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教育发展与江苏的实践

2015-01-21张鲤鲤

终身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江苏大学

张鲤鲤

终身教育发展与江苏的实践

张鲤鲤

终身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后,逐渐呈现出从终身教育理念传播到终身教育制度安排、从被动的终身教育到主动的终身学习、从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到立体的终身学习网络的发展态势。我国各级政府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决策,从理念到行动,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就江苏省的实践而言,当前顶层设计政策到位,体系构建成效初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开放大学;江苏

终身教育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快速传播、深入人心,各地区也开展了卓有成效、富有特色的终身教育活动。本文简要地梳理了终身教育在我国实践推进中的发展态势,围绕着终身教育背景、主体、战略重点的重要转变,全方位地展示江苏省从顶层设计、体系构建、项目推进等方面落实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决策的实践做法。

一、终身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态势

(一)背景转换:从终身教育思潮到终身教育制度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在众多教育思潮中,“若要论及何种教育理论抑或何种教育思潮最令世界震动并引起世人极大关注,则无疑当数终身教育。”[1]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政府、社会团体及诸多学者的倡导和推动下,终身教育不仅作为一种有关人的发展的教育思潮为人们普遍接受,而且在实践行动层面已逐渐发展为一种制度形态。

1.作为思潮的“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术语自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提出后,作为一种思潮在世界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不同视角的解读和不同国情下实施重点的差异,带来了终身教育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概括起来,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有这样四种观点:一是“目的论”的观点。认为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合”[1],强调个体在任何一阶段,都应该接受以自身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这种始终将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理念表现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二是“阶段论”的观点。即“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2]。这种诠释强调终身教育实践层面的形态,代表人物为1972年起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的E.捷尔比。三是“原则论”的观点。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组织的要求和原则。教育的一切方面、一切教育都应该以终身教育为基本要求。终身教育“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3]。四是“教育民主论”的观点。认为终身教育是面向所有人、所有群体、所有阶段的教育,体现了一种教育民主的理念。

以上在终身教育思潮孕育和发展进程中对于终身教育内涵的诠释,有着各自的侧重。综合起来,笔者认为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从个体的发展来说,既包括纵向的人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从社会的进步来说,意味着社会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教育机会,充分保障广大民众的受教育权利,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要求。

人的发展从实现基本生存到道德完满的过程,就是不断接受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过程。终身教育思潮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撑。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诉求的催生,终身教育从一种教育思潮逐渐成为党和政府发展民生的战略决策,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架构。

2.作为制度的“终身教育”

从制度层面把握“终身教育”理念,强调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规划、设计和实体化的制度形态,主要是促进人的一生学习的体系设计,服务人的一生各个领域学习的体制安排,以及激励公民终身学习的制度架构。终身教育体系架构和制度安排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国家层面和各地区对终身教育的规划和设计更多地强调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类教育制度和体系。具体说来,表现在:一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规划纲要》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从政策规划上明确具体的构建目标,包括:鼓励学校、科研和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加快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教育;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二是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规划纲要》指出,推进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在制度安排上明确具体的建设路径,包括: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沟通机制;建设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因此,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从认识上来说,我们必须把握从终身教育思潮到终身教育制度的转变,即从理念倡导转变为制度安排,来推进终身教育的实践,这是我国终身教育发展中必须把握的第一个重要转变。

(二)主体置换:从被动的终身教育到主动的终身学习

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一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 国际社会首次对“终身学习”定义作了阐述。在我国,终身教育理念的迅速传播、终身教育制度的全面推进,同时也带来了终身学习理念和行动的兴起。对终身学习的理解,一个公认的定义是:“终身学习是21 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地愉快地应用它们”。[4]比较两者的内涵,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不意味着两种理论话语体系的替代,终身教育的理念先于终身学习的理念出现,后者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逐渐产生的。

