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资理财:别把“特例”当“通例”

2015-01-19春晓

金融经济 2014年2期
关键词:特例个案杠杆

春晓

笔者观察发现,很多投资理财类杂志、电视和网站理财栏目的“特例”报道,往往容易误导投资理财者把“特例”当成“通例”。具体有以下几个现象:

一、极度高杠杆操作。例如月薪只有几千元、没有多少存款做靠山,甚至没有多少自备款,就能同时投资数套房子做“包租婆”生意:又或是进行连续性房产及股票投资,例如将房地产做抵押贷款,然后投入股票等工具中,等于是运用了高杠杆的财务操作。

二、内容、情节与做法“完美到不真实”。这些案例除了运用极为危险的高杠杆操作,也常因内容“交待不清”,让业内人士都觉得匪夷所思,但又无法确定案例是否真的是因为当事人的洪福齐天,还是暗地里有高人指点或者获得其他资助。

三、几乎全都是个案,而非通例。也就是说,就算该案例事属真实,没有造假,同样的做法换到其他人身上,不但可能“失灵”,也极有可能会以“凄惨”收场。

四、还未盖棺就定论。许多案例都是“截至目前为止,仍是获利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有赚”的投资,是否会因为市场大幅波动而“下降”?特别是当所有投资工具是采取“环环相扣”的架构时,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一损俱损的骨牌效应。

五、多媒体“吸睛”。许多案例都是跨媒体曝光,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出书、自媒体等多渠道包装宣传,让个案显得格外“吸引目光”。

笔者并不排斥“可以振奋人心”的案例,这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激励作用。但这些夸张的“特例”一旦充斥媒体,被人传颂,个案就极易演变成“通例”,往往掩盖住了它夸张而不切实际的原貌,让理财者产生效仿心理,盲目自信,过度投资。

笔者认为,与其相信这些多数无法执行的特例,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参考以下几点投资理财的建议:

一是关注回报率的同时更加重视风险。谨记投资理财行为中的所有风险,预先进行评估及准备。更重要的是。千万别轻易进行高杠杆投资!

二是储蓄比投资来得重要。千万别急着进行大金额的单笔投资,尤其在没有挖到“第一桶金”之前,不要因为某个项目“本小”而做出冲动的投资决策。

三是双账户概念存钱花钱。就是将投资理财获利的钱,与一般花费账户分开,避免“过度消费”产生,防止“获利永远存不住”。

四是投资是一时的,生活及理财才是永远的。就算快速累积到一大笔财富,但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财方法来“守成”,也很容易变成“财来得急,也去得快”的结果。

五是长期培养正确的“财富智商”。诸如巴菲特等大鳄们关于投资理财方面的书籍,可以借鉴很多正确的投资和理财理念,但这些资本大佬们的思考逻辑与投资策略,不可能等同于小资本的投资入,加上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想100%复制他们的投资策略,是不现实的。

六是争取实现收入多元化。在有基本保障的情况下,进行投资理财,不要幻想着像那些“特例”中的投资者一样长袖善舞、一夜暴富。

猜你喜欢

特例个案杠杆
巧用特例法,妙解选择题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随机变量函数分布中的几个特例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生物学中常见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