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移植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2015-01-20张菊芳
张菊芳
述 评
毛发移植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张菊芳
毛发移植; 毛囊单位提取技术; 头皮条切取技术
1 毛发移植的发展与理论基础
毛发移植最早记载于19世纪,从1822年D Unger的动物实验开始至今已经历了2个世纪。1933年,S Okuda发明了打孔移植头皮复合组织片法,是世界上首例用人体自身毛发进行移植的技术。其后,H Tamura和K Fujita相继报道了对含有1~8个毛囊的毛胚进行移植的方法。1959年,N Orentreich采取直径为4mm的环钻进行自体毛发移植,经长期随访,效果较好,并提出了著名的“安全供区”概念和“毛发移植供区优势”理论,为现代毛发移植奠定了理论依据[1]。至此,Okuda-Orentreich技术成为自体毛发移植的一项经典手术方法,并被认为是毛发永久性移植的手术方法。1984年,JT Headington对头皮进行横断解剖,发现并提出了毛囊单位的概念。20世纪后期,以毛囊单位为基础的移植方法,配合不同规格打孔刀具,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手术方案,使得移植后的毛发外观更趋自然美观,并开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对于伴有男性雄激素性秃发的患者,如果将在安全供区以外提取的毛发移植到其他部位,则在后期有可能会发生继发性移植区域的毛发脱落。我国最早开展毛发移植约在21世纪初期,北京的1位医师从国外引进了技术和项目,但由于缺乏更多的交流,对国内毛发移植未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直至2007年,笔者从加拿大学成归来,引进并开展了毛发移植技术,且多次在全国会议上发表演讲,并于2008年举办了第1届全国毛发移植学习班,从此,国内毛发移植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 毛发移植的手术方法
毛发移植的治疗过程包括:术前评估与设计、毛囊单位提取与再植。评估与设计一般无太多技术性的问题。提取毛囊单位的方法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头皮条切取技术(follicular unit transplatation, FUT)和毛囊单位提取技术(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 FUE)[2]。前者是在安全供区切取长而窄的条状头皮组织,分段后于显微镜下进行毛囊单位的分离提取,供区组织用促进毛发生长的缝合技术(trichophytic closure)[3]无张力缝合,使FUT术后瘢痕相对不明显。此方法较为简便,且易掌握,但切取后分离毛囊单位的工作量偏大,耗费时间长,需要有一个熟练的团队来完成。随着毛发移植技术的推广及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在不断地对获取毛囊单位技术进行探索。FUE方法在临床上逐渐得到认可。其是利用环钻在安全区进行散在的毛囊单位提取,经分离后再植入受区。一般用直径为1 mm或更小的打孔器切入皮肤2~3 mm,至真皮网状层中部,经适当力量松动后,将其中的毛囊单位完整提取。由于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无需缝合及术后愈合快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小面积移植和头皮张力较大的患者,及规模较小、人力资源不足的小诊所或科室。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⑴毛囊单位获取时费时较长,一般用于较小面积的移植;⑵因为是皮下盲视操作,对于不熟练者,其横断率较FUT高;⑶需要借助提取毛囊的专用设备----电动毛发提取机。迄今为止,FUT和FUE是世界上关于毛发移植技术的统一规范标准,除此之外不再有其他方法或名称衍生出现。
3 毛发移植的临床应用
根据脱发的临床表现,总体上可将其分为2类:非瘢痕性秃发和瘢痕性秃发。前者主要包括雄激素性秃发、斑秃、休止期/生长期脱发等[4-7]。其中,雄激素性秃发是毛发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脱发类型。
瘢痕性秃发的病因较多,主要由感染性皮肤病及烧伤、创伤引起。传统的治疗方法局限于扩张器转移皮瓣修复,效果一般。近年来,利用扩张器联合毛发移植对大面积瘢痕性秃发进行序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8]。无论是术者还是患者,都必须认识到2个基本原则:⑴毛发资源是有限的,人体永久性的毛囊单位有5000~7000个,毛发移植技术目前只限于将自身有毛发部位的毛发转移到需要的部位,即将毛发重新分布,并不能增加毛发总量;如果患者自身供区毛发数量不足或毛发质量不好,则无法进行移植。⑵男性雄激素性秃发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植发只能维持或减缓脱发症状,并不能阻止自身毛发脱落的过程,如需取得更好疗效,还需配合药物等其他治疗方法。毛发移植技术除了上述头发移植外,还开发出治疗脱发以外的功能,如眉毛改形与重建[9-10]、睫毛加密[11]、男性胡须再造等特殊部位的毛发重建或改形[12-13]。目前,国内调整女性高宽前额重建发际线以改变面部轮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深得女性喜爱。
4 我国脱发人群及毛发移植的现状
