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咬定”贫困村
2015-01-20邹祖国
邹祖国
宜都市红花套镇大溪村4组村民王友华,近日用三轮车从镇上运回了大席梦思床。13年前,他得这样:从家步行2个多小时赶到水库边、再坐约1小时的木船到大溪水库坝堤、搭6公里的便车、换乘中巴,才能抵达红花套镇上。因此,即使出高价买床,也没办法运回家。
红花套镇山大人稀,大溪村更是省级贫困村,收入主要靠砍山竹子,交通特不方便。2001年,时年44岁的镇机关干部杨开科带着镇委的重托,来到大溪村开始艰辛的扶贫攻坚路。
13年里,杨开科带领乡亲们架高压线、修盘山路、建安居房、栽树养蟹,使大溪村告别了穷山恶水、告别了贫困。
架高压线:112根电线杆,
抛洒他的汗水
“两条溪、毁股线、水泥杆、木扁担、蜘蛛网、点着电灯看不见。”一段顺口溜这样形容村民用电的境况。不单如此,由于线损大,电费每度高达2.5元,高出别人三四倍,村民不堪重负。2001年,杨开科同“拆村并组”后新组建的班子一起,下决心降低村民单位电价。
大溪村不通路,水泥电线杆只能运到水库坝堤。杨开科身先士卒,带领群众肩挑臂抬,硬是将112根电线杆、3个变压器用人力抬到安放点。
如今,讲起这段往事,村民依稀记得杨开科同100多人齐心抬杆子的感人场景:70个人在前面拉、16个人在中间抬、20个人在后面推,73岁的刘树佰老爹专门在旁边为大家喊号子鼓劲头。
村民印象最深刻的是“翻船事件”。那一年,用机驳船从大坝上运送电改材料,行至水库中间,不慎翻船,电工师傅用磁石绑在竹篙上,慢慢地将价值30多万元的原材料小心打捞上岸。
改了高压再改低压。历经1年半,全村267个农户、28.2平方公里的配电台区全部改造完毕,顺利实现同网同价,电费降至每度0.7元。
修盘山路:15公里水泥路,
凝聚他的心智
“出门是挑,进门是挑。离开扁担,生活无靠。”这是13年前大溪村民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今天,行走在悬崖峭壁、蜿蜒崎岖的村级水泥公路上,许多汽车司机仍心有余悸。
对兴修公路这项民生工程,村支书陈长红感慨“三难”:一是定下决心难,二是筹集资金难,三是做群众工作难。三道坎,都被杨开科用执着逐一化解。
2002年6月,杨开科在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上首次提出兴修盘山公路,当时没一个人赞成。要在陡坡和石山上修出10来公里的晴雨路,对于没有村级积累的贫困村而言,好比天方夜谭。连当时的镇委书记也没表态,他心里清楚,修这条路,得要上百万元的投入,镇里底子薄,单靠“化缘”,难度非常大。杨开科找到宜都市老区促进会,凭借“老促会”赞助的8万块“开办费”,艰难起步。
修路,成为大溪村天大的事。市政府、民政局、扶贫办、财政局、镇政府、联点宜昌市机要局等,成了杨开科常走的“亲戚”。经过1年多连续苦战筹集了37万元,至2003年下半年又“弹尽粮绝”。恰好此时,沪蓉西高速公路选址大溪村,杨开科兴奋得一夜没睡觉。经多方协调和积极争取,项目部先后3次、拿出202万元帮助该村修路,修路里程延长到10公里,进程大大加快,后来更是得到上级财政“一事一议”项目等多方支持。
修路中,群众工作同样难做。村里实在拿不出钱,补偿标准也很低,修到杨柳溪时,陈长红和杨开科挎着16万元钱兑付青苗费,一条溪上没一个农户肯签字。那天,杨开科止不住流鼻血,只得在村民杜传远家中留宿。见此情景,杜传远深受感动。第二天带头在自己的责任山上放炮炸石。
修路,好比一场“大会战”。全村300多劳动力踊跃投义务工8000多个,炸开土石近7万方,修通了村内沿大溪、广东棚、杨柳溪3条溪沟、15公里的水泥路,彻底告别了祖辈走羊肠小道的历史。
路修好了,村民在自家门口卖柑桔和毛竹,收入大大增加。村民王友华的两个孩子在外成家,多次接他到城里享福,他拒绝说:“老家通了水泥路,空气清新,住在山里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建安居房:24户土坯危房,留有他的身影
从上世纪70年代大溪水库蓄水起,村内年轻人陆续离开大山,如今只剩下老弱病残,他们居住的房屋多半是近50年的土坯房,安全隐患很大。
作为第一书记,杨开科挨家挨户走访查看,遇有雷雨天气,更让他放心不下。经杨开科恳切建议,镇政府充分征求农户意见,决定在朱家湾、邹家湾两处,集中整体搬迁,彻底解决最为迫切的24个农户住房、行路、饮水“三难”。
2012至2014连续三年正月十五,镇委书记白华带领班子成员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在大溪村召开现场办公会,动员社会力量集中安置搬迁,采取干部捐一点、政府拿一点、政策补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农户出一点“五个一点”方式,先后募集到220万资金。
2014年6月,最后一批9户人家搬迁至七、八十平米的平房新居。他们还计划2020年前,将村内所有偏远、剩余的60个农户全部完成搬迁。
栽树养蟹:3000亩荒山清水,补齐村强民富短板
集中搬迁的村民年龄大,生产资料离居住地远,如何减轻劳作,怎样增加收入?
