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饲养方式对可乐猪生长及胴体品质的影响

2015-01-20张玉龙向程举王邦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22期
关键词:生长性能

张玉龙 向程举 王邦荣 等

摘要:选择60头可乐猪为试验对象,分成全舍饲组和半放牧半舍饲组进行育肥性能测定。体重达到100 kg左右后,每组选择3头屠宰,进行胴体品质测定。结果表明,相对于全舍饲饲养,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下可乐猪的日增重少157.9 g,100 kg出栏日期延迟20 d,料肉比低12.24%;半舍饲半放牧模式对可乐猪胴体品质无明显影响,并且使可乐猪屠宰率、大理石纹评分、滴水损失和熟肉率等指标有所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可乐猪;放牧饲养;胴体品质;生长性能

中图分类号:S82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2-5460-03

可乐猪是贵州省已列入国家级保护的优良地方品种,主产于喀斯特高寒山区,其有被毛全黑和被毛黄色或有“六白”特征[1]。产区农民传统的放牧饲养使可乐猪已具有体格结实、后腿发达,肉质优良等特点[2],但同时也存在着生长速度缓慢、瘦肉率低等问题。近年来,由于可乐猪保种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保种场的相继建立,打破了可乐猪传统饲养模式,逐渐由舍饲取代放牧。本研究从可乐猪生物学特性出发,以本课题已建立的被毛全黑的可乐猪群体为试验对象,对全舍饲和半舍饲半放牧条件下可乐猪生产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不同饲养模式下可乐猪产肉性能,特别是胴体品质指标,为今后继续扩群繁殖、科学饲养管理、生产特色优质猪肉并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及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试验猪

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可乐猪保种场被毛全黑的群体中选取日龄和体重相同或相近已去势的生长育成猪60头,随机平均分成2组,每组30头,试验Ⅰ组采用全舍饲方式饲养,试验Ⅱ组采用半舍饲半放牧方式饲养,试验日期为2011年6~9月。

1.2 试验日粮

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均采用阶段性饲养模式,采用玉米-豆粕型全价饲料,按体重划分为前期(25~60 kg)和后期(60~100 kg)两阶段营养水平和饲料配方。试验Ⅰ组每天饲喂3次(早、中、晚),自由饮水。试验Ⅱ组每天定时放牧,并分早、晚两次补充饲料。具体营养水平见表1。

1.3 试验方法

试验猪以栏为单位,进行定期驱虫、免疫等日常管理,预试期为7 d。当试验猪体重达到100 kg左右时结束试验。试验开始和结束,对试验猪早晨空腹称重,试验过程做详细的饲喂日粮及猪群状况跟踪记录统计。在饲养试验末期分别从各组中选取3头可乐猪进行屠宰测定及肉品质分析。

1.4 测定指标

计算试验期可乐猪始重、末重、平均日增重、饲料消耗量及料肉比。

参照《瘦肉型猪胴体性状测定技术规范NY/T825-2004》测定试验猪的屠宰率、瘦肉率、脂重率和背膘厚。

参照《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NY/T821-2004》结合陈润生[3]所述肉质测定方法测定肉色、大理石纹、pH24、滴水损失、剪切力和熟肉率。

上述指标测定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均日增重与饲料报酬

由表2可知,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达到屠宰体重(100 kg)所需饲养期延长,同时平均日增重比试验Ⅰ组少157.9 g,说明放牧饲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乐猪生长肥育性能。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料肉比分别为3.43和3.01,说明每增重1 kg,前者比后者要多消耗饲料0.42 kg,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料肉比降低12.24%。

2.2 胴体品质

对两试验组可乐猪进行屠宰测定,其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试验Ⅱ组的屠宰率、脂率、背膘厚要高于试验Ⅰ组;但试验Ⅰ组的瘦肉率比Ⅱ组高出1.14个百分点。这说明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相对于全舍饲更有利于猪脂肪的沉积,但整体而言其对胴体品质影响不明显,并具有一定改善趋势。

