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性化护理在心力衰竭护理中的效果
2015-01-21白瑞莉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郑州450000
白瑞莉(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浅析个性化护理在心力衰竭护理中的效果
白瑞莉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观察个性化护理在心力衰竭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1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两组6 min步行实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护理后,研究组上升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H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在心力衰竭护理中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个性化护理;心力衰竭;护理;效果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病,该病主要是由于心肌病、心肌梗死以及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所致的心功能障碍,该病会引发心肌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最终造成心室的泵血及充盈能力减弱,严重者还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1]。因此,在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关键。本文主要观察个性化护理应用在心力衰竭护理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12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5:13,年龄4~72岁,平均年龄(60±3.14)岁;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7:11,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1±2.37)岁;采用个性化护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参照相关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进行确诊,且均经胸部X光片、超声心动图等证实;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且经患者及其家属的签字同意。所选患者均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排除有内分泌系统障碍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者。
1.3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如:强心、扩张血管、利尿等,对照组则在治疗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个性化护理评估:在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前,护理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史,并分析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并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拟定出一份详细、全面且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2)个性化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诱导因素等,科学的进行用药指导和自我护理,进而提升患者的认知程度。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记录尿量、食欲等情况,每周检测生命体征一次,详细掌握患者的病情进展。
(3)个性化肠道护理:护理人员还应做好心力衰竭患者肠道的个性化护理,对于大便不通者,需适当给予患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此外,还可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腹部进行按摩,进而加快胃肠的蠕动;对于病情较为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开塞露或缓泻剂等,保持大便的通畅。
(4)个性化药物护理: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以及正性肌力药物,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严格控制药物的滴速、给药剂量等,嘱患者家属不可随意更改滴速、多服或漏服。
(5)个性化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病情,为患者拟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尽可能给予患者低钠、低热量以及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嘱患者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保持营养摄入的均衡。
1.4 效果评定
采用6 min步行试验法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6 min步行的距离;采用彩超检查并计算患者左心室射血的分数等;同时,采用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活量表(MHL评分)对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体力限制、情绪控制、症状改善、社会限制等四个维度,其中,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
1.5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数据主要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6 min步行实验、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6 min步行实验(315.28±40.17)m、左心室射血分数(31.28±5.95)%,对照组6 min步行实验(314.95±41.72)m、左心室射血分数(30.29±4.3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6 min步行实验(483.25±45.17)m、左心室射血分数(49.36±6.21)%,对照组6 min步行实验(400.14±39.52)m、左心室射血分数(39.86±5.23)%,护理后两组6 min步行实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护理后,研究组上升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MHL评分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体力限制为(14.63±2.14)分、情绪控制为(12.58±1.47)分、症状改善为(11.47±1.69)分、社会限制为(6.96±1.38)分;对照组体力限制为(10.27±1.25)分、情绪控·制为(7.67±1.25)分、症状改善为(7.11±0.29)分、社会限制为(3.25±1.01)分,研究组MH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终的归宿之一,临床上,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以强心剂、利尿剂、扩张剂为主,此类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衰的症状及体征,但对于控制疾病复发的效果不明显,因此,患者极易陷入到焦虑、绝望、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中,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在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来提升效果尤为关键。个性化的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种护理模式强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结合患者的病情、实际需求实施个性化、全面化的护理[4]。本次研究中,实施个性化护理的研究组,其护理后患者6 min步行实验、左心室射血分数上升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MH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江小燕[5]等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符。由此表明,在心力衰竭护理中开展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于 水,宋 龄.延续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1):252.
[2] 陈 萍.分析个性化施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5):132-134.
[3] 李成霞.个性化施护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103-107.
[4] 王怡君,何佳倩,朱海华,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跨文化护理自我管理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5):505-510.
R473
B
ISSN.2095-6681.2015.10.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