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产生的基础,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深化与拓展。在实践层面,“终身教育从社会角度出发的战略选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终身学习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战略选择,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4]终身教育的影响是外在施加的,是国家意志的贯彻、政府责任的体现和社会力量的教化;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是源于个人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动力。终身教育的内容是设计的,各级各类终身教育组织根据社会成员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整合学习资源、实施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升;终身学习的内容是创生的,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进行自主的学习管理,包括学习的计划、目标和方式,旨在发挥个体的潜能、创生更有质量的生命。

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特征的“一体两面”,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终身学习行动的兴起,说明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发生的主体置换,也即是说,社会成员将全方位地参与这一进程,并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这意味着,在终身学习的语境下,终身教育战略的实施重点不仅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更在于引导社会成员将学习确立为一种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责任,提升每个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特征,终身学习的效果是终身教育的核心显示度,这是我国终身教育发展中要把握的第二个重要转变。

(三)战略重点:从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到立体的终身学习网络

终身教育理念突出一生中学习的连续性,终身教育的名言是:教育——从摇篮到坟墓。围绕着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主题,教育贯穿和伴随人的一生,不会中断也不能人为的中断,这种延续性和终身性是终身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思潮的最重要的特征;同时,教育还要能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活动,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他领域,因此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系统、社会机构和家庭组织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经有效整合而成的、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生学习机会的教育制度安排”[5]。

然而基于各种原因,实践中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与此相距甚远,它“总是从当时条件下最有利、最便捷的一种教育类型开始”[5],这种教育类型就是成人教育。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在我国最初是由成人教育类型为主体,从对成人教育范畴内的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教育和培训的整合开始的。时至今日,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然状态更多的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各种学校以外的所有非正规、非正式的教育类型综合而成的教育体系。如何不断扩大终身教育体系的涵盖范围?制度设计的重点在于构建全社会的立体的终身学习网络,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类型之间的衔接与沟通机制,搭建各种学习机会之间有机联系的“立交桥”。为此,《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因此,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现阶段制度设计的重点是,通过构建立体综合的终身学习网络、搭建立交桥融合各级各类教育,不断扩大终身教育体系的涵盖范围,最终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渐次深化的进程,当前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不断改革和优化现行的教育制度

必须指出的是,现行教育制度并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年代教育行政管理的观念、模式和方法,存在一些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强调各种教育系统“整合、统一和沟通”的取向相悖的体制性障碍。比如,如前所述,成人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等)是终身学习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被归入成人高校序列或身份被成人化的高校却始终处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边缘,在办学自主权、政策支持、发展环境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制度性差别,现行高校分类体系严重制约着成人高校和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要存在“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二元分割,“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只能是一句空话。再比如国家统一的学历认证制度,却客观存在两个入学(质量)标准,普通高校举办的普通和成人学历教育双重质量标准的严重分裂,已严重损害国家学历认证制度以及普通高校声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终身教育理念日益普及,教育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附加在普通教育毕业证书上的非教育因素(如国家干部身份、户口“农转非”、包分配等)已不复存在,普通高考已取消报名考试的考生年龄限制,普通高校推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入学年龄的普遍降低,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在一些方面的区别已逐渐模糊,而二者最应彰显的各自办学特色却并不明显。因此,高校二元体制已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在国家教育战略决策层面破除这一体制壁垒。

2.办好开放大学

刘延东指出,建设现代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6]因此,建设开放大学是党和政府为了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做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决策。开放大学作为终身教育的实体依托和支持体系,致力于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这一使命赋予了开放大学新型大学的特征,因此,开放大学承担着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任务。开放大学应当具备大学应有的办学功能、学术水平、师资队伍等共性的要素,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传统大学办学的系统性、开放性、“草根”性等特有的要素。在高校二元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具体操作层面,政府部门往往把开放大学列入成人高校序列,所谓的“新型高等学校”并没有新的政策支撑。因此,高校二元体制不打破,“新型高等学校”就无法出现。目前,开放大学已经进入全面建设、整体推进的阶段,在办学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才能发挥作为终身教育载体、全民终身学习平台的大学功能,实现自身的使命。

