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探索
2015-01-20薛继成
薛继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信息化如何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完成学校信息化的建设转变,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以此为学校师生提供先进的信息服务,是第个学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该文主要从智慧校园的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基础平台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智慧校园;建设;信息平台;基础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6-8853-02
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教育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2000开始我国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使用效率比较低、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分散和信息化人才队伍与优质资源比较短缺的特点。纵观整体,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正向目前倡导的智慧化过渡等一系列发展过程,其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有很大进步。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信息化的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这一规划设想为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计思想。很多学校都以此为基础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智慧校园。
1 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我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有指导,按照“适度超前,充分预留,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新校区信息化建设,完成学校智慧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智慧校区平台建设,将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为原则,构建满足学校基础架构平台、协同办公服务平台、学生综合管理、教职工综合管理、(教学资源)平台和掌上校园等应用需求。
智慧校园的建成将为全校师生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还可提供各种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并且为学校提供一个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与相互感知的窗口。
2 信息支撑平台规划
学校信息支撑平台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业务系统的服务连续性、保障峰值资源的复用和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的原则,同时面向应用推出统一管理软件。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推出面向用户的服务平台,增强用户师生的满意度和服务资源的管控能力。
2.1 信息平台网络规划
作为数据中心承载网络,应当具备网络资源共享、统一部署、高带宽、易维护、低耗能等特点,传统 IDC 网络架构已无法满足虚拟化云平台部署要求。以太网作为 IP 网络的主要承载技术,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标准组织都致力于增强以太网技术的预研,传统以太网承载正逐步转向无损以太统一承载,使得以太网技术能够适应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以其低成本、高扩展性、等优势发展成为数据中心未来主流的承载网络技术。
2.2 信息平台网络设计
综合看来,学校需要搭建一个健壮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能够简化技术的部署。建立数据中心交换矩阵为客户端到服务器、服务器间、服务器到存储及存储间的连接提供物理媒体(以太网、光纤通道)和服务。学校考虑到目前和未来的多业务发展需求和数据流量快速增长,所以要求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组建面向服务的,新一代的高速的、无阻塞的、交换矩阵网络。同时考虑绿色环保、资源利用率、节能省耗问题,满足下一代数据中心发展趋势。网络设计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高可用性设计:网络作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重要组件,其可靠性直接决定着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因此,网络高可靠性是学校 IT 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学校的师生特别是运用教育现代化应用的用户选择数据中心的基本原则。针对学校的网络方案,其可用性设计包括:充分考量网络扩展需求,缩小二层网络尺寸;采用层次化设计进行功能部署,路由协议分区设计;网络、设备和链路等关键部件可靠化设计。
2) 扩展、模块化设计:学校方案设计中,每个层次的设计所采用的设备本身都应具有极高的端口密度,在园区广域网接入层、汇聚层的设备都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学校应用的发展进行灵活扩展。功能的可扩展性是学校随着发展提供增值业务的基础。实现负载均衡、SSL加速、安全防护等功能,为学校后期应用的扩展提供基础。
3) 可靠性设计:关键设备均采用企业级全冗余设计,可实现单板热拔插、冗余的控制模块设计、冗余电源设计。采用冗余网络设计,每个层次均采用双机方式,层次与层次之间采用全冗余连接。提供多种冗余技术,采用高效、负载均衡的双机备份。
4) 可管理性:网络的可管理性是学校信息系统管理成功的基础。学校信息系统应提供多种优化的可管理信息。整体系统应具备完整的QOS功能、完整的 SLA 管理体系、多厂家网络设备管理能力、相对独立的后台管理平台,方便设备及其用户的网络管理。
5) 安全性:安全性是学校系统的用户特别是师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信息智能化建设中的关键,它包括网络的安全控制及网络设备自身的安全加固。
