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中国经济新战略

2015-01-21剑青

祖国 2014年24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京津冀

剑青

过去30年,中国不断接纳世界,加入WTO,加入各种政经组织,而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策略则是主动主导,提出自己的规则,让中国力量走出去,一进一出之间,是国家实力的显现,是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大手笔。

在全球化与经济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发展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发展离不开经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直接决定了国家未来的走向。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在发展的同时,它又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扭转与自身情况的变化做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性调整。

“一带一路”促经济发展

两千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作为走出去的中国力量,为一个古老文明注入了开拓进取的基因。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分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的经济可能面临困境,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亟需新的经济火车头来带动世界经济。中国借此机会,将有利于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国战略、政策融入到“一带一路”和APEC当中,通过集聚中国力量,实现共赢。

“一带一路”所涉及到的主要省份包括:西北5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4省市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以及东部5省(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2012年,上述西北五省区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2%,外资所占比例不超过5%。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开放格局亟须改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发展,使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为西部发展创造历史机遇,也包含着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可以输出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优质的技术设备。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国,中国能够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一带一路”的构想,史无前例地将来自欧亚大陆、太平洋、印度洋诸岛众多国家团结到了一起,有助于推进亚洲内部以及欧亚大陆的区域合作。

过去30年,中国不断接纳世界,加入WTO,加入各种政经组织,而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策略则是主动主导,提出自己的规则,让中国力量走出去,一进一出之间,是国家实力的显现,是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大手笔。

国内“自贸区”推经济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哪里最先改革,敢于最先吃螃蟹,哪里最容易获得发展先机。随着2013年7月3日,上海自贸区获批后各项政策的不断推进与落实,其制度红利不断显现。在上海自贸区众多制度建设的经验中,负面清单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环。它给予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制度,如今,负面清单制度开始在全国推广。国家发改委已于2014年4、5月分别发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对全国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实行以普遍备案加有限核准的管理模式。从2014年10月6日开始,98%的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不再需要审批。

目前,全球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的竞赛,旧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及其管理模式已不可倚赖,中国需要吸收国际先进的经济、管理和贸易的理念,试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和方式。并且,要对不适合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的运行制度、规则进行改革。这个任务,让自贸区先行试验、先行完成,然后推广,是个合理的过渡。

近期,关于第二批自贸区名单经媒体曝光后不胫而走,天津、福建与广东入选呼声最高。一大批在自贸区“试验田”先行先试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正加速在全国推广“移栽”,各地掀起一股自贸区申报热潮。从目前中国及其国际情况来看,“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的自贸区规划是可行的。未来各自贸区要保持各地特色,也要重点探索共性的问题,发挥好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作用,把好的国际经验和规章推广到全国。

国际“自贸区”助经济提速

为了消除贸易壁垒,让两国的产品和服务在自由之间流动,我国还在洽谈国际“自贸区”上下足功夫。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亚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澳实质性结束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这意味着中澳自贸区建立已经没有阻碍。而就在APEC期间,习近平主席也刚刚宣布中韩结束自贸区实质性谈判。前后仅仅一周,中韩、中澳两大“高水平”自贸区接连成功画上句号。对中国来说,它们为建立一个“以我为主”的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讲,它有助于摆脱依赖出口美国和欧洲、依靠西方国家发展的旧模式。而除了货物和服务业逐步开放最终达到零关税的优惠,自贸区内逐步采纳人民币作为结算以至储备货币,令人民币正式走向国际化,也是中国建立自贸区的重要一步。

具体来说,根据中澳双方谈判结果,在开放水平方面,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关税最终均降为零,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服务领域,彼此向对方作出涵盖众多部门、高质量的开放承诺;投资领域,双方在协定生效日起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可预见性和透明度。而从中韩双方的协定来看,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在开放水平方面,中韩自贸区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贸易额最大、综合水平最高的自贸区。“税目90%、贸易额85%”,是一个相当高的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中韩自贸区谈判实现了“利益大体平衡、全面、高水平”的目标。

另外,中澳和中韩自贸协定都给老百姓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经济实惠。以中澳自贸协定为例,对中国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深受中国民众喜爱的澳大利亚乳制品、牛肉、海鲜、羊毛等商品,都有望因为自贸协定而迎来降价。如食品,中澳自贸协定规定,澳大利亚乳品关税将于9年内逐步取消,15%的婴儿配方奶粉关税将在4年内取消,而23%的羊肉关税、12%-25%的牛肉关税都将在9年内取消。而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使得国人购买韩国商品有了更加实惠的平台。韩国的汽车、电视到手机、食品都将以更加低廉的价格给国民带来惊喜,“泡菜上餐桌,高丽参更平”将从梦想变为现实。

截至目前,中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达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多个自贸协定的逐步实施,中国的消费者有望获得更加丰富的选择,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境外商品。

“京津冀”与“长江经济带”助经济发力

在最近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作为重点战略目标被提上日程。对于“京津冀”一体化来说,它的另一个称呼是“首都经济圈”。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国策,带动京津冀周边的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作用。而长江经济带,既以长江为名,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江在中国的地位。作为中国的黄金水道,长江不仅发挥着强有力的航运作用,其横贯东西的地理区位覆盖中国的省市的面积也非其它经济圈可比拟。

由以上分析可见,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的定位并不相同。然而,近30年来,有关“京津冀”相关规划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其缺乏国家层面的协调,“推动力不足”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长江经济带”来说,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则是其将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今年8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透露,中央层面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据报道,今年6月起,京津冀三地党政负责人开始就区域协同发展问题“走动”,并达成多项协议。有望于近期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总体布局为:打造“两核三轴一带” :“两核”指北京和天津;“三轴”指京-津-塘主轴,京-保-石拓展轴和京-唐-秦拓展轴;“一带”指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与中关村、曹妃甸并称为三大重点开发地区。根据今年9月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交通、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将率先实现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破局“路线图”日趋明朗。

今年9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长江经济带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目前,区域内综合立体交通建设已经率先启动。据悉,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里,这一区域到2020年将形成1.2万公里高等级航道、4万公里铁路、200万公里公路、7万公里输油(气)管道、36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100个民用运输机场、180座长江干线过江桥梁(含隧道)的立体交通网。届时,年客运量将达到310亿人次,货运量将达到270亿吨。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将与长江经济带一道,在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中贡献战略性力量。

大时代需要大战略。全球经济利益的博弈亦如一盘棋局,高手对垒,“既要谋子更要谋势”。中国要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要在世界经济新规则制定权的博弈中不落于下风,谋势而为乃是必然选择。加快自贸区建设是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亦为“硬战略”,抢抓机遇迎头赶上,将大战略落实,将愿景实现,中国经济的新版图正日益成型。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京津冀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