3.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形成立体综合的终身学习网络,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在国家战略层面,首要的是重视继续教育立法,明确政府责任主体、相关实施主体的职责,统筹各类群体的培训工作和协调发展,保障和规范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其次是理顺和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政府“要从继续教育的主要提供者向终身学习制度的设计者、推动者、监督者过渡,其具体职能包括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统筹管理、协调推动资源整合共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督导评估和提供信息服务等工作”[7]。再次是完善继续教育政策,激励各类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和社区组织广泛参与,形成开放的社会化的继续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在正规教育完成后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的需求。最后是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大力发展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

二、江苏实践:从理念到行动

(一)顶层设计政策到位

201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章“健全终身教育体系”第二十一条提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平台……到2020年,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备,形成学习型社会。”第二十二条提出:“健全终身教育学习网络。学校教育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为个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十三条指出:“大力开发终身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进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拓展其教育服务功能。”第二十四条明确:“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政府成立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加强统筹协调、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制定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明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学习者的责任及权利、义务,形成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

2011年,江苏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30号),强调坚持把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三方面进一步明确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为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造良好条件。对于继续教育强调加大推进力度: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举办江苏开放大学,建设开放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建立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体系,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规范发展社会培训,培育一批有社会影响的品牌培训机构。

2012年,江苏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筹建江苏开放大学的通知》(苏政发〔2012〕146号),制定了《江苏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明确了开放大学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措施。

以上文件的出台无疑为江苏省终身教育发展厘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制定了政策,设计了路径。在实践层面,一些政策措施已经落实到位,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教育、财政等部门及开放大学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江苏开放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在办学机构上,明确了五级办学机构的名称和职能定位,省级为江苏开放大学(江苏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市级为社区大学,县级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为社区教育中心,村居(社区)为居民学校。在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建设上,明确了市、县(市、区)政府成立市、县(市、区)开放大学,立足地方组织实施终身教育。在办学业务上,鼓励和支持江苏开放大学系统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本科学历教育,并以此为引领在基层社区全面推进多种形式、内容和层次的老年教育。在经费保障上,要求各级政府把继续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市、县财政以常住人口为基数测算继续教育经费,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继续教育经费分别不低于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的0.3‰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为支持江苏开放大学试点工作,省财政自2014年起对江苏开放大学实行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对业余学习的开放教育本、专科学生分别按普通高校标准生拨款标准(10 500元/生/年)的50%和40%拨付事业费,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对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无财政性拨款的政策限制,在经费安排上把开放教育事业统一纳入省财政预算,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

(二)体系构建成效初现

1.开放大学办学系统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建设江苏开放大学,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而做出的重大决策。2012年,按照《江苏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江苏省成立了江苏开放大学建设领导小组,2013年领导小组向各市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建设市、县(市、区)开放大学的指导意见》,要求把市、县(市、区)开放大学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统筹规划市、县(市、区)开放大学的建设方案,充分发挥市、县(市、区)开放大学的综合办学职能,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市、县(市、区)开放大学基础能力建设,努力为市、县(市、区)开放大学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形成全省开放大学办学系统。近年来,通过推进江苏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建设,紧紧抓住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按照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坚持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开放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整合资源为抓手,促进各类教育相互衔接、融通,完善终身教育全民学习的支持服务平台,全省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基本形成。

