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后救灾干部心理重建研究进展

2015-01-2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救灾灾区心理健康

王 蒙

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九医院泌尿一科(北京) 100091 E-mail:1084819655@qq.com

·综 述·

灾后救灾干部心理重建研究进展

王 蒙

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九医院泌尿一科(北京) 100091 E-mail:1084819655@qq.com

灾后心理重建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经被正式纳入灾后重建体系。近年来研究表明,灾后救灾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灾后心理重建包括物质干预和心理干预等措施。现就灾后救灾干部心理重建研究进行综述。

灾后;救灾干部;心理重建;综述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如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云南鲁甸地震等突发灾害,具有事发突然、危害极大、影响面广等特点,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也给亲历灾害的人员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针对灾难后难以避免的心理问题,灾后重建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的“心理重建”工作[2]。心理重建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3]。救灾干部是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主力军,身先士卒,奋战在救灾一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质量,并且对社会、工作、他人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事实表明,大量的灾后研究都集中到居民、学生、儿童等群体,救灾干部的心理问题却落入了人们关注的盲区。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等一系列自杀事件说明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自杀风险已逼近灾区。因此,防治救灾干部心理障碍、预防自杀,成为灾后心理卫生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对灾后心理重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及时深入分析影响灾区救灾干部心理重建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救灾干部及时做好心理干预、改善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灾后救灾干部身心健康状况的现状

地震、泥石流等突发灾害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应激反应超出了个体自我代偿能力,则容易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PTSD不仅发生率高,而且持续时间长,长期的不良情绪会导致焦虑、抑郁甚至人格改变,并伴有慢性的自杀倾向[4-6]。国内外研究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报道[7-13].灾后救灾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主要包括抑郁、焦虑障碍、PTSD、物质滥用(酒、药、烟等)、自杀等。

1.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蒋麒麟等[7]采用SCL-90量表对汶川地震重灾县的580名机关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得出,除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性外,总分和其他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01),省外援建干部和正科级法人干部的总分及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干部,且心理问题阳性筛查率达21.38%。李铿等[14]采用SCL-90量表对舟曲县232名救灾干部进行心理测评显示,女性救灾干部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男性(P<0.05),心理问题阳性筛查率占42.67%,高于蒋麒麟等[7]阳性筛查率。

1.2 社会心理应激调查表(PSSG)和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WBIS)

李越等[15]采用PSSG和WBIS量表对122名救灾干部地震前后调查表明,地震后,救灾干部有着较高的心理应激水平、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主观幸福感较震前有明显的下降;随着职务级别的上升,救灾干部体验到较高的应激水平,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明显下降;男性的心理应激得分显著高于女性。

1.3 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

吴俊林等[16]采用SDS和SAS量表对四川省某地震重灾市的机关干部152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抑郁症状检出率34.3%,焦虑症状检出率25.44%,54.4%的干部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89.07%认为同事存在心理问题;副科级以下、专科及以下的干部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副科级及以上、本科及以上文化者(P<0.05)。

1.4 访谈

陈秋燕等[8]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汶川县救灾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正常成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情绪和身体问题,青年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中年干部,个别干部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少数干部心理痛苦程度很强烈,有轻生的念头。王一鸣[9]报道中指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的重建过程中,屡屡有自杀事件发生,其中包括领导干部,这与罗勇[10]、张富洪等[11]对民警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2 影响震灾后灾区救灾干部心理重建的相关因素

2.1 传统文化影响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影响,奋战在一线的救灾干部习惯默默忍受,用身先士卒、立身为旗的行动当好榜样和示范,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考验,致使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释放,从而导致精力耗竭造成心理严重失调或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2.2 超负荷工作量

研究表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量、连续高强度作业是影响心理重建的主要因素。灾后家园重建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排除万难,落实各种救灾措施,使灾区居民得到各种保障和支援。因此,救灾干部普遍面对大量的工作任务而缺乏应对资源(如人力等),且工作时间由“5+2”、“白+黑”(5个工作日加两个休息日以及白天正常上班时间加晚上加班时间构成)[11,17]。这提示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救灾干部工作时间,保证充足休息。

2.3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

蒋麒麟等[7]研究表明,湖北省援建干部的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均显著高于本地干部。康岚等[17]认为,灾难之后的人们极度缺乏安全感,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对其尽快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心理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失去亲人或远离亲人的救灾干部需要提供更多的帮助,获取更多的心理社会支持。

2.4 矛盾的双重角色

在北川县,人员伤亡极其惨烈,全县党政机构、事业单位1931名在职在编干部,遇难466人。并且几乎所有的干部,都有直系或旁系的亲人遇难。因此,救灾干部不仅是救灾的突击队和主力军,同样也是受灾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抢险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不但没有享受到普通灾民的生活待遇,反而要保持持续旺盛的战斗力,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14]。以上研究分析表明,灾后救灾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惕,给予更多的关注。

2.5 缺乏发泄途径

伴随着情绪的产生,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会慢慢蓄积起一定的能量,它就必定要寻找途径发泄[18]。根据应激-评价-应对理论认为,个体设法应对时,如果应对机制无力解决或减少压力,则会产生无助感甚至导致抑郁的发生。吴俊林等[16]调查显示,85.66%选择了“自我调整”方式应对心理问题。王一鸣[9]认为,灾难过后,救灾干部在失去了亲人和财产的情况下还要完成灾后重建工作,对救灾干部来说,无疑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而救灾干部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单一,各种心理问题接踵而来。杨志军等[19]通过梳理日本震后灾难心理的表征及其影响,提出建议,应该重视对救灾干部等救援群体的压力管理。这些研究说明,灾区的救灾干部应加强沟通交流,也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增加发泄和疏导压力的干预措施。