2.3 肉色指标

肉色是猪肉生理生化和微生物学的外观表现,是人们很容易用视角鉴别肌肉品质的指标[4]。本研究两试验组肉色评分见表4。Ⅰ组肉色评分为3分比率为66.7%(2头),3.5分的比率为33.3%(1头),Ⅱ组肉色评分为3.5分比率为66.7%(2头),4分的为33.3%(1头),说明两试验组可乐猪肉色均为正常的鲜红色。

大理石纹是肌间脂肪含量多少及分布的衡量,与肌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密切相关[5]。由表5可知,试验Ⅰ组大理石纹评分为2.5、3.0和3.5分各1头,试验Ⅱ组评分为3.0分有1头,评分为3.5分的有2头。说明试验Ⅱ组大理石纹较试验Ⅰ组要更明显,体现在猪肉风味上前者要优于后者。

pH24是反映宰杀后猪体肌糖元酵解速率的重要指标。肌肉pH24下降速度和强度对一系列肉质性状产生决定性影响[4]。由表6可知,试验Ⅰ组pH24高于试验Ⅱ组,且二者均在正常范围内;剪切力是肌肉嫩度的衡量标准,其可以反映猪肉质地和肌肉蛋白质结构特性。试验Ⅰ组的测定值低于Ⅱ组,可以反映出试验Ⅰ组的口感要更嫩一些;滴水损失是推断肌肉保水力的指标之一,试验Ⅱ组的保水性能更强;熟肉率是猪肉烹调损失的衡量指标,试验Ⅰ组烹调损失高于Ⅱ组,与滴水损失测定结果相对应。

3 小结与讨论

可乐猪是贵州省优良地方品种,主产于在喀斯特高寒山区,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速度缓慢、胴体瘦肉率偏低等特点。采用全舍饲饲养,虽提高了生长速度,但可乐猪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并且猪肉品质有所下降。本研究发现,相对于全舍饲饲养,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虽日增重偏低,延长了出栏时间,但饲料转化率和饲料报酬有所提高[6]。与张宗庆等[7]报道的“可乐猪新品系”肥育性能相比,试验Ⅱ组的日增重较低,这与“可乐猪新品系”导入了一定比例杜洛克血液有关;二者饲料报酬两者差异不大,说明本课题组组建的被毛全黑的可乐猪群体与导入杜洛克血液的“可乐猪新品系”饲料转化率相近。营养是可乐猪达到最佳增重和产肉效果的重要因素,可通过调整种植牧草种类等措施来保证可乐猪营养需要。屠宰测定结果表明,半舍饲半放牧模式对可乐猪胴体品质无明显影响,而屠宰率、大理石纹评分、滴水损失和熟肉率等指标有所改善和提高。说明良好自然环境,充足的牧草和水源及充分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可乐猪健康生长。

本项目实施区毕节地区平均海拔1 600 m,年平均气温13.6 ℃,降雨量1 129.04 mm。每年4~10月份月平均气温在10 ℃以上[8],为适合放牧的季节,故每年最多放养两批肥育猪,同时由于可用的放养区有限,目前进行多批次、大规模饲养还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进行人工牧草种植,合理放牧,生产特色优质猪肉,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韩果方,罗治华.贵州优良地方猪种简介及保护建议[J].贵州畜牧兽医,2007,31(5):28-30.

[2] 张宗庆,金深逊,杨 雪,等.贵州可乐猪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比较试验[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2):49-50.

[3] 陈润生.优质猪肉的指标及其度量方法[J].养猪业,2003(3):1-5.

[4] 金深逊,戴 燚,张忠庆,等.贵州喀斯特高寒山区可乐猪肉质研究[J].饲料工业,2010,31(11):23-25.

[5] 周训军,张依裕,胡 尚,等.贵州高坡猪肉质测定初报[J].猪业科学,2006(9):81.

[6] 张树敏,金 鑫,陈 群,等.放牧对松辽黑猪生长肥育及其胴体品质的影响[J].吉林畜牧兽医,2005(5):6-7,9.

[7] 张宗庆,金深逊,张习本,等.可乐猪新母系选育效果报道[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2):16-17.

[8] 汪卫平.毕节地区的天气气候与地形[J].贵州气象,2003,27(5):22-24.