(1)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大学办学网络。充分依托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优势,对办学网络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区域化布局,确立了江苏开放大学与市、县(市、区)开放大学共同作为办学主体的运行机制,以及实行扁平式和层级式相结合的管理体制。2013年1月28日,江苏开放大学挂牌并正式运行。截至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60个县(市、区)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已经省政府办公厅核准,南京、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扬州、镇江、淮安、徐州、无锡、宿迁等11个市级开放大学,以及37个县(市、区)级开放大学正式挂牌运行。建设方案获批后,各地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多举措推进开放大学建设。苏州、无锡、淮安分别投入1.2亿元、1.3亿元、8 000万元用于开放大学基本设施建设,常州、昆山、丰县、海门分别投资2.43亿元、8.5亿元、4亿元、7亿元易地新建开放大学,常州、南通、昆山等地对开放大学学历继续教育实行生均事业费财政拨款。

(2)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开放大学服务平台。目前,江苏开放大学建设了基于“云计算技术”、服务全省办学系统的数据中心,配备300台服务器,存储容量达100TB。建设了万兆校园网,网络出口带宽达到1 200兆。开发了集教、管、测、评、考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教务综合平台”,可同时支持200万用户在线学习。适应“三网融合”趋势,在江苏电信互动电视上开辟了江苏开放大学专区,300个单元的教学视频可供免费点播。建成了拥有4 000多学时视频课件、150多门优质多媒体课件、200多门课程参考资源、900多讲微课等学历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库。建成了可支持30万注册用户、10万在线、1万并发访问的数字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包括超星数字图书100万册、CNKI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8 000种核心期刊等。建成了拥有1 445门课程、17 771个媒体资源,内容涵盖学历非学历教育各个层次、若干学科的国家数字资源江苏中心。

(3)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开放教育服务水平。为主动适应学习者更加多样化、学习选择更加个性化、学习评价更加多维化的新趋势、新要求,江苏开放大学以校本部师资、专业、课程资源为基础,积极深化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以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模块积木式”课程模式和团队合作开发的课程建设机制,基本确立了一级教学与课程团队指导者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初步构建了一站式服务和一体化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探索过程性、发展性、自主性、社会性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同时,江苏开放大学逐步推行“课程导师与学务导师”的“双导师服务制”,为学生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的支持服务,课程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教学和辅导等工作,学务导师则负责学生从报名注册—建立学习档案—督学促学—提供咨询帮助直至办理毕业手续等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4)开展成果认证,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根据省教育厅2013年12月印发的《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试行)》,江苏开放大学承担“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并负责其日常运行维护工作。2014年4月,“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开始“营业”。目前,江苏开放大学9个专业和成人注册入学5个专业的学历教育学生信息已经入库,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万余名高职学生也已建立终身学习账户,全省各地在“江苏学习在线”网站自主学习非学历课程的4.9万名学员的学习成果均按规则存储到学分银行。同时,《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学分转换和免修免考规则(试行)》已经施行,资格证书与课程学分之间的认证与转换也已开始“试水”,第一批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学分的转换规则已编入《人才培养方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已经进入实质性运行轨道。

(5)加强对社会教育的指导,发挥终身教育的龙头作用。江苏开放大学作为全民学习的共享平台和终身教育的支持载体,承担着加快社会教育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领军责任。一是坚持继续教育功能向社区延伸,加强与社区教育机构资源和功能的整合。与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普遍开展了教学指导和合作。二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大力开展老年教育。2014年4月,江苏开放大学首届老年本科学历教育新生开学典礼在南京、常州两地同时举行。组织志愿者帮扶老人开展“夕阳红·扶老上网”活动,建立联系点130个。江苏开放大学与江苏广电总台教育频道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面向老年人群的专栏——“开放大学”, 已播出400多期,受到老年群体的欢迎。三是加强 “江苏学习在线”网站建设,打造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该网站总访问量已达680万余人次,总学分达300多万学分,全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四是围绕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江苏开放大学与有关部门行业合作,先后开展了公务员在线培训、“江苏省职工学习在线”等培训。

