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旧癖、微缩癖和收藏癖

2015-01-19文/四方田犬彦翻译/孙萌萌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8期
关键词:微缩旅游景点纪念品

文/四方田犬彦+翻译/孙萌萌

四方田犬彦,日本符号学家、电影史学家。现任明治学院大学文学系艺术学科教授,主讲电影史,兼任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主要作品有《电影风云》《日本电影的创新激情》《日本电影100年》《亚洲的日本电影》等。本文选自他的《论可爱》一书。

怀旧(nostalgia) 是由希腊语中的“nostos”(返回家园)和“algia”(苦痛)组合而成的词语。在17世纪的瑞士,这个词被当作病理学用语使用。当时一群瑞士青年被征作雇佣兵,背井离乡,患上了一种原因不明的怪病,只好用这个词来表达。原本人们认为怀旧是缘于空间上的阻隔,但18世纪的康德却认为真正的根源是内心的缺失感。此后,这个概念远离了临床医学,专门用来表述与时间缺失感有关的人类心理问题。

现在,怀旧无所不在。日本人依然喜欢描写“纯洁、清贫、美丽”年代的电影和长篇电视剧,一有机会就议论复古时尚。从深山里的温泉到欧洲的废墟,旅游业界忙于歌颂已经逝去的时代,浓缩了全世界怀旧感的迪士尼,成为附庸风雅者膜拜的圣地。保守派政治家每遇事件,必高呼要回到还未堕落的真正的日本。古董热兴起,一些家具和陶器由于使用了过去的老式工匠技艺,放在现在极为珍贵,人们将它与采用现代技术大量生产的产品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借机推销给消费者。美国现代思想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怀旧正是“后资本主义文化意象的中枢”,与其说它讨论的是真正发生的过去,不如说它是将理想化的“过去的事物”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含义后进行讨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怀旧是历史的对立物,是从过去被扭曲了意识形态的陈旧事物中产生的感情。

怀旧与微缩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好伙伴。时间一旦逝去,就无法再挽回。而人们却不能将时间本身当作对象,怀旧的对象必须具有物质性。具体说来,就是诸如纪念品、遗物、传家宝等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它们的体积都不大,很多都可以拿在手里。虽然这不是在宣扬韩国学者李御宁的“缩小”理论,但是事物越缩小就越会提高它的强度,却是自然法则。人们手拿这些纪念品,接受了过去的时间这个概念,并依此设定了自己或者国家、民族的纯粹、本真的起源。就这样,怀旧被物质化了。

原本纪念品并不是被用来构筑这种严肃的特性的,或许更多的时候,它是引发私人化的小故事的契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纪念品就是在旅游景点的特产商店里买来的、装饰着著名建筑模型和民族服装的摆设,是明信片和玩具屋,是缀着小布偶的钥匙扣。这些物件上,无一例外都大量使用了怀旧这剂调味品。微缩的特点,多是局部的夸张,有意使事物不协调、不正确。或者干脆说,它们就是有怪癖的收藏家钟爱的那种“令人讨厌的东西” (虽然能够接受,心里却很讨厌,低级的东西)。

在旅游景点的礼品店里销售的东西,大多不是以实用为目的制作的。消费者买它们,或是为了当作到此一游的证据,或是为了回家后当作礼物送人。这样一来,这些物品仅剩下礼节性交换的价值了。但是只要作为礼物赠送的纪念品,最终达到了向别人宣布自己到过这个地方的目的,是得到对方认可的证据,那它就为私人故事贡献了一份力量。

而对于旅行者来说,在异国他乡购买大规模生产的、令人愉悦的当地特产(尽管现在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日本,纪念品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这种行为是担负着某种义务的,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这种看似礼节性的行为恰恰允许他(她)的个人内心逐渐拥有故事。这其实是一种奇妙的矛盾。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后天塑造了消费者的个人内心,这个过程极其有趣。