(责任编辑 程碧军)

摘要:选择60头可乐猪为试验对象,分成全舍饲组和半放牧半舍饲组进行育肥性能测定。体重达到100 kg左右后,每组选择3头屠宰,进行胴体品质测定。结果表明,相对于全舍饲饲养,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下可乐猪的日增重少157.9 g,100 kg出栏日期延迟20 d,料肉比低12.24%;半舍饲半放牧模式对可乐猪胴体品质无明显影响,并且使可乐猪屠宰率、大理石纹评分、滴水损失和熟肉率等指标有所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可乐猪;放牧饲养;胴体品质;生长性能

中图分类号:S82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2-5460-03

可乐猪是贵州省已列入国家级保护的优良地方品种,主产于喀斯特高寒山区,其有被毛全黑和被毛黄色或有“六白”特征[1]。产区农民传统的放牧饲养使可乐猪已具有体格结实、后腿发达,肉质优良等特点[2],但同时也存在着生长速度缓慢、瘦肉率低等问题。近年来,由于可乐猪保种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保种场的相继建立,打破了可乐猪传统饲养模式,逐渐由舍饲取代放牧。本研究从可乐猪生物学特性出发,以本课题已建立的被毛全黑的可乐猪群体为试验对象,对全舍饲和半舍饲半放牧条件下可乐猪生产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不同饲养模式下可乐猪产肉性能,特别是胴体品质指标,为今后继续扩群繁殖、科学饲养管理、生产特色优质猪肉并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及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试验猪

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可乐猪保种场被毛全黑的群体中选取日龄和体重相同或相近已去势的生长育成猪60头,随机平均分成2组,每组30头,试验Ⅰ组采用全舍饲方式饲养,试验Ⅱ组采用半舍饲半放牧方式饲养,试验日期为2011年6~9月。

1.2 试验日粮

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均采用阶段性饲养模式,采用玉米-豆粕型全价饲料,按体重划分为前期(25~60 kg)和后期(60~100 kg)两阶段营养水平和饲料配方。试验Ⅰ组每天饲喂3次(早、中、晚),自由饮水。试验Ⅱ组每天定时放牧,并分早、晚两次补充饲料。具体营养水平见表1。

1.3 试验方法

试验猪以栏为单位,进行定期驱虫、免疫等日常管理,预试期为7 d。当试验猪体重达到100 kg左右时结束试验。试验开始和结束,对试验猪早晨空腹称重,试验过程做详细的饲喂日粮及猪群状况跟踪记录统计。在饲养试验末期分别从各组中选取3头可乐猪进行屠宰测定及肉品质分析。

1.4 测定指标

计算试验期可乐猪始重、末重、平均日增重、饲料消耗量及料肉比。

参照《瘦肉型猪胴体性状测定技术规范NY/T825-2004》测定试验猪的屠宰率、瘦肉率、脂重率和背膘厚。

参照《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NY/T821-2004》结合陈润生[3]所述肉质测定方法测定肉色、大理石纹、pH24、滴水损失、剪切力和熟肉率。

上述指标测定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均日增重与饲料报酬

由表2可知,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达到屠宰体重(100 kg)所需饲养期延长,同时平均日增重比试验Ⅰ组少157.9 g,说明放牧饲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乐猪生长肥育性能。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料肉比分别为3.43和3.01,说明每增重1 kg,前者比后者要多消耗饲料0.42 kg,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料肉比降低12.24%。

2.2 胴体品质

对两试验组可乐猪进行屠宰测定,其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试验Ⅱ组的屠宰率、脂率、背膘厚要高于试验Ⅰ组;但试验Ⅰ组的瘦肉率比Ⅱ组高出1.14个百分点。这说明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相对于全舍饲更有利于猪脂肪的沉积,但整体而言其对胴体品质影响不明显,并具有一定改善趋势。

2.3 肉色指标

肉色是猪肉生理生化和微生物学的外观表现,是人们很容易用视角鉴别肌肉品质的指标[4]。本研究两试验组肉色评分见表4。Ⅰ组肉色评分为3分比率为66.7%(2头),3.5分的比率为33.3%(1头),Ⅱ组肉色评分为3.5分比率为66.7%(2头),4分的为33.3%(1头),说明两试验组可乐猪肉色均为正常的鲜红色。

