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大大的澳門公開課
2015-01-21卜樂
卜樂
習近平主席雖然是第五次訪問澳門,但是作為國家元首,以領導人身份來訪尚屬第一次,28小時內的15項活動,讓人看到不一樣的習大大旋風,留下的諸多議題,需要一一詳解,這一天半的行程更是一次身體力行的公開課程,給每一位聆聽者以思考,而啟發。
第一講:文化,新中華
習主席在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參加的一場“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青年”學生討論會是其離開澳門前最後一場活動,卻道出了當今中國社會的新需求:文化自信。習主席用自身的經歷談及在他青年時期,那個文化荒蕪的時代,他依舊去涉獵中國傳統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不少經典文籍,特別是聊齋、魯迅雜文、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正所謂“一書在手,其樂無窮”。而在今天這個高速訊息化的時代,人們似乎越來越遠離書籍,平板筆記本、隨身智能手機,哪一個不是出行必備的神器,這也許使得民眾搜索訊息來的更為便捷、快速,但是這樣碎片化的訊息感知和知識獲取,往往很難客觀的形成自身的價值判斷,社會充斥著各種價值評斷,雖然多元亦有混亂之感,沒有從廣泛書籍中沉澱出來的文化價值理念往往隨風飄逐。在這個文字充斥的年代裡,很多人忘卻了文化,甚至很多時候喪失了文化的DNA。社會趨勢潮流不斷開放,融合,隨處可見的歐美風情、西式禮儀、外來文明,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無可厚非,但無固本而習外,就會有捨本逐末之勢,綿延數千年的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時至今日能言者已是少數,踐行者更為稀有。在追求經濟增長,財富累積的年代裡,瀰漫太多非仁不義的舉動,無禮喪智的行為,終究帶來丟失誠信,迷失信仰的彷徨。習大大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前提,強調如何把握優秀的中華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才是關鍵,青年人更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今天的中國擺脫歷史的悲情,用一個更為自信的方式向世界傳達大國崛起的訊號,數十年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越來越熱,數以千萬計的外國人來中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相聲、毛筆字、京劇、古琴也不再是黃皮膚人的專利,一口流利的中文和各地方言往往從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年輕人口中說出,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的傳播顯示出更多的中華文化的輻射力。當旁人都在努力學習之時,中國人又是否是優秀的文化繼承者?習大大以自信的言語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去找回滲透到中國人骨髓裡的文化DNA,用文化的自信連接人、家、國與天下。少年強,則中國強,很多時候並非一句口號,更多的時候是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在時代的洪流中,以自信的方式愛國衛家,提升個人。
