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015-01-20张慧君
●张慧君
关于建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张慧君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如何通过建立和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主动开展风险识别和风险预警,以满足市场众多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将变得尤为实用和紧迫。与此同时,相比于普通企业而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也更容易从公开渠道获得财务资料,从而能为我们建立和运用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上市公司 财务预警系统 必要性 可行性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方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所跨行业也越来越多。他们分别从各自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出发,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以满足其进行决策的不同需求。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本身而言,也更需要借助财务预警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身经营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财务状况,通过对比和分析有关的财务数据和敏感性财务指标,第一时间发现财务异常,及时调整公司经营策略,以达到掌控财务风险的目的。这两方面的现实需求都为我们当前研究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提出了较为迫切的要求,本文将从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着手进行相关分析。
一、建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1.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众所周知,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价值就在于以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去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自加入WTO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分阶段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这给上市公司带来了相比普通企业而言更多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上市公司也不得不面临一些普通企业还没有遇到的新的挑战。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漩涡中,更好地抓住机会、规避风险、提升自身免疫力,将是目前上市公司面临的切实困难和问题。因此,我们如何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财务危机加以合理预测并予以有效防范,为上市公司的生存发展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进而降低或避免财务危机的出现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上市公司相关利益方自身决策的需要。上市公司各有关利益方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希望通过财务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动向,以便适时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判断或者决策。除了上市公司本身,与上市公司利益攸关的各方,如上市公司投资人、上市公司债权人、上市公司贷款银行等。
就上市公司自身来说,管理层希望借助于财务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对于出现的异常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尽早采取应对措施,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他们希望借助于财务预警系统,能及时、准确地为他们最终的决策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当然,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他们的关注重点不尽相同。其中,投资者关注的是如何借助财务预警系统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而债权人关注的则是如何借助财务预警系统对公司承担的偿债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把债权人不被偿还的债权风险降至最低。
对于银行而言,他们关注的重点则是,如何通过有效的财务预警,帮助银行实现随时监控,并掌握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对公司贷款或质押贷款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有效的控制,以防止不良坏账发生,把贷款风险降至合理区间。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其融资渠道的多样性,财务报表也必然要更多地接受社会审计。审计人员借助于财务预警系统,帮助其做出被审计单位能否持续经营的判断,这也将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能够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合理的审计范围、制定必要的审计程序、运用适当的审计方法、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最终的审计报告,从而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3.强化上市公司财务监管的客观需要。证监会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如何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以适应和满足市场各方的不同需要,将是摆在证监会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之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以传统的财务评价作为主要管理手段。而财务评价则偏重于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对财务报表进行的静态分析,属于事后监管。随着资本市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拓展,仅仅通过财务评价系统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各方的需要。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全面财务监督管理,把对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对过程的监管。充分利用财务预警系统监测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增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风险意识,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或化解风险,变对结果的被动反映转变为对过程的主动监管。
4.财务信息披露局限性的迫切要求。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备的财务预警系统,仅仅是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对某些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公司未来的财务趋势。事实上,上市公司在披露财务信息时,往往倾向于披露好消息,而隐瞒坏消息,使得财务信息披露“失真”。因此,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将有助于弥补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的缺失,使得财务信息披露手段更加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内容更加透明。
二、建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1.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规范透明,易于获取。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它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上市公司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相对于其它非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加规范、开放和透明。当然,现阶段还有一些诸如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但随着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不断提升财务信息质量,从而有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推进。
2.经营活动可以通过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进行预测。国内、国外大量实例表明,曾经出现财务危机预兆的企业最终基本上无一例外地陷入经营危机。财务预警是对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进行监控,旨在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提前预防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由于财务危机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危机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不同变化反映出来。这样,通过观察财务预警系统中这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便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危机发挥很好的预警作用。
3.不断完善的退市机制促使证券市场走向成熟。一个成熟而完善的证券市场,不仅包括上市公司的上市制度,还应该包括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二者是有效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扶相依,缺一不可。之前我们更多注重和研究的是上市公司的上市制度,而忽略了退市制度的研究。一个完善并且成熟的证券市场,必然有一个遵循市场规律、能使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这样才能永保证券市场的生机和活力。欧美国家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几百年的历史和经验表明,退市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实现证券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理性成熟的投资者、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证监会于2001年2月22日发布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正式启动了退市的序幕。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正式启动的标志是2001年4月23日PT水仙宣布退市,自此,关于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问题便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焦点之一。但之后近10个月的退市实践表明,该办法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扭亏的概念界定不清,大批企业通过利用会计操纵、关联交易等非盈利手段实现账面扭亏为盈,屡屡成为被恶意炒作的对象。为此,2001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该规定要求公司暂停上市后,半年度财务报告继续亏损的,将授权交易所做出终止上市的决定。退市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实施,使上市公司有进有退,将经营失败的上市公司从主板市场上摘牌,积极引导证券市场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从证监会的相关资料显示,自2001年证监会批准首批公司退市至今,包括强制退市和自主退市,沪深交易所累计已有78家上市公司退市。
证监会于日前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旨在实现上市公司退市的法治化、常态化、市场化。长远来讲,健全完善的退市制度,有利于实现市场优胜劣汰,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活力,有利于培育理性投资的股权文化,从根本上实现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在退市制度实施过程中,证监会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设置退市整理期、限制相关责任主体减持股份的措施等三方面举措来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1]杨宗昌,赵红.运用财务失败预警模型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上海会计,2002(11)
[2]黄善东.我国上市公司亟待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财会研究,2003(10)
[3]韩庆兰,吴长强.刍探财务预警系统.财会月刊,2004(4)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北京 100038)
(责编:贾伟)
F230
A
1004-4914(2014)12-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