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2015-01-21王伟
王 伟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王 伟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研究,分析应用不同诊治方法干预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症状及疗效,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按照患者的年龄分成实验组(≥65岁)32例和参照组(<65岁)28例。将实验组分为治疗组(接受PCI治疗)和非治疗组(未接受PCI治疗)。对两组患者同时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结果 实验组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即心肌梗死病史或心力衰竭病史,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都比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实验组中,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比非治疗组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检测,及时对并发症进行相关的处理、治疗,能够很好的改善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情况。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近年来,心源性休克成为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法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有效改善了心源性休克的早期预后,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高达80%[1]。因此,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对其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年龄分成实验组(≥65岁)32例和参照组(<65岁)28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2~98,平均年龄(67.8±12.7)岁。将实验组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缺血性的胸痛感病史;(2)心电图中有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中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需要具备这三条标准当中的至少两条。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1)存在客观的心功能不全证明;(2)收缩压≤90 mmHg,或者是通过药物维持血压在90 mmHg左右;(3)出现低灌注表现;(4)除去外出血、药物或疼痛等其他的因素造成的休克[2]。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抗凝血、镇痛等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循环支持,即药物或者中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再灌注治疗形式的选择。治疗过程中进行严密的检测,对各种并发症进行处理,如心律失常、酸中毒等,保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组在发病后12 h内进行溶栓治疗。治疗组患者手术前,需要服用适量的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并且需要签署一些知情文件。选择股动脉处作为手术导管进入点,在手术前使用相关技术对穿刺点进行定位,并对患者的血管宽度进行预判。在手术结束20 min后,对患者冠状动脉进行复查。非治疗组患者静脉注射尿激酶150万U,在注射期间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动态监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疗效进行观察以及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不同方案的治疗,观察之后发现:治疗组死亡率约为37%;非治疗组的死亡率约为60%。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讨 论
老年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气急、胸痛,一部分患者心肌梗死症状不明显,胸痛的发生率也较少;同时老年患者由心肌梗死到心源性休克的间隔时间非常短,因此需要对患者生命的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测,以便在发生危险时及时救治。
4 结 语
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有了非常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老年患者的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因此,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监测,并对相关的并发症进行处理,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人意愿,进行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
[1] 蒋小伟,曽惠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27:66-67+69.
[2] 李国贤.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9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85-86.
[3] 熊 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旅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07:126+128.
[4] 谢映香.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55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58.
[5] 刘小英.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 16:233.
本文编辑:李淑雁
R542
B
ISSN.2095-6681.2015.18.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