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足珍贵老地契
2015-01-19王家年
王家年
收藏的地契,大多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民间在土地兑换、租借,特别是买卖当中普遍流行使用的一种民间文书凭证。老的地契文书,大小格式不一,内容多样,地契所用纸张多以当时的棉纱纸、草纸和土纸为文书用纸。目前发现最早的为明代一份地契,清代乾隆年间的地契已属十分珍贵。
老地契大致分为清代地契,含官契;民国地契,含官契;解放后地契,含官契。那些具有时代特点的地契,如袁世凯“洪宪”元年的地契,极为少见,建国初期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也为少见。
老地契一般字迹清晰,表达简洁扼要。在清代,地契的书写人都是书法较好且以此为职业的人,他们对这些契约里应该反映的内容、格式、用词都十分熟悉,契约中的内容包括卖地人的姓名、卖地原因、所卖土地编号、土名、税亩、四至、买主姓名、价银等。
例如,一份清代民间地契规格60cm×75cm,形如地图,比现在的商品房交易合同要大2-3倍。这份地契非常规范,立排,采用“天字号田房税契格”印刷体统一格式。这是“红契”正本,上钤三枚满、汉文朱红大印,均盖在交易银两上,其中一印兼具骑缝防伪功能。称为“红契”是因上有官府认可的印章;如没有则称为“白契”属私下交易。因契中有“任执正契”字样,故认定其为正本,还应有一份同样内容的“副本”。
地契交易内容涉及的几处田地、房产,包括农具、石滚、车灯等及总价格。地契约定的交易内容,非常科学、严谨,不仅规定了田地的东南西北“四址”,还且好田、坏田、老种田,价格不一,界限分明。地契首句“立绝卖……”表示原主人不能再行赎回。在地契下方,从右依次向左,有“立绝卖出人”签名,亲族中见证人、“官牙”签名等,并盖有官牙方印。清代“牙”是正宗的中介机构,具有权威性。
“立卖断绝……”、“立卖决断……”大部分的地契都是这样开头,土地在清代被频繁买卖,其轨迹又都要记载在地契上,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买卖,是在每张契约的开头所必须写明的。当时的买卖主要有“绝卖”和“活卖”之分,以这样开头的地契表示绝卖,这种“卖地”为一次性的土地所有权转移。
又如:立卖断绝田契人,陈会尧,因五叔身故,生为女子,年大出嫁,乏用,兄商议情愿将祖置几分土……以斗五开原载苗米七合五勺出卖。这是一份乾隆四十五年六月十五日广东会同县一家人书写的地契,没有过多繁杂的语言,在地契的开头就将土地交易的原因、卖地者的姓名、交易的价钱、土地的大致位置简要地写出来。为了表示这种立卖断绝的决心,在地契的后面,还要加上“一弃干休日后再无争赎,心痛等情”、“兄弟子侄再无生端反悔”、“恐口无凭,立此契为照”等之类的话语。
“活卖契”是旧时土地买卖的另一种特殊方式,是为卖主保留回赎权的契约。活卖契最典型最通用的形式应是典当契,活卖的土地往往是可以耕种的田地。“立典田人……”这是活卖契与绝卖契在文字表达上最为不同的地方,而活卖契不同之处还在于,根据清初政府法令规定,典当田地不必到官府登记纳税,自然也就不要办理过割纳田赋的手续,田赋仍由典当人缴纳,但需受典田地人补交给典当人。同时在契约上规定典当期限,过期不赎,否则要重新立绝卖契。
在一份立于乾隆年间的地契中,“先问兄弟叔侄”这一句话反映了清代土地交易中“亲戚有着优先购买权”的乡规民俗。在清代土地交易之前寻找买主的环节中,许多地区都存在着先尽亲房族人地邻的“乡规”。卖主卖地时需先遍问叔伯弟侄等有优先购买权的“亲房”。亲房不买,则由亲及疏、遍问本家族人。本家族人不买,则由亲及疏遍问姻戚,姻戚不买,则问承典、承租人。承典人或承租人亦不买,还要遍问地邻。卖主寻找买主时通常遵从这样的“乡规”、“乡例”,否则即会引起争端。这体现着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交易过程中存在着的“人情”、“情面”。
防伪也是老地契中所注重的。在乾隆年间的一些地契中,可以看到官印并不是只盖一次,而是在涉及到价钱、日期等地方都会盖上这方形的印。在老地契上还会发现只出现一半的印迹,这叫“骑墙印”,也是古时一种防伪的办法,将买卖双方一式两份的契约叠加在一起,然后同时盖上一个印,辨认真假时,只要将印迹一对,如能刚好吻合,就是真的契约。
清代地契是采取“民写官验”的形式,先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商,书写买空卖空地契,然后由官府进行验核。验核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清初实行的“官验契”,在民写地契上加盖当时州县官印,收取契税,表示官方对地契的承认,“白契”变成“红契”。只有“红契”具有法律效力。另一种是清代中晚期实行的粘连契尾的方式,即由布政司统一刊印契尾,编号发行,粘连在民写地契之后,作为官府验契凭证。而这两种方式的清代契约都有存世。
地契作为土地所有权凭证,可以凭它作抵押贷款,旧时多用毛笔书写而成,后期又出现木刻版、雕版、石雕、铜板雕、木雕、印刷等多种形式。契据内容详细,书写规范,原中人、官中人及税票等要素都要。
老地契收藏如今划归收藏协会票证收藏委员会主管,一张老地契,当时是作为田地租赁的一种凭证,流传于民间,这种地契还对研究古代经济史、契税史有很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