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小刚,在转变中前行

2015-01-21白硕源

2014年34期
关键词:冯小刚喜剧转型

白硕源

摘 要:冯小刚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开创了中国贺岁喜剧以及商业片的先河,执导的电影一次次开创了中国电影票房的神话。纵观冯小刚二十余年的导演生涯会发现,他在保留冯氏喜剧元素的同时,也在探索不同的影片类型。本文将就冯小刚的导演生涯以及其中的一些重大的转型做一个梳理。

关键词:冯小刚;喜剧;转型

如果要细数中国的大牌导演,冯小刚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位。他非科班出身,也不能被归入所谓的“第六代”“第七代”导演的范畴。他在自己十几年的导演生涯中,开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导演之路。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贺岁喜剧的先河,使中国的商业电影初具雏形。《一身叹息》摒弃了喜剧风格,对家庭和婚姻进行了严肃的探讨。《天下无贼》开创了中国式的警匪大片。《集结号》涉足了战争片,《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则是沉重的历史题材。这些都是冯小刚在不同类型片领域的尝试与创作。回顾其十几年间的电影作品,基本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个人风格浓重的小品式喜剧和充斥着人文关怀的大片。冯早期的作品多为这种小品式电影,自《大腕》开始,逐渐开始往大制作的方向转变,同时也愈发体现出更为深刻的社会思考。因此,根据导演影片类型、以及影片所探讨内容和深度的不同,按照时间的顺序划分,可以将冯小刚的转型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97——2002年:冯氏贺岁片的诞生

这一时期,冯小刚共拍摄了四部影片,分别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和《一声叹息》。其中,《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是典型的冯氏贺岁喜剧,缺乏完整的叙事结构,看似是一个个搞笑段子拼成的电影。在这三部喜剧描绘的都是小人物们的生活,住房、下岗、出国、追债、偷盗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娱乐化的方式展开,把种种烦恼以夸张和幽默的手法变为乐趣。冯小刚电影特有的幽默感是其作品的鲜明印记,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审美趋向和艺术旨趣,也满足了当代大众找乐的文化心理诉求。影片《一声叹息》也是小成本的贺岁片,但是冯小刚一改往常的搞笑,开始严肃地探讨起了家庭婚姻。冯小刚将镜头直面情感的现实,揭开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复杂的情感,面对真实而又残酷的生活现状,这使我们更加逼真的看到了一幅现代都市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

2、2002——2007:在转型中前行

《大腕》拉开转型的大幕

2002年的贺岁电影《大腕》是冯小刚转型的标志。这部投资330万美元的影片也是冯小刚与其东家华谊兄弟的一次大胆尝试。该片讲述了由葛优饰演的mtv导演为国际知名大导演泰勒筹办葬礼的荒诞故事。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该片吸收了加拿大演员唐纳德、香港演员关之琳,出现了跨国情节和大量英文的对白,在发行上也采取了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联合发行的方式。除了在影片中保留自己以往喜剧作品中一贯的京味调侃风格以外,冯小刚还敏锐的注意到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和争议话题,比如互联网公司、注意力经济、娱乐炒作风气、房地产热和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等等。与之前的三部贺岁喜剧相比,《大腕》更像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就其故事内容而言,导演在《大腕》中想表达的思想,也比之前更丰富。

《手机》《天下无贼》再续转型前缘

冯的电影向来不为学术界所重视,在《手机》以前,围绕冯小刚所有电影展开的总是“雅与俗”“幽默还是噱头”一类的网上争论,真正在学术上有所界定都和讨论的非常少。然而,《手机》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探讨。该片将冯小刚以往影片中的娱乐化、平面化和消费性的追求发展为人文层面的阐释,风格上也由从前的温情机智、幽默诙谐的轻喜剧转变为偏于正剧式悲剧的创作。如果说《手机》是馮小刚在运用影视语言进行整体叙事的练手之作,到了《天下无贼》,他已经可以很娴熟的运用商业电影的手法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了。作为一部商业大片,从叙事、摄影、特效,都展现除了商业大片该具备的特质。该片也彻底摆脱了冯氏电影堆积段子的手法,再不是依靠一个个单一场景和对白串起来故事,而是一个推进演变的有机体。该片也不仅仅是冯氏电影叙事风格与审美追求的转型,更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文化精神转型的迫切追求。

《夜宴》《集结号》标志转型完成

2006年的《夜宴》和2007年的《集结号》标志了冯小刚导演生涯转型的完成,他由一个喜剧片导演转变成题材上多元化的导演。《夜宴》达到了当时国产电影制作水平的最高层次,冯氏影片由数千万的中等投资升级到亿元大片的水准。《集结号》是引进韩国烟火特技、运用全新手段创作的战争题材电影,是冯小刚第二次对大片的尝试,也是他转型成功的明确标志。《集结号》的成功有目共睹,冯小刚也凭借此片,进一步确立了他在中国电影票房导演中当之无愧的大腕地位,证明了其作为一个具有无限创造力且不断尝试的电影导演,具有能把电影的商业性、娱乐性、人文性、艺术性、意识形态等多元要素处理的恰到好处的实力和潜力。《集结号》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刻画了一个普通军人的个人战争史,而不再专注于战争中孰胜孰败的宏大叙事,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军事战争影片的突破。

3、2008——至今回归与继续探索

经历了《集结号》的洗礼,这个时期的冯小刚已经能够在各种影片类型中游刃有余。《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非2》、《一九四二》、《私人定制》,冯氏喜剧和历史题材大片交替上演。2008年,冯小刚再次回归了阔别已久的的喜剧,拍摄了影片《非诚勿扰》。电影《非诚勿扰》,尤其是《非诚勿扰2》,在喜剧外衣的包裹下,实则更像是文艺片。影片不再单单追求幽默,在笑料的衬托下,引发观众更长久的沉默和思考,从单一化的喜剧人生描画转向深灰问题和人性层面的深度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探讨。影片《私人定制》被誉为《甲方乙方》的续集,虽口碑呈现两极分化,但也不难看出导演在片中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辛辣批判。

穿插于喜剧之间,2009年的《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的又一次精彩的转型。在这次转型中,冯小刚直指人性,以23秒、32年沉淀的岁月情感,构建起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灾难片是过去十多年西方电影中一直长盛不衰的题材。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灾难片模式,而是对其进行了国产化尝试,通过平民化的视角,借助灾难的外壳阐述人心的故事。他避免了“消费国难”的嫌疑,消解灾难暴力等奇观元素,转而诉诸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切和情感价值的认同。

如果说,《唐山大地震》还停留在探讨家庭纠结与伦理,那么在《一九四二》中,冯小刚则将探讨升华到了国家与民族的层面。拍摄《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在踏入导演行业以来一直的夙愿,之前在《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中的磨砺,似乎都是在为这部呕心沥血、重磅打造的《一九四二》做准备。灾荒作为整部电影的主题出现在银幕上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突破,对比《唐山大地震》,虽然都涉及灾难元素,但在拍摄手法和故事叙述方面,冯小刚均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说,我们在《一九四二》中,似乎看到了一个功德圆满的冯小刚。(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慧《谁制造了中国电影的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 金龙晟《票房大腕冯小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秋原《大片时代冯小刚与华谊兄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冯小刚喜剧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冯小刚横看成岭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转型
喜剧世界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沣芝转型记
《欢乐喜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