中国男性脱发的发病率达到19.9%。以我国男性公民8亿人计算,脱发患者约有2亿人。脱发不仅呈现年轻化趋势,更有“低龄化”的倾向,许多90后的学生也加入到脱发行列。脱发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因此,关注脱发患者,积极寻找有效治疗脱发的方法已是刻不容缓[1]。与国外规范成熟的毛发移植状况相比,国内毛发移植起步晚,且早期发展不尽人意,基本处于“无教材、无培训机构、无专业器械”的三无状态。现实情况是,美容外科和皮肤外科的发展突飞猛进,更多从业医师倾向于见效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美容治疗项目,而毛发移植由于耗时长、见效慢等原因迟迟得不到整形医师的首选,毛发移植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涌现出较多的专业医师队伍,确实解决了一部分脱发患者的难题;由于人力资源的关系,这些民营医疗机构大多数使用FUE方法,有些机构人员自行研发生产出得心应手的提取设备,加快毛囊单位的提取速度。但民营医疗机构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夸大FUE 技术的优点,及单次提取的数量达到或超过5000 FUs,与目前国际上和国内公立三甲医院中仍然以FUT为主流,单次提取数量不可能超过4000 FUs的学术标准有较大冲突。所以,担负起历史使命,规范培养训练专业的毛发移植医师队伍,开展和发展毛发移植新技术新项目已迫在眉睫。
2011年,笔者主编的《高密式毛发移植》是国内第1本系统描述毛发移植过程的指南,为众多医师规范操作毛发移植指明了方向并提供方法。2013年,笔者主编的《毛发整形美容学》成为整形外科毛发移植领域的规范教材。此2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毛发移植领域的空白,也掀起了毛发移植在美容行业中的热潮,毛发移植正式列入整形外科项目。2008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的第1期毛发移植继续教育学习班是国内第1家真正专业的毛发移植培训班。随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发移植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毛发移植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等相继开设了毛发移植继续教育学习班,为国内培训和培养毛发移植医师立下汗马功劳。在各级学术团体的支持下也成立了毛发移植的学术组织,2013年8月,在大连会议上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毛发移植学组;2013年11月,在北京会议上成立了中国整形与美容协会微创与激光皮肤分会毛发移植亚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分会毛发移植亚分会等相继成立。学组或分会的成立对培训毛发移植医师、规范和监督毛发移植市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目前,随着国内毛发移植培训班和学会工作的热烈开展,从事美容的医疗机构也在增开毛发移植项目,毛发移植医师数量每年以数以百计人次在增长。在每年邀请国际专家来中国指导交流的同时,国内毛发移植医师也已走出国门,从2011年起,每年都有中国的毛发移植医师出现在亚洲毛发移植协会(AAHRS)会议和世界毛发移植协会(ISHRS)会议上;2015年3月,在泰国举办的AAHRS会议上,笔者、吴文育、刘青、吴巍等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并有10位医师加入AAHRS组织,这标志着中国毛发移植水平已开始与国际接轨。近年来,毛发移植器械生产厂家也引进研制出一系列国内毛发移植专业器械,为毛发移植的发展提供优良工具。
5 毛发移植的展望
毛发移植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永久毛囊的数量及利用率。目前毛发的自体移植术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而通过组织工程学来进行体外自体毛囊细胞培养扩增,从理论上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对人类的毛囊体外培养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仍未应用于临床。因异体毛发在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必然发生免疫排斥,因此,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毛发克隆[14-15]。毛发克隆的基础是真皮乳头细胞具有诱导产生新毛囊的能力,这一能力在成年后一直保持。但目前研究并不乐观,诱导出的毛囊偏离预先设计的方向,呈现多方向性分化;动物实验诱导出的毛发呈簇分布,并非如自然形态的均匀分布;克隆毛发无正常的周期[16-18]。其他辅助治疗,如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及A型肉毒毒素注射改善脱发,个别报道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尚缺乏大样本临床实验支持[19]。而机器人植发也正应用于临床,其优势性如何,将进一步接受挑战。
脱发看似简单,但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且治疗手段有限,治疗周期较长,需要更多的临床医师投身治疗脱发的队伍中,更深入地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摸索出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1] 张菊芳, 赵启明. 高密度毛发移植[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31-136.