大理石纹是肌间脂肪含量多少及分布的衡量,与肌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密切相关[5]。由表5可知,试验Ⅰ组大理石纹评分为2.5、3.0和3.5分各1头,试验Ⅱ组评分为3.0分有1头,评分为3.5分的有2头。说明试验Ⅱ组大理石纹较试验Ⅰ组要更明显,体现在猪肉风味上前者要优于后者。

pH24是反映宰杀后猪体肌糖元酵解速率的重要指标。肌肉pH24下降速度和强度对一系列肉质性状产生决定性影响[4]。由表6可知,试验Ⅰ组pH24高于试验Ⅱ组,且二者均在正常范围内;剪切力是肌肉嫩度的衡量标准,其可以反映猪肉质地和肌肉蛋白质结构特性。试验Ⅰ组的测定值低于Ⅱ组,可以反映出试验Ⅰ组的口感要更嫩一些;滴水损失是推断肌肉保水力的指标之一,试验Ⅱ组的保水性能更强;熟肉率是猪肉烹调损失的衡量指标,试验Ⅰ组烹调损失高于Ⅱ组,与滴水损失测定结果相对应。

3 小结与讨论

可乐猪是贵州省优良地方品种,主产于在喀斯特高寒山区,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速度缓慢、胴体瘦肉率偏低等特点。采用全舍饲饲养,虽提高了生长速度,但可乐猪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并且猪肉品质有所下降。本研究发现,相对于全舍饲饲养,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虽日增重偏低,延长了出栏时间,但饲料转化率和饲料报酬有所提高[6]。与张宗庆等[7]报道的“可乐猪新品系”肥育性能相比,试验Ⅱ组的日增重较低,这与“可乐猪新品系”导入了一定比例杜洛克血液有关;二者饲料报酬两者差异不大,说明本课题组组建的被毛全黑的可乐猪群体与导入杜洛克血液的“可乐猪新品系”饲料转化率相近。营养是可乐猪达到最佳增重和产肉效果的重要因素,可通过调整种植牧草种类等措施来保证可乐猪营养需要。屠宰测定结果表明,半舍饲半放牧模式对可乐猪胴体品质无明显影响,而屠宰率、大理石纹评分、滴水损失和熟肉率等指标有所改善和提高。说明良好自然环境,充足的牧草和水源及充分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可乐猪健康生长。

本项目实施区毕节地区平均海拔1 600 m,年平均气温13.6 ℃,降雨量1 129.04 mm。每年4~10月份月平均气温在10 ℃以上[8],为适合放牧的季节,故每年最多放养两批肥育猪,同时由于可用的放养区有限,目前进行多批次、大规模饲养还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进行人工牧草种植,合理放牧,生产特色优质猪肉,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韩果方,罗治华.贵州优良地方猪种简介及保护建议[J].贵州畜牧兽医,2007,31(5):28-30.

[2] 张宗庆,金深逊,杨 雪,等.贵州可乐猪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比较试验[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2):49-50.

[3] 陈润生.优质猪肉的指标及其度量方法[J].养猪业,2003(3):1-5.

[4] 金深逊,戴 燚,张忠庆,等.贵州喀斯特高寒山区可乐猪肉质研究[J].饲料工业,2010,31(11):23-25.

[5] 周训军,张依裕,胡 尚,等.贵州高坡猪肉质测定初报[J].猪业科学,2006(9):81.

[6] 张树敏,金 鑫,陈 群,等.放牧对松辽黑猪生长肥育及其胴体品质的影响[J].吉林畜牧兽医,2005(5):6-7,9.

[7] 张宗庆,金深逊,张习本,等.可乐猪新母系选育效果报道[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2):16-17.

[8] 汪卫平.毕节地区的天气气候与地形[J].贵州气象,2003,27(5):22-24.

