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超声诊断价值
2015-01-21呼景好霍亚玲郑州市儿童医院超声医学科河南郑州450053
呼景好,王 丹,霍亚玲,杨 红(郑州市儿童医院超声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53)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超声诊断价值
呼景好,王 丹,霍亚玲,杨 红
(郑州市儿童医院超声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53)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并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儿85例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观察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患儿24例,其中右冠状动脉扩张3例,左冠状动脉扩张8例,双冠状动脉扩张11例,冠状动脉狭窄2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形态、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及其内的血流,参照KATO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诊断冠状动脉瘤,对典型的川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
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易发生于小儿,目前多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微小血管。病变侵犯冠状动脉时,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川崎病是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种之一。可引起多种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如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瓣膜病以及冠状动脉病变[1],通过分析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图像特点,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儿8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3.2岁,患儿多以发热、嘴唇皲裂、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诊,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快、C-反应蛋白阳性等,经临床确诊为川崎病,诊断标准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所选患儿1~2年内均进行随访。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PHILIPS -IE33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 MHz及8~3 MHz。所选患儿均进行超声检查,患儿处于安静状态,不能配合的患儿检查前予以6%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患儿熟睡后进行检查。患儿仰卧位,采用经胸超声检查,探查房室结构、大动脉间的走行及毗邻关系,重点观察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起源及内径,有无狭窄或扩张,内壁是否光滑,是否有血栓形成。同时测量各心腔、大动脉的内径,观察室壁运动、瓣膜活动、心包腔内是否有积液,CDFI观察瓣膜血流情况。
1.3 冠状动脉瘤判断标准
参照KATO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1)正常: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冠状动脉/主动脉内径<0.16 cm;(2)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冠状动脉内径增宽,<0.4 cm,0.16 cm<冠状动脉内径/主动脉内径<0.3 cm;(3)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内径在0.4~0.8 cm,冠状动脉内径/主动脉内径>0.3 cm;(4)巨大冠脉瘤:冠脉瘤内径>0.8 cm,或冠状动脉内径/主动脉内径>0.6 cm。根据此诊断标准,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提高川崎病的诊断准确率。
2 结 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获得清晰图像,以心底短轴切面、心尖五腔切面显示左、右冠状动脉为最佳。其中阳性患儿24例,病变以主干起始处扩张为主,其中右冠扩张3例,左冠扩张8例,右冠扩张+左冠扩张11例,冠状动脉狭窄2例,心包积液3例,有12例患儿同时合并二尖瓣反流,所选患儿冠状动脉内均未见血栓形成。经临床对症治疗后,1~2年后经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观察,扩张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明显回缩16例,形成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无明显变化2例,二尖瓣反流均恢复正常。
3 讨 论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中小动脉系统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疾病[2],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病因多与感染和特异性免疫有关,病理表现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早期为微血管炎,2周后表现为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当累及冠状动脉时,可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以起始处扩张为主,内壁粗糙不光滑,多伴有钙化、肉芽组织增生。累及心脏时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当合并冠状动脉内血栓时,可造成局部心肌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管壁瘢痕化,内膜增厚、钙化,可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痉挛,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川崎病已成为我国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其主要危险因素在于冠状动脉损害[3],严重者可致患儿死亡[4],因此患儿要进行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心脏病变及并发症,以便临床及早治疗。本组85例患儿中,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者24例(28.2%),随访后发现,扩张的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回缩,均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随着患儿年龄增加,受累的冠状动脉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造成成人缺血性心脏病主要病理基础,因此川崎病应尽早检出与治疗。
早期川崎病的冠脉损害,可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多以起始处扩张为主,部分累及冠脉分支,扩张的冠状动脉内膜增厚增强,不光滑,中晚期可出现瘤样或串珠样改变,部分扩张的冠状动脉内可见血栓形成。本组患者中,右冠状动脉扩张3例,左冠状动脉扩张8例,右冠状动脉扩张+左冠状动脉扩张11例,内径3.0~7.2 mm,多于病后4~28天超声检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冠状动脉可出现瘤样扩张或节段性狭窄,管腔内可见强回声光斑致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心脏病,本组患者中冠状动脉出现狭窄2例。经临床积极治疗后进行随访,有16例冠状动脉明显回缩,1例初发现时左冠状动脉扩张内径为7.2 mm,随访2年后冠状动脉回缩至3.5 mm,基本恢复正常;1例形成巨大冠状动脉瘤,管腔内径约12.5 mm,内膜粗糙不平,回声增强,呈串珠样改变,心室腔明显增大,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左室功能亦减低,二尖瓣出现中-重度反流信号;2例右冠状动脉扩张患儿1年后复查彩超,冠状动脉无明显变化;心包积液患儿3例,出院后1月复查,心包积液消失,室壁运动恢复正常,1例仍伴有二尖瓣少量反流。以往的冠状动脉多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创伤大,川崎病多发生于儿童,不利于临床广泛应用,而超声心动图检查创伤小,可重复性强,是临床上首选的检查手段。
川崎病的治疗,早期多应用阿司匹林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以减轻川崎病对冠状动脉的损害,因其损害可引起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同时冠状动脉的扩张,可引起瘤体破裂,危及患儿生命,狭窄的冠状动脉可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发生猝死,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尤为重要。小儿胸壁较薄,超声心动图可提供清晰的冠状动脉图像,对血管内壁结构及内膜厚度、斑块等均能清晰显示,且超声检查价位低廉、可重复检查,无创伤性,是川崎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在川崎病患儿的预后随访中起到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1] 刘江泽.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川崎病诊断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7):7.
[2] 朱通球,张晓桂,刘 勇,等.川崎病患儿心电图改变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3):514-515.
[3] 王继荣,徐 进,曹黎明.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评价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773-3774.
[4] 周小平,祝伟宏,姚一明,等.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检测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45-146.
R72
B
ISSN.2095-6681.2015.1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