[2] Mahjour SB, Ghaffarpasand F, Wang H. Hair follicle regeneration in skin grafts: current concep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Tissue Eng Part B Rev, 2012,18(1):15-23.
[3] Bunagan MJ, Banka N, Shapiro J. Hair transplantation update: procedural techniques,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J]. Dermatol Clin, 2013,31(1):141-153.
[4] Rathnayake D, Sinclair R. Male androgenetic alopecia[J].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10,11(8):1295-1304.
[5] Yoshitake T, Takeda A, Ohki K, et al. Five-year efficacy of finasteride in 801 Japanese men with androgenetic alopecia[J]. J Dermatol, 2015,42(7):735-738.
[6] Levy LL, Emer JJ. Female pattern alopecia: current perspectives[J]. Int J Womens Health, 2013,(5):541-556.
[7] Su LH, Chen LS, Chen HH.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emale pattern hair loss and its prevalence in Taiwanese women: a community-based survey[J]. J Am Acad Dermatol, 2013,69(2):69-77.
[8] 陈海华, 张菊芳, 李金晟, 等.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联合毛囊单位提取技术治疗烧伤后瘢痕性秃发[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5,31(1):36-39.
[9] 蒋文杰, 成倩秋, 王 博, 等. 毛发移植修复外伤后眉缺损的临床观察[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5,26(1):45-47.
[10] Toscani M, Fioramonti P, Ciotti M, et al. Single follicular unit hair transplantation to restore eyebrows[J]. Dermatol Surg, 2011,37(8):1153-1158.
[11] Umar S. Eyelash transplantation using leg hair by 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J]. Plast Reconstr Surg Glob Open, 2015,3(3):324.
[12] Umar S. Use of body hair and beard hair in hair restoration[J]. 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 2013,21(3):469-477.
[13] Park HS, Kim JY, Choe YS, et al. Alternative method for creating fine hairs with hair removal laser in hair transplantation for hairline correction[J]. Ann Dermatol, 2015,27(1):21-25.
[14] Rubel EW, Furrer SA, Stone JS. A brief history of hair cell regeneration research and speculations on the future[J]. Hear Res, 2013,297:42-51.
[15] Blume-Peytavi U, Blumeyer A, Tosti A, et al. S1 guideline for diagnostic evaluation in androgenetic alopecia in men, women and adolescents[J]. Br J Dermatol, 2011,164(1):5-15.
[16] Li Y, Yan B, Wang H, et al. Hair regrowth in alopecia areata patients following Stem Cell Educator therapy[J]. BMC Med, 2015,(13):87.
[17] Ablon G. A 3-month,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evaluating the ability of an extra-strength marine protein supplement to promote hair growth and decrease shedding in women with self-perceived thinning hair[J]. Dermatol Res Pract, 2015,2015:841570.
[18] Fukuoka H, Suga H. Hair regeneration treatment using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conditioned medium: follow-up with trichograms[J]. Eplasty, 2015,(15):e10.
[19] 王羿婷, 毕志刚.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脱发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4,43(7):444-446.
读者· 作者·编者
本期信晟杯优秀论文推荐文章
1.毛发移植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张菊芳); 2.人毛囊干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的研究(姜金豆); 3.硅胶与Medpor假体用于隆颏的Meta分析(李俊岑)。
310006 浙江 杭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学美容科
张菊芳(1968-),女,浙江杭州人,主任医师.
10.3969/j.issn.1673-7040.2015.11.001
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