大溪村土地多属砂砾土,适宜泡桐生长。杨开科带领村委会成员反复到外地考察土壤环境、种植技术、销售办法等,最终选定风险小、见效快的林业项目帮助村民创收增收。
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杨开科10多次跑宜都市扶贫办,争取到10万资金,按照每亩35棵、每株5块、每亩175块标准,免费为村民提供泡桐树苗。还联系宜都林业专家免费技术指导,谋划成立“泡桐树专业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
村民周培林说,2012年,他拿出10亩荒山栽下400棵泡桐树。按现行的速生林市场价估算,预计4年后,每年可获纯利6万元。目前,全村泡桐规模种植已达1000多亩。到2015年,有望扩至2000亩,成林后每年可带来1200多万元收入。
集体经济是大溪村的“短腿”。2012年3月,宜都金滩蟹业有限公司因香客岩电站大坝整修另谋养殖基地。闻此讯息,杨开科6次登门,诚邀该公司负责人到大溪村现场勘察,300亩养殖基地成功落户大溪村,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同时增添了一道观赏游玩的风景线。2013年,他又引进3个苗木种植大户。预计到2015年,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有望突破5万元。
结鱼水情:13年驻点扶贫,
铭刻淳朴口碑
群众心里有杆秤。走进杨开科工作的地方采访,笔者听到几组朴实“回音”。
村支书陈长红说:“与杨开科相处的12年,可用‘五个不评价。一不怕丢面子。我多次和他找单位、部门‘化缘,为公家公事,他不怕‘掉底子,我感觉他比我这个当家人还主动。二不怕得罪人。修公路打混凝土时,有个施工队偷工减料,他当场把施工队赶跑了,换作我,还真做不到这点。三不达目的不罢休。搞电力整改,村里没有钱买原材料,他天天找电力局调度,最后感动电力局长亲自勘踏线路,专门安排吊车送电线杆子。四是事迹讲不完。13年扶贫攻坚、挂点帮扶、第一书记,他的事迹可以讲三天三夜。五是舍不得他走。今年镇里调整驻村干部,我到镇委书记办公室还没有坐稳,书记就说,你放心,老杨退休前一直在大溪村,不换人了。”
村副书记、老支书刘元佰说,杨开科身上有“三股劲”。一是韧劲。村民向士兵不同意修路占柑桔地,他耐心做工作,一连在他家住两夜,帮他干农活。二是狠劲。修路查看线路,下大雨,他身披雨衣走在最前头。拉电线时,他卷起裤脚参加抬杆子。三是亲劲。大溪村267户、他户户到过,878个村民、他个个认得,家家都热情地留他吃饭。
村副主任方秉汉说:“我从内心佩服杨开科,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不管有多难,都要想方设法搞好。没有他,大溪村现在还得靠坐船出行和运输。”
开小卖部的村民董明新记得,有一天夜晚,他都睡了,杨开科一个人划船上岸后,半夜在店子里煮了碗方便面,吃完后骑摩托车赶回镇上。“我只是一个普通群众,但我知道杨主任为了我们村付出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