在旅游景点,时常发生这种错位的事情,纪念品风光无限,而曾经作为其样板的实物却无容身之地。无论是在印度新德里的机场购物中心,还是在摩洛哥丹吉尔面向外国游客的市场上,虽然能看到迷你的西塔琴和风箱,但是我也不断发现真正的西塔琴和风箱,并不是作为当地特产被出售。在旅游景点的消费经济体系中,产品复制瞄准了“可爱”和小型化,却将原本传统的实物排除在外。

怀旧是一种美化过去的热情,发展到极致就是与历史为敌的关系。历史学家探求由过去到现在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非常重视能够提供客观证明的资料。但沉迷于怀旧的人,逃避充满了堕落与幻灭的现实,与现实一刀两断,对美好过去的映像如醉如痴。与梦中的过去存在绝对的距离,难以逾越,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它化身为耀眼夺目的事物。从博物馆里的陈列柜到自然课上的标本盒,所有的事物如果隔着玻璃看的话,都会让人更加怀念。因为怀旧只不过是一种阻隔的意识。

那么,这种怀旧的心理活动在个人身上会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呢?国家拥有神圣的纪念碑,家庭有在以往战斗中获得的传家宝,个人拥有相册和剪报册。相册里大多无一例外地工整摆放着儿时的照片。由此可以明确,世人认为这类代表人生起始的照片,对于被拍摄者的身份认定有着真实而重要的意义。没有儿时照片的人比有照片的人要不幸,是很不走运的人。

初次拜访女方家的男孩,必须履行一项无聊的义务,就是喝着女孩母亲端来的红茶,还要一边听解说一边看女孩的展示相册。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她理想化的人生起源。这时使用“可爱”这个词,纯粹只有一种礼节性的含义。为什么婴儿的照片很“可爱”?只是因为它被设置在了一个被怀旧高度浓缩了的场合。

收藏在相册里的照片本身并不是过去。它们只不过是最初由父母、后来由自己编辑、重新组合的照片拼贴画。因为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它们只是去除了不纯粹的混杂物后以怀旧的方式构建的事物而己。个人以自己的童年作素材打造的纯洁、幸福的故事体系,国家以自己的起源作为拥立建国的神话,二者异曲同工。国家的童年也是纯粹而纯洁的,是理想化的极致。

怀旧、纪念品、微缩物三位一体,形成了我们的消费社会。或许这么概括“可爱”并没有错:将这三点连接在一起,社会为了排除不断侵人地缘政治学的美学杂音而有策略地使用的美学。

为什么小孩子们很“可爱”呢?因为他们是宣扬起源的纯粹性与神圣感的最有效隐喻。回想一下法西斯时代德国和日本的电影中出现的生龙活虎的男孩形象,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顺便逛旅游景点的礼品店时会突然觉得店里的纪念品很“可爱”昵?因为这种又小又方便携带的东西,适合以旅行为契机构建自己的故事。为什么从怀旧的视角看一切事物,都闪耀着“可爱”的光辉?因为这种感情能够严格区分外界和内心,在受到保护、充满安全感的内心里,所有的事物都变得让人亲近、无须防备、心情愉悦。

大岛弓子曾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偶然的机会记忆中已经淡漠了的久远的童年,因为一位突然出现的“可爱”少年而被唤醒,幸福感包围了眼前充满朝气的少女。封闭的世界、充满秘密的私密性,身处其中,所有的存在都忘记了对立,融入了“可爱”。

但是,必须留意,这种充满了幸福映像的三位一体,是通过牺牲历史才达成的。当怀旧作为商业炒作噱头被大肆宣扬时,是不是有些东西也被压抑、被否认了呢?我们不能忘记这个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缩旅游景点纪念品
旅行纪念品的错觉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微缩模型展 栩栩如生夺人眼球
酷世界
最大规模的蝙蝠侠纪念品收藏
微缩投影系统的垂轴放大率测量
科比告别赛 纪念品热卖
旅游景点介绍的文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