選擇在澳門這塊蓮花寶地提出文化自信,倡導中華文化,習大大看到了這個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凝聚了過去幾百年的文化結晶,中西文明交融。在這裡你會發現近千年的媽祖廟的不遠處就是葡式建築房屋的精美設計,當大家在歡慶聖誕的時候亦沒有忘記緬懷先人的清明,崇尚敬老的重陽,在佛號聲聲地莊嚴叢林旁亦有向天主訴說的真摯懺悔之意。也因為文化的自信,葡語、中文、普通話、英文在這座城市交融,不同膚色、種族在這片淨土生活,沒有鮮明的宗教衝突、種族對立,澳門是文明的小城,亦是耀眼的國際都市。以澳門為文化自信的標本,不僅鼓勵澳門,更是鼓勵兩岸四地與眾多年輕人,不忘初心,回歸到中華文化的本質以包容、仁愛之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文化是連接兩岸四地,海外華人最無形卻是最有力的紐帶,沒有了文化的民族註定漂泊,沒有了文明的國家豈能為強,當我們的文明一再丟失,部分國人與旅客屢造惡行之際,如何找回文化自信與文化DNA,去創造新的歷史,是習大大作為一位老師,作為一位長者給每一個中國人的耳提面命,苦口婆心。
第二講:澳門,新常態
對於內地來說,年度最熱門的關鍵詞之一當屬“新常態”(New Normal),最早出現在今年五月習主席考察河南省時提出,當前國家處於戰略機遇期,面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需要適應新常態,保持平衡心態,未雨綢繆,減少負面衝擊。而回歸十五年來,澳門經歷了飛速式經濟發展,在第十五年也開始面臨新的階段發展特徵,他對澳門提出的四點希望與三項要求,無一不是提醒澳門,澳門要開始面對內地經濟的新常態,更要面對澳門政經社會的新常態。
治理與社會新常態。習主席提出希望澳門特區政府提高治理水平,要抓住市民最需要的勇於承擔責任,解決矛盾。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化解發展中的矛盾。99回歸以來,澳門諸多制度法律從無到有,用制度與法律創新來深化“一國兩制”的內涵,十五年的進步不容小覷。但十五年來,仍有治理水平不足的外界質疑,面對很多法案,不經過廣泛審議與公眾參與,強制推行,結果引來民意大反彈,諸如反離補法案之類,不僅震撼澳門,更在兩岸四地掀起不少波瀾,為政者不懷惡意固然重要,但是結出惡果必遭社會反噬,因而更需戒慎恐懼,傾聽民意,不懼民粹,大刀闊斧。治理的新常態更要面對社會的新需求,及早謀劃,不待風險來時便已化解,方為大內高手。總等到危機四伏,才央求中央,訴求百姓,到那時,為時已晚,補牢亦難救亡羊。諸多法案制度遲遲卡在立法系統,是民意的博弈還是官商的爭鬥,政府要拿出十足的施政魄力,敢於大破大立真正為子子孫孫的澳門做謀劃,而不是一味的拉抬房地產等非實體經濟,造成騎虎難下,民怨四起。
一代人走向衰老,一代人步入茁壯,如何讓社會多元的聲音和需求都有所展現,著實困難,但迎難而上才不至於墮入其他地區一般的世代矛盾與衝突,治理謀求的是在地居民的幸福與在地社會的和諧,真正的和諧,來源於更廣泛的溝通,同心方可致遠;而真正的幸福,不僅來源於堅挺的數字:澳門羨煞旁人的人均GDP超百萬葡紙,月入中位數萬三仟,更有一年9000元的現金分享與每個月3180元的養老金,更要來源於衛生醫療、交通、住房等切實的食衣住行。習主席走訪基層,瞭解工人的住房、醫療,瞭解學生的教育與發展,一方面肯定特區政府在回歸後的不斷努力與成果,更希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需要進一步解決發展中的民生矛盾,當澳門社會落實“居者有其屋,病者得其醫,食者無其惱,行者非其憂”之時,那才是真正羨煞旁人,制度優越,幸福滿滿。所以治理不能等,改革不能停,從各司人選出臺力求新人新氣象到習主席攜“治國理政”的改革旋風來澳鼓勵全民,可以看到新一屆政府有意願更有動力謀劃一個看得見的“新澳門”。
