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雇佣性理论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2015-01-19刘飞洋臧艳窦钰婷
刘飞洋+臧艳+窦钰婷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外商务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与企业要求高校能够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的商务人才。本文从可雇佣性理论视角探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革方案,以便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
关键词:可雇佣性理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02-02
1.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技能和广博的商务专业知识"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商务英语人才。为适应这种人才需求,各高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建立商务英语专业,仅二十年就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本科专业,受到社会关注。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8月,我国已有248所高校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尽管专业课程设置结合了商务和英语知识,突出了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特点,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却存在着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要求、应用技能不精、需要重新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等问题,这也反应出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如何提高商务英语英语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使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中,快速适应职场角色,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可雇佣性理论
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作为一种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起已在欧美等国家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它是指大学毕业生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的可能性(Hillage & Pollard,1998)。可雇佣性依赖于个人人力资本存量、个人展示人力资本的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环境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可雇佣性体现在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能力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应聘者展示出来的能胜任某种工作的潜在特点。换个角度说,可雇佣性并非是一种雇佣与否的结果,而是一种涉及雇佣现象的学习能力。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学会做事的速度依赖于他们在正规教育中所获得的能力水平和类型,这说明可雇用性是可以通过高等教育来获得的。
那么,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提升个体的可雇佣性呢?这即是可雇佣性教育模式所要探索的内容。
3.基于可雇佣理论视域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商务英语类人才,然而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3.1师资力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商务英语专业较其他专业开设较晚,全国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的高校少之又少,具有商务英语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短缺,很大比例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由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教师担任,这就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不专业的问题。另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教师都以本专业的思路继续指导商务专业的学习,无法将商务学习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形成清晰准确的商务英语教学定位。再加上教师本身缺乏与专业相对应的实践培训,更缺乏商务方面的实践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无助于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足,可雇佣性降低。
3.2课程繁杂,缺乏重点指向性。经过笔者实地走访调查,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除了基本的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课程外,还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单证实务、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跨文化商务沟通、人力资源管理、演讲的艺术等十几门专业课程。由于课程繁杂,其中部分需要几个学期学习的课程压缩至一到两个学期完成,部分学生反映"课程仅学到皮毛、知识遗忘率很高,仅仅学习理论而缺乏实践"等种种问题。学校旨在培养复合型、多面手式的人才,却忽略了学生可雇佣能力的提高。另外,课程设置主要关注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称的上是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3授课方式传统,缺乏实践锻炼。目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授课方式仍为传统的教材授课辅以多媒体、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课本和材料陈旧过时,实用性不强,仍局限于英语文学的思路和形式。课堂气氛沉闷,知识的学习仅靠死板记忆,应付完考试后就很快忘记。这些因素都使学生很难将课程中的知识转化为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降低了可雇佣性。
学校为在校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不足。学校很少提供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缺乏在真实商务氛围中的锻炼,学生很难将学习到的知识及时转化为经济环境中企业所需要的技能,造成难以入职或入职后需要重新学习、培训某些技能等问题。
4.基于可雇佣理论视域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
可雇佣性理论不仅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还对学生的个人品质和可雇佣性行为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这意味着,毕业生自身素质全面性和素质的高低与获得工作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因此,可雇用性理论可以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在内容、途径、方式等多方面提供积极而有价值的指导。
4.1改革教育思路,提高教师教育水平。聘请本专业博、硕士生,明确商务专业的定位,用具有商务英语专业特色的思路指导学生。同时,可以吸纳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为商务英语师资建设注入新鲜力量。对于已有的师资队伍,或采取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的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亦或是聘请本地相关企业如海关、外贸公司等管理人定期到学校培训的方式,一方面引导教师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的人才;另一方面引导教师改变原有专业思路,尽早实现教师转型,使商务英语教师成为既懂英语又懂专业,不断探索创新的"双师型"人才。
4.2改革课程设置。经济社会需求下的商务英语人才跨度是十分广泛的,将学生培养一个能够适应各个方面的人才并不现实,广泛的授课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学习的多,精通的少。因此,改革课程设置势在必行。可以在安排好商务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基础上,将课程分为国际贸易方向、国际金融方向和国际商务方向,各方向下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按兴趣选择方向,学习特定方向专业的内容,提高专业技能。这样既突出了学科的系统性,又能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4.3改革授课方式。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媒体教学,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谈判等多元化方式,将平面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立体的实践技能。同时增加自主学习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接触多种媒介,如英语报刊,电视节目,商务网站等,了解第一手资料,掌握前沿动态,提升自我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
4.4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建立"学习——实习——学习"的培养方式,通过让学生定期到相关企业实习或者企业在校建立培养平台的方式,定向培养适合企业特定需求的人才,这是提高学生可雇佣性的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方式。另外,"学习——实习——学习"的培养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便于发现学生实践中的问题,为学校教育提供参考,改善学校教育的不足,利于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同时也可以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可雇佣性。
4.5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可雇佣性。可以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同时又与自身能力匹配的行业和企业并科学地搜集信息;帮助学生提高简历制作、形象设计、简历投递、面试准备、面试表现方面的的能力;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5.结论
将可雇佣性理论应用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研究中本身就是一项创新,其目的在于将可雇佣性理论作为指导,改革目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可雇佣性,指导高校和教师培养适应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Hillage,J.&Pollard,E.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J].Research Brief 85,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1998.
[2]高昂之. 可雇佣性理论视域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长江大学学报, 2011,(10).
[3]扈珺,刘白玉. 商务英语教材使用实证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 (4).
[4]林彭昱,叶康荣.基于可雇佣性理论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4).
[5]刘夏青,刘白玉.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作者简介:
项目指导老师:窦钰婷(山东工商学院商务英语系主任,副教授)。
项目小组成员:刘飞洋;臧艳;付圣迪;杨小飞;侯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