(责任编辑 程碧军)

摘要:选择60头可乐猪为试验对象,分成全舍饲组和半放牧半舍饲组进行育肥性能测定。体重达到100 kg左右后,每组选择3头屠宰,进行胴体品质测定。结果表明,相对于全舍饲饲养,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下可乐猪的日增重少157.9 g,100 kg出栏日期延迟20 d,料肉比低12.24%;半舍饲半放牧模式对可乐猪胴体品质无明显影响,并且使可乐猪屠宰率、大理石纹评分、滴水损失和熟肉率等指标有所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可乐猪;放牧饲养;胴体品质;生长性能

中图分类号:S82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2-5460-03

可乐猪是贵州省已列入国家级保护的优良地方品种,主产于喀斯特高寒山区,其有被毛全黑和被毛黄色或有“六白”特征[1]。产区农民传统的放牧饲养使可乐猪已具有体格结实、后腿发达,肉质优良等特点[2],但同时也存在着生长速度缓慢、瘦肉率低等问题。近年来,由于可乐猪保种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保种场的相继建立,打破了可乐猪传统饲养模式,逐渐由舍饲取代放牧。本研究从可乐猪生物学特性出发,以本课题已建立的被毛全黑的可乐猪群体为试验对象,对全舍饲和半舍饲半放牧条件下可乐猪生产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不同饲养模式下可乐猪产肉性能,特别是胴体品质指标,为今后继续扩群繁殖、科学饲养管理、生产特色优质猪肉并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及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试验猪

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可乐猪保种场被毛全黑的群体中选取日龄和体重相同或相近已去势的生长育成猪60头,随机平均分成2组,每组30头,试验Ⅰ组采用全舍饲方式饲养,试验Ⅱ组采用半舍饲半放牧方式饲养,试验日期为2011年6~9月。

1.2 试验日粮

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均采用阶段性饲养模式,采用玉米-豆粕型全价饲料,按体重划分为前期(25~60 kg)和后期(60~100 kg)两阶段营养水平和饲料配方。试验Ⅰ组每天饲喂3次(早、中、晚),自由饮水。试验Ⅱ组每天定时放牧,并分早、晚两次补充饲料。具体营养水平见表1。

1.3 试验方法

试验猪以栏为单位,进行定期驱虫、免疫等日常管理,预试期为7 d。当试验猪体重达到100 kg左右时结束试验。试验开始和结束,对试验猪早晨空腹称重,试验过程做详细的饲喂日粮及猪群状况跟踪记录统计。在饲养试验末期分别从各组中选取3头可乐猪进行屠宰测定及肉品质分析。

1.4 测定指标

计算试验期可乐猪始重、末重、平均日增重、饲料消耗量及料肉比。

参照《瘦肉型猪胴体性状测定技术规范NY/T825-2004》测定试验猪的屠宰率、瘦肉率、脂重率和背膘厚。

参照《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NY/T821-2004》结合陈润生[3]所述肉质测定方法测定肉色、大理石纹、pH24、滴水损失、剪切力和熟肉率。

上述指标测定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均日增重与饲料报酬

由表2可知,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达到屠宰体重(100 kg)所需饲养期延长,同时平均日增重比试验Ⅰ组少157.9 g,说明放牧饲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乐猪生长肥育性能。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料肉比分别为3.43和3.01,说明每增重1 kg,前者比后者要多消耗饲料0.42 kg,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料肉比降低12.24%。

2.2 胴体品质

对两试验组可乐猪进行屠宰测定,其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试验Ⅱ组的屠宰率、脂率、背膘厚要高于试验Ⅰ组;但试验Ⅰ组的瘦肉率比Ⅱ组高出1.14个百分点。这说明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相对于全舍饲更有利于猪脂肪的沉积,但整体而言其对胴体品质影响不明显,并具有一定改善趋势。

2.3 肉色指标

肉色是猪肉生理生化和微生物学的外观表现,是人们很容易用视角鉴别肌肉品质的指标[4]。本研究两试验组肉色评分见表4。Ⅰ组肉色评分为3分比率为66.7%(2头),3.5分的比率为33.3%(1头),Ⅱ组肉色评分为3.5分比率为66.7%(2头),4分的为33.3%(1头),说明两试验组可乐猪肉色均为正常的鲜红色。

