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理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1-20裴国凤,何冬兰,陈维
裴国凤,何冬兰,陈维
摘 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是民族院校的基本职能。文章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培养现状及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详细地阐述了其理科院系构建的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的特色培养模式,在优化培养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建立本科生创新基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民族院校;本科生;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63-02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培养现状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是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文化传统、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与汉族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1],但也有不少学生存在学业基础比较薄弱、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竞争意识不强、创业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2]。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说,在一个还未适应的新环境里,他们会对未来和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学什么、怎样学、如何为自己设计出一条充分展现个性的专业发展方向等都需要指导和帮助。所以在民族院校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问题,而且关系到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发展和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问题,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比较注重学生的共性培养[3],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民族院校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4],而民族院校的学生因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其个性千差万别,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现状,特别需要大批能够长期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所以民族院校理应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本着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为这些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南民族大学提出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路,建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把对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让各类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形成具有能够长期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具备能在民族地区工作的综合素质,这是中南民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理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制定了《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为学生创造张扬个性的校园环境,为具有不同志向和禀赋的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方向和途径,逐渐形成了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的特色培养模式。下面以理科院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例,阐述民族院校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培养方案,拓宽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对于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每隔四年学校教务处会组织各院系对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一次重新修订,这一工作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因为优化的新方案更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培养方案大框架里,获得自我设计和发展的主动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校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大平台的大框架下,生命科学学院设置了六大基础课和八大专业课的专业必修课平台,而专业选修课平台则先分几个方向,然后再按方向来设置课程资源,而这些课程与学生将来工作的可能去向联系十分紧密,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在落实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差、参差不齐等特点施行分班教学,避免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好”的现象。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加强理科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为了强化、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中南民族大学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新方案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比例,该环节的学分几乎占到所修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主要包括通修平台实践、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实践、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修订后的专业课程实验不仅增加了实验数目,而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更新了实验内容,开设了有利于展现学生个性的综合研究型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学校各理工科类学院都相继建立起各类专业性和开放性实验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定期开展大学生相关专业的科研训练计划,对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学生能在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自行选择实验内容。越来越多的理科院系与企业合作,到企业建立教学环节的实习训练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操作,把专业知识切实地落实到学生的择业及其社会的生存中去。
(三)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完善个性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会遇到大量的生活和心理问题,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生会因这些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得过且过。例如,学生要在学校设置的一系列可供选修的课程资源中,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符合个人需要的相关课程,而他们对于如何选课、选教师、选方向认识模糊,很难按照学分制的要求独立地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结构和学习方案,迫切需要指点和帮助,此时导师介入,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种迫切需求。而中南民族大学部分院系在实行导师制后,导师在了解所辅导大学生的个性、志趣、爱好和能力特长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择所要修学的课程,适时地进行科研训练,使学生面对教师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大学生导师制是民族院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四)充分利用本科生创新基金平台,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本科生在参加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能获得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如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取样,能了解社会的实际现状和将来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同时,在完成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中,需要项目组成员互助合作,紧密配合,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可得到很好培养。现在的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学生是否有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本科阶段的科研训练能够为大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度重视本科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在广大学生中开展课外科技文化学术活动,引导他们了解科技知识,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创新学分,同时逐步加大学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其中学校设立的本科生创新基金就是为了使本科生通过科研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设立的专项经费,学校每年以科研项目的形式给予二、三年级本科生一定经费资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来选题。在选题时,我们组织学生优先选择教师的科研项目做,这样导师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操作技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近几年,理科院系对学生开放重点实验室、创新基地,为有特殊才能和天赋的学生提供了发展途径;许多参加过科研活动的大学生,毕业后用创新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五)把好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训练
目前,中南民族大学能够参入导师科研课题或完成创新基金项目的学生比率是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少数学生因学习方法不适应,缺乏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而本科毕业论文是所有本科生都必须经受的综合科研训练的全真过程,教师正好利用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论文的机会,积极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实践学习中来,完成专业技能训练,从而保障他们学有所得,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发展潜能,同时拥有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成为合格的人才。
中南民族大学理科院系的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科研试验、撰写论文和论文答辩等阶段,指导教师在大四上学期末提供足够的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高级职称教师指导的人数不超过七人,中级职称教师指导的人数不超过四人,每个毕业生的论文内容不能相同,学校每年按毕业生人数提供的论文专项经费,也为所有毕业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了保障。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南民族大学省级优秀学士论文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
近年来,虽然中南民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较大的推进和完善,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特别对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任务、对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目前,这种少数民族理科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实践,例如,如何保持更多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持续、渐进发展,理科院系专业基础课教师的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等,都有待深入地实践、探讨。
参考文献:
[1]白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3).
[2]普丽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6).
[3]王琼.西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5).
[4]张吉维等.设立本科创新培养基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