3 建 议

灾后心理重建包括物质干预和心理干预[3]。心理重建的过程只有让生活的各个部分能够回归到正常的平衡与统一中,才会收到真正的实际效果。

3.1 长期专业的心理辅导

专家认为,如果对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干预不及时,长期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可能转化为慢性疾病[20]。吴俊林等[16]研究中,84.32%的干部表示愿意接受专业心理疏导。而翟月玲[20]、易彬樘等[3]认为,目前,心理重建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是临时培训上岗,缺少充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对严重心理障碍人员,他们可能盲目干预,可能对干预者造成伤害。而且现在只注重早期心理干预的介入,忽视中长期心理重建。这提示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咨询人员,对灾区干部心理健康服务提供长效机制的保障,充分考虑到重建人员资源的延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避免心理危机后遗症。例如可以借鉴三台县为干部聘请专业心理健康顾问,采取举办心理讲座、提供咨询服务等多种方法为全县党政干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3.2 额外经济补助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21]、易彬樘等[3]心理工作者认为,除了要注重由于灾难造成的心理压力,还要关注他们在安置及重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受灾者的现实问题,防止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提高救灾干部的经济待遇,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对于救灾干部的心理重建工作也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3.3 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灾难过后,灾区重建工作就在紧张的规划、设计、建造之中,救灾干部必须与时间赛跑,尽快将灾区人民安置妥当,许多人为此担心、焦虑、失眠,之后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8]。白新文等[22]研究建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当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保证所出台的各种抗震救灾措施、政策有效落实,提高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因此,救灾干部要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要充分考虑到灾区的实际情况及完成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

3.4 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心理重建中的角色扮演

虽然救灾干部在灾后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但是李小霞[23]、李昕[24]研究发现,非政府组织可以弥补政府自身具有有限性和局限性等特点,充当政府的“助理”和“桥梁”角色,可以帮助政府把握实际情况,降低政府收集信息的成本,及时有效地防治公共危机。所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的作用,使非政府的工作更加合理、有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政府社会救助的功效。

重视震灾后一线救灾干部心理调适,缓解心理压力,防范心理危机,不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更直接关系到灾后重建能否持续推进以及灾后社会能否和谐共建等重大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持续关注灾后一线救灾干部的心理状况,促使他们尽快走出震灾心理阴影、恢复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使他们避免心理枯竭,提高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效率并维持工作热情[2]。

[1]胡瑜,莫晓沁,彭燕文,等.EMDR:灾后心理创伤干预的新技术[J].心理研究,2013,6(2):18-21

[2]任雪梅,陈寒.灾后心理康复之北川模式[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2):76-77

[3]易彬樘,贺顺喜,刘国平,等.汶川地震灾后心理重建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沈阳部队医药,2009,22(1):35-36

[4]谢华,戴海崎.SCL-90量表评价[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2):152-153

[5]Zakin G,Neria Y.Hardiness,attachment style,and long term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Israeli POWs and combat veteran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4:819-829

[6]Kessler R C.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depress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7(48):191-211

[7]蒋麒麟,张志强,张炳智,等.地震灾后一年半汉源县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41-943

[8]陈秋燕,钱敏.灾后汶川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调适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3(2):86-89

[9]王一鸣.灾后相关人员心理援助干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79-82

[10]罗勇,郑友军.地震重灾区民警灾后3个月的应激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45-547

[11]张富洪,辛勇,陈东,等.地震重灾区灾后一年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76-78

[12]Toukmanian S G,Jadaa D,Lawless D.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Depression in the Aftermath of a Natural Disaster[J].Anxiety,Stress and Coping,2000,13:289-307

[13]Joseph S A,Brewin C R,Yule W,et al.Causal attributions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survivors of the Herald of Free Enterprise disaster[J].Br J Psychiatry,1991,159:542-546

[14]李铿,蒋霞,王小龙,等.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后一线抢险救灾干部的心理健康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3,30(6):94-95

[15]李越,吴国强,王亚宁,等.5.12地震前后党政干部心理应激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6):67-70

[16]吴俊林,李跃,任蓉,等.汶川地震3年后某重灾干部焦虑抑郁状况及应对方式[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2):73-75

[17]康岚,唐登华.地震灾后心理重建[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72-74

[18]李权超,谢玉茹,于泱,等.军队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模式构建[J].中国职业医学,2011,38(1):52-53

[19]杨志军,刘霞.特大城市应急管理的赈灾成效与对策辨析-日本3.11大震灾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的启示[J].上海城市管理,2011,14(3):34-38

[20]翟月玲.汶川大地震中长期心理重建的政府责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2):42-43

[21]张侃,王日出.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J].科技赈灾,2008,23(4):304-310

[22]白新文,任孝鹏,郑蕊,等.5.12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心理和谐状况及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74-578

[23]李小霞,王卫红.美国灾难心理服务对我国灾后心理重建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5):1-3

[24]李昕.非政府组织在危机后社会心理重建中的角色扮演[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24(4):46-47

Research Progress on Mental Reconstruction after Disaster Relief in Caders

WangMeng

NursingDepartment,the309thHospitalofPLA

R395.6

A

1005-1252(2015)03-0478-03

10.13342/j.cnki.cjhp.2015.03.044

2014-09-23)

猜你喜欢

救灾灾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全力以赴抓好防汛救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