2.社区教育体系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建设的意见》(苏教社教〔2014〕6号),提出:到2015年,全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全部相应成立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初步形成以江苏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办学系统。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机制完善、功能齐全、优质高效、具有江苏特色的社区教育办学系统。对各级社区教育机构的功能定位、设置办法、运行机制、制度和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保障机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目前,全省有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10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13个,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75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省社区教育工作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不断显现,逐步成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一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省初步建立起了“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支持”的管理体制,以及“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市场运作、社区自治、群众参与”的运行机制,促进了全省社区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二是组织领导不断加强。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相继成立了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组织本区域的社区教育工作。三是教学网络不断完善。省教育厅制定了《江苏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标准(试行)》和相应的指标体系,使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地积极加强社区教育阵地建设,大力推进辖区内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共通,努力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逐步完善了以市级社区大学和县级社区学院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居民学校、职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为基础的社区教育教学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省现有标准化社区大学4所、社区学院97所、社区教育中心532个、居民学校2 817个,社会培训机构2 599个。

(2)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得到加强。一是教育资源充分共享。各地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面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创设学习活动条件,同时推进社区场馆有序向学校开放,推动社区与学校开展项目共建,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创、共享,做到了教育有渠道、活动有场所、学习有课堂,有效地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师资队伍明显优化。各地坚持“专兼结合、专业化发展”的原则,大力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中小学选派了一批教师充实到社区教育机构,逐步建立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为主体、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组织大学生村官担任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同时充分发掘本地区文化、教育、艺术领域的名家、离退休干部等资源,通过行业协会、民间团体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使得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三支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成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各地积极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搭建社区成员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的平台,公开政策,提供信息,促进交流,在富民、惠民、安民、便民、乐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社区居民的修身益智提供了快捷、方便、全面的学习服务。省教育厅加大投入,精心打造覆盖全省、服务各类学习主体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江苏学习在线”,现有各类课程资源17 096门,注册学员19万人,累计完成课程学习590万门(次)、8 861万分钟,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 四是理论研究有效加强。各地重视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深化研究平台建设,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实验研究。相关高校等研究机构重视社区教育的课题建设、课程建设和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开展各类课题研究1 200多项。

(3)社区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各地紧紧围绕“民生幸福工程”的建设目标,积极深化社区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提升了城乡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各地通过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激发居民学习动力,提高居民学习的参与率,营造积极高雅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家庭文化,全面提升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有效服务了“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省教育厅和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走向深入,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和农家书屋,在基层组建了一支1 221人的专职阅读指导员队伍。目前,江苏城市学习型家庭的比例超过60%、农村学习型家庭比例达到40%,社区居民对本地区社区教育的满意率超过80%。二是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各地探索并形成了社区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构建了支持居民自主创业的社区教育体制机制;同时,通过建立再就业培训基地,实行培训经费减免、补助等政策,重点做好对失业人员、社会低保人员和残疾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培训工作。培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守法纪、会生活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课题。从2001 年开始至2013 年年底,省教育厅将建设江苏省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作为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先后创建了142 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自2014年起,又在此基础上建设了42个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紧紧围绕当地农村发展目标,通过建设水平高、功能齐、辐射强的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发挥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功能,实施农业项目引领、科技研发孵化、教育培训辐射,促进农村生态优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拓展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领域和服务的新功能。省教育厅和省妇联共同开展农村妇女“网上行”教育培训工作,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提升农村妇女网上就业创业能力。三是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2015年省教育厅联合省文明办、发改委、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及文化厅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江苏建设的意见》(苏教社教〔2015〕3号),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引领,以建设学习型社区为基础,以建设学习型企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建设学习型家庭为载体,系统构建学习型江苏。全省各地积极统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基础教育三类教育资源,把关注民生、教育富民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出发点,积极开展新市民教育、现代农民教育,组织“万名市民进课堂”活动,对市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事政治、文明道德等教育。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组织“农民讲师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思想文化、农业技能教育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

(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1.以江苏开放大学建设试点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