大理石纹是肌间脂肪含量多少及分布的衡量,与肌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密切相关[5]。由表5可知,试验Ⅰ组大理石纹评分为2.5、3.0和3.5分各1头,试验Ⅱ组评分为3.0分有1头,评分为3.5分的有2头。说明试验Ⅱ组大理石纹较试验Ⅰ组要更明显,体现在猪肉风味上前者要优于后者。

pH24是反映宰杀后猪体肌糖元酵解速率的重要指标。肌肉pH24下降速度和强度对一系列肉质性状产生决定性影响[4]。由表6可知,试验Ⅰ组pH24高于试验Ⅱ组,且二者均在正常范围内;剪切力是肌肉嫩度的衡量标准,其可以反映猪肉质地和肌肉蛋白质结构特性。试验Ⅰ组的测定值低于Ⅱ组,可以反映出试验Ⅰ组的口感要更嫩一些;滴水损失是推断肌肉保水力的指标之一,试验Ⅱ组的保水性能更强;熟肉率是猪肉烹调损失的衡量指标,试验Ⅰ组烹调损失高于Ⅱ组,与滴水损失测定结果相对应。

3 小结与讨论

可乐猪是贵州省优良地方品种,主产于在喀斯特高寒山区,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速度缓慢、胴体瘦肉率偏低等特点。采用全舍饲饲养,虽提高了生长速度,但可乐猪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并且猪肉品质有所下降。本研究发现,相对于全舍饲饲养,半舍饲半放牧的饲养方式虽日增重偏低,延长了出栏时间,但饲料转化率和饲料报酬有所提高[6]。与张宗庆等[7]报道的“可乐猪新品系”肥育性能相比,试验Ⅱ组的日增重较低,这与“可乐猪新品系”导入了一定比例杜洛克血液有关;二者饲料报酬两者差异不大,说明本课题组组建的被毛全黑的可乐猪群体与导入杜洛克血液的“可乐猪新品系”饲料转化率相近。营养是可乐猪达到最佳增重和产肉效果的重要因素,可通过调整种植牧草种类等措施来保证可乐猪营养需要。屠宰测定结果表明,半舍饲半放牧模式对可乐猪胴体品质无明显影响,而屠宰率、大理石纹评分、滴水损失和熟肉率等指标有所改善和提高。说明良好自然环境,充足的牧草和水源及充分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可乐猪健康生长。

本项目实施区毕节地区平均海拔1 600 m,年平均气温13.6 ℃,降雨量1 129.04 mm。每年4~10月份月平均气温在10 ℃以上[8],为适合放牧的季节,故每年最多放养两批肥育猪,同时由于可用的放养区有限,目前进行多批次、大规模饲养还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进行人工牧草种植,合理放牧,生产特色优质猪肉,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韩果方,罗治华.贵州优良地方猪种简介及保护建议[J].贵州畜牧兽医,2007,31(5):28-30.

[2] 张宗庆,金深逊,杨 雪,等.贵州可乐猪不同杂交组合生产性能比较试验[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2):49-50.

[3] 陈润生.优质猪肉的指标及其度量方法[J].养猪业,2003(3):1-5.

[4] 金深逊,戴 燚,张忠庆,等.贵州喀斯特高寒山区可乐猪肉质研究[J].饲料工业,2010,31(11):23-25.

[5] 周训军,张依裕,胡 尚,等.贵州高坡猪肉质测定初报[J].猪业科学,2006(9):81.

[6] 张树敏,金 鑫,陈 群,等.放牧对松辽黑猪生长肥育及其胴体品质的影响[J].吉林畜牧兽医,2005(5):6-7,9.

[7] 张宗庆,金深逊,张习本,等.可乐猪新母系选育效果报道[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2):16-17.

[8] 汪卫平.毕节地区的天气气候与地形[J].贵州气象,2003,27(5):22-24.

(责任编辑 程碧军)

猜你喜欢

生长性能
浅谈断奶日龄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枯草芽孢杆菌对罗非鱼免疫功能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一种复合微生态制剂在鲫鱼苗养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