”三个示范项目,总投资6.04亿元。

从2012年起,承建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作业环境差、时间紧、技术要求高等实际困难,钨泥细回收与低品位回收项目全面完成,钽铌钨矿体开发主体工程已进入攻坚阶段,预计2015年年底建成。项目投产后,大吉山钨业将一改综合回收率低、产品单一的现状,资源优势将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钽铌钨矿体开发项目完成后,可盘活钽铌钨资源2.56万吨,钨金属2.61万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40年。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大吉山钨业加大了基础设施力度。自公司成立至今,先后投资7.1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技改和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其中:投资3400万元完成了明副竖井工程;投资3700万元完成了尾矿库整治和在线监测;投资1200余万元建立了井下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紧急避险、供水施救、压风自救、监测监控系统。这些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本质程度。大吉山钨业也由此获得了“国家绿色矿山”、“非煤矿山安全质量标准化二级企业”、 “劳动保障诚信等级AAA级企业”头衔。

镜头二:文化的魅力

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品牌,百年企业靠文化。大吉山钨业在不断挖掘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向前的步伐更加稳健扎实。

为提升企业文化内涵,大吉山钨业通过提炼、融合、发展,创立了“平安、高效、诚信、和谐”的企业精神,在这一精神的引导下,形成了生产保平安、工作求效益、为人讲诚信的良好风尚,员工爱企、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得到充分展现。与此同时,极力打造严格规范的制度文化,行为自觉的安全文化,“一个党员一面旗”的党建文化,温暖如家的人本文化。通过内化于心、强化于行、固化于制、融化于情,文化建设形式多样,效果显著。自2004年以来,大吉山钨业先后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170余项,规整标准400余个;建立了高规格的企业文化展览中心、宣传长廊;开办了企业门户网站、图书阅览室、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扩建了文化广场、增添了员工健身设施;在井口、车场、作业场所、候罐硐室和主要通道悬挂相关规程、制度、避灾线路图、井下安全须知、警示灯箱;经常性地开展篮球、乒乓球、拔河、接力、卡拉OK赛,摄影、书画、征文展、文艺会演等,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每到节假日,公司党政工负责人亲自带队,走访各级劳动模范、看望和慰问有困难的员工,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帮扶、大家庭的温暖。

近十年来,大吉山钨业荣膺各类奖项50余个,其中最具含金量的是:江西省总工会、赣州市总工会授予的省、市“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指导协调小组授予的“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 中共江西省国资委委员会授予的“先进党委”,赣州市总工会授予的“先进基层工会”、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团工委授予的“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中国五矿授予的“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荣誉背后,不仅凝结着吉矿人勤劳与智慧、更凝结着企业文化的内核、企业文化的光华!

镜头三:矿工精神

一台机器开了20年、一个把环握了23年、一个岗位呆了30年。与这些感人肺腑的事迹联系在一起的是钟思能、曹岗龙、叶晶福这几位普通的矿工。

他们是谁?他们是江西大吉山钨业近2000名员工的优秀代表!是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15000名员工的优秀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钟思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曹岗龙,他们俩同在一个井下,同是装矿机工,一个开装矿机车开了整整20年,一个握着装矿机的把环握了23年。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什么叫矿工精神、什么叫企业的良心。钟思能用12年的时间干了23年的活,不仅如此,他潜心积累了听声音、摸温度、看运行、量数据的装矿机问题处理法,使装矿机故障抢修时间缩短了近20倍,每年为企业节约维修费用上万元。员工亲切地称他为装矿机的“神医”。在曹岗龙眼里,钟思能就是自己工作的标杆,哪里最需要人的地方,哪就有他的身影,哪里环境最艰苦他就出现在哪,从事装矿23年来,他时时处处以钟思能为楷模,比装矿进度、比顽强意志、比思想境界,每年装矿量都保持在210%以上,用员工的话说:他是个走在时间前面的“拼命三郎”。

江西省劳动模范叶晶福,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山里人,变成了一名选矿“土专家”。30年来,他在选矿厂钼铋回收岗位上勤学苦钻选矿技术知识,他带领钼、铋回收小组成员,一步一个台阶,硬是把钼、铋回收率由过去的24%和45%,分别提高到了35%和50%,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他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

榜样犹如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在大吉山矿发展的历程中,正是由于有许许多多先进人物不断彰显矿工精神,企业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勇于担当、顾全大局、风清气正的良好精神风貌;也正是由于这些先进人物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矿工,不断地去追求梦想、不断地去超越自我。中

猜你喜欢

钨矿大吉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虎年大吉等
诸事大吉
江西钨矿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探讨
共和国“第一国企”助革命成功
江西省钨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
新疆哈密市沙尔萨依地区钼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