江苏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等学校要突破高校二元体制和传统大学的限制,一方面在学历教育上淡化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制度性区隔,发放同一类型的毕业证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非正式教育,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和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学分存储、转换、查询等服务,促进社会对学分的使用和认可,提升社会认可率和满意度。目前,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工作重点在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上,对于获得的非学历教育证书和学习成绩证明,如国家和省级水平测试类职业资格证书、行业岗位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可根据学分银行的实施规则,转换成学历教育对应的课程学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体系开放度和社会影响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面对复杂的教育类型、众多的课程专业,如何推动更多的省内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机构以及资格证书颁发机构加入“学分银行”体系,实现课程学分的互认和互换;面对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双轨制”的二元格局,如何沟通起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难度都非常大,需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2.深入推进社区教育体系与开放大学办学系统融合式、一体化发展

江苏社区教育从实验到全面推进主要依靠教育行政力量的推动,重点在县级社区学院和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多年发展,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贴近社区居民,承担了社区教育的主要工作,深受居民欢迎,但同时也存在着教育资源缺乏、办学水平不高、教学指导不够等问题。随着江苏开放大学的建立,明确了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在发展社区教育上的主体责任,通过与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将进一步发挥开放大学办学系统资源、信息和技术优势,促进社区教育更好发展。一是要通过资源整合,在已有部分社区学院与县级开放大学合并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综合优势。二是将社区教育中心作为开放大学的学习中心,促进开放大学办学重心下移,激发办学活力。三是发挥江苏开放大学在全省社区教育的龙头作用,结合地方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强化系统指导和管理。通过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彻底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更好发挥系统办学优势。

3.动员更多的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教育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视野下,学校教育系统不再是孤立和封闭的,应该是灵活和开放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动员全社会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江苏教育发达,各级各类学校众多,资源丰富,具有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气。要通过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和互动机制,动员和鼓励更多学校参与社区教育,从而提升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如南京林业大学长期派出志愿者,经常深入学校所在地的锁金街道开展社区教育,深受居民欢迎。南京医科大学举办老年大学,普及老年医学和保健知识,老年人踊跃参与“一座难求”。更多的高校通过科技下乡、送教上门等形式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成效显著。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江苏高校可以成立“老年教育联盟”,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社区互动等形式系统开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社区教育参与率。总之,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形式,参与社区教育,将学生的教育、教师的研究、社会的服务和社区发展统一起来;政府要运用政策、制度杠杆形成促进学校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公共支持系统,为学校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需求的联动搭建平台,完善机制。

综上所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从理念到行动,在我国已成为各级政府、学校、社会民众的共识。基于各个省域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民众精神生活内容、学习需求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地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网络的推进力度、建设重点以及具体举措,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江苏需要借鉴各地的有益经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将江苏终身教育发展的决策、制度设计落到实处,服务于人们安居乐业、全面发展提升生活品质的需要,服务于建设学习型江苏、和谐江苏的需要。

[1] 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

[2] 捷尔比.生涯教育——压制和解放的辩证法[M].东京:东京创元社,1983:198.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201.

[4] 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79-85.

[5] 刘晖,汤晓蒙.试论各级各类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时序[J].教育研究,2013(9):89-94.

[6] 刘延东.坚持面向人人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2-08-01(1).

[7] 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3(9):95-101.

责任编辑 虞晓骏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Jiangsu

ZHANGLi-li

/EducationDepartmentofJiangsuProvince

Since lifelong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 in the 1990s, it is gradually showing a development trend: from spreading the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to the arrange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from a passive lifelong education to an active lifelong learning, and from a self-contained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to a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development tre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 China made an active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ng a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n overall goal of a learning society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from its concept to operation. In terms of the practice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top-level design policy has been in plac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 deepening is speeding up.

lifelong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Open University; Jiangsu

G720

A

2095-6576(2015)05-0011-09

2015-08-15

张鲤鲤,江苏省教育厅社会教育处处长,主要从事民办教育和社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江苏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数读江苏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数独江苏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数读江苏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江苏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