3 主要建设内容
我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面庞大的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智慧校园最终应用的基础和前提,信息支撑平台采用“统一规划、基础先行、面向需求,分步实施”的策略,制定整体建设的演进路线,实施策略和演进路径图进行总体规划,为下一步建设实施工作提供指导,并且体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安全、环保、节能,使学校能够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endprint
我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旨在建设泛在的无线与移动网络环境、物联专用网络环境、核心宽带传输网络环境等网络基础设施校园公共支撑平台建设,继续扩充IDC机房、校园卡支撑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等容量,建设集成主机、存储和共享软件服务于一体的云服务平台及静态数据仓储、动态数据仓储。在整个建设过程中,
基础架构平台建设包括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统一信息服务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综合信息查询平台等四个方面的建设。
基础架构平台将按照教育部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公共数据交换平台、执行代码标准和统一身份认证;建立完善的单点登录系统;建立多角色的信息服务门户,实现各类应用服务订阅、数据组合查询、多维度分析的展示平台,同时将学校各级领导的管理目标和各个岗位的业务关注点分解和整理成具体的业务指标,形成学校管理的业务规则,使得系统成为学校业务沟通、协作、管理的平台。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面向学校所有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及校友,集中管理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新闻、公告、通知、文件、多媒体课件等)与应用服务(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查询、信息发布等)。
信息门户平台对校园网内的信息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统一控制用户对信息和应用系统的访问,为用户提供单一的访问入口。用户只需从信息门户中登录一次,即可漫游访问门户中集成的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
学校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基于多站点(多个校内网站)运行机制,统一管理多站点(多个校内网站)、多用户群(多个校内网站用户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包括新闻、公告、通知、文件、多媒体课件等)一处发布,多处自动发布,解决一个信息资源需要在校内门户与校外门户重复操作发布的问题;实现信息资源可以在校内门户与校外门户自由的选择发布;有利于学校统一管理校内各个职能部门网站的用户、权限,实现信息资源管理全部存储在数据库中。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能实现身份数据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构建并维护用户基本信息库(含国别、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照片、帐号(卡号)、密码(采用单向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存储)与用户身份(教职工/学生/校友/特殊访问者)),为每一个用户提供唯一的电子身份;构建并维护应用服务注册信息库,为每一项应用服务提供唯一的电子身份;构建公钥基础设施(PKI)、认证机构(CA),采用安全套接层协议(SSL),实现数字校园平台安全、可靠的统一身份认证与网上数据传输;支持Liberty ID_FF V1.2规范,支持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LDAP)、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支持跨域部署模式。实现全校各类应用的单点登陆,以及各类访问与操作安全审计,提供便利的工具,便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严格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和相关行业信息标准,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数据字典和信息编码标准,实现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构建高效、充分共享的数据中心,规范信息从采集、处理、交换到综合利用的全过程,构建全校数据管理和运行维护的数据平台,从而实现全校范围的数据的统一、集中和共享,为学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公共数据交换平台采用数据集成中间件,构建与维护数字校园平台信息标准,构建与维护数字校园平台中心数据库,在中心数据库基础上整合与集成各种应用软件,通过数据驱动、事件驱动和服务驱动将公共数据从应用数据库抽取到中心数据库,通过向应用软件提供丰富接口实现公共数据向应用数据库的同步,将构建一个完整统一、高效稳定、易管理易维护的数据集成平台。
综合信息查询基于中心数据库,对学校长期以来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可以根据需要简便快捷地生成各种规范报表(包括高基表),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平台为多个角色(包括各级领导)提供无限扩展的个性化综合信息查询服务,从而建立多角色的综合信息服务,实现各类应用服务订阅、数据组合查询、多维度分析的展示平台。
智慧校园项目是一项需要“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的建设项目,领导、沟通和配合是建设实施成功的必要因素,因此,规划建立一个良好的建设实施组织架构,明确承建单位、学校的各级职责,才能够保证项目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张进宝.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
[2] 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4).
[3] 刘芙.“智慧校园”的“云”应用剖析[J].消费电子,2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