經濟新常態。但凡談及澳門,上到中央,下至市井,第一話題便是澳門博彩,一個字“賭”。博彩業連續六月的大跌,貴賓廳紛紛合併歇業,但是來澳遊客數卻屢創新高,很明顯賭收與人氣不能直接掛鉤,深層次的博彩矛盾已經顯現,內地的反貪腐,打老虎使得部分官商如坐針氈,遠離澳門,轉向東南亞、韓國、新加坡等博彩市場,此時的困境澳門騎虎難下,人人都感歎輝煌不在之時,政府已經意識到博彩業進入相對震蕩的穩定期,中期檢討如火如荼的開展,未來不是要多元產業並進,而是不得不加速多元產業發展,因為澳門經濟新常態已然顯現,博彩收入的增長與澳門GDP的成長將告別雙位數的暴衝,一如前些年內地雙位數的GDP增幅近年也終究回歸7%左右的發展中國家常態,未來澳門經濟的新常態不僅是總量與增幅保持相對低水平,更有經濟運營和模式的健康化,內地強化清廉治國,澳門勢必更要排出過去“洗黑錢、轉黑賬”的不良毒素。未來的博彩不僅是負責任博彩,更努力邁向健康博彩方向發展,因而如何因應博彩新常態以及帶來的經濟與政府財政收入新常態,已經迫在眉睫,過去粗放型的靠內地人氣拉抬賭業,衝高經濟的方法不再是萬靈丹,如何多一種選擇,讓澳門發展更健康、更持久才是考驗政府的新議題。而中央亦看到如此危機,更加大對澳門的協助,提出研究澳門的水域管轄權與加強區域合作,希望澳門有更廣闊的腹地發展更多經濟形態與經濟模式多元轉型,未來的澳門經濟改革不能被動應對,更要主動出擊,在滬港通、自貿區等議題上,中央努力維護出“大上海”、“大香港”的格局,未來的澳門更要有“大澳門”的發展趨勢與格局,以經濟新常態,越走越穩,越走越好,才能迎來社會新發展。
第三講:香港,新機遇
一場回歸十五週年的慶祝,澳門成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通過各國、各地媒體的傳達,澳門成就更有國際Style,羨慕之餘更有諸多討論,而習大大的澳門訪問,不僅是最高規格的安排,更有最高層次的深思。一句“左腳穿右腳鞋,錯打錯處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在前面的鋪陳中習主席更強調法治的重要性,堅持進一步依法治港、依法治澳,捍衛法治。澳門的巨變式的發展印證了“一國兩制”的成功,而曠日持久的佔中終究塵埃落幕,也引發外界對於香港“一國兩制”的擔憂,中央亦有聲音希望對香港進行“一國兩制”再啟蒙。香港社會經歷過社會的強烈動蕩,危機四伏,但這又何嘗不是契機的開始。過去,香港民間過於希望“兩制”,而忽略“一國”,而部分強硬派則突出“一國”,輕視“兩制”,最終強硬派碰上激進派,讓社會難以喘息,被有心人更打出國家認同的迷糊牌,指出港人國族意識低落是主流,且不看部分學者民調問題先導設置,引導對立,更有媒體與網絡大加傳播,社會自然動蕩不安。而習主席言談中提及香港,堅持立場之餘,也不忘提醒全民,高度尊重特區政府的自治權,更以此勉勵無論是政府、還是香港民間社會,亦或是中央政府未來都將可能產生更多的溝通,主權回歸自然希望人心回歸,從國家的立場上,強化國族認同無可厚非,反對派拋出歐美等國的例證尋求民主,但是別忘了美國高度國族認同,新移民要經歷多少認同引導與教育才能入籍,歐洲面臨整合大歐盟的機遇,也同樣會自發強化本國認同,因而未來的香港需要“一國兩制”的新機遇,但同樣也需要更多的尊重與互動,傾聽、溝通提出共生共榮的方案才是社會和解的第一步,習主席看到社會的隱憂與對立,更希望大家用智慧解決發展中的矛盾,無論是民生還是民主。
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不代表在港遭遇滑鐵盧,而是在不同的社會環境裡,需要不同的詮釋和不同的舉措。在澳門,以社團政治連接民間、官方與商界的方式雖然容易滋生弊端,但很大程度上暢通地表達民意與發出民怨;而香港精英代議民主是否能夠在新的時期居中溝通民間與中央,更值得深思,未來的一國兩制在港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因為適應在地的創造性舉措將越來越多,“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也會有新的內涵,前提當然是無論香港建制派還是泛民派甚至是民間激進派都能更好地溝通,為了社會的長遠發展,一聲獨大非民主,一制獨行難持久,中央拋出橄欖枝,香港亦有新契機。
三講公開課,訴求大國崛起,未來的兩岸四地將有更多的聯結、不是造勢,也非造神,而是腳踏實地的“開大門、走大路”,以新的發展模式尋互動,中國夢不是虛無的夢,而是美好的希望,為了每一位民眾的尊嚴與發展,讓文化的自信,中國的自強終究走入世界的發展潮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