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别样红——一六八团职工多元增收纪略
2015-01-19王建凤
□王建凤
走进九师一六八团,养殖园区牛羊满圈,职工小院鸡鸭满架;金色的大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这一幅幅图画,正是塔尔巴哈台山下一六八团的职工用多元增收的“笔”描绘的。
近年来,该团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丰富及推进“三化”进程的优势,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职工增收新途径,不断强化服务职能,优化职工增收政策环境,多轮驱动以政策带动职工多元增收,取得实效。
调种养结构,提多元增收后劲
按照师党委提出的“少数人种田、多数人种园养畜”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充分挖掘土地、劳动力两个潜力,积极引导职工退一进二进三,着力发展养殖业、果蔬业、设施农业和服务业,推动职工由传统农业增收向二、三产业就业创业转变。大力推进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全团播种面积13.3万亩,80%实施了高新节水灌溉技术。该团建成蔬菜大棚1700座,解决就业岗位238个,每个大棚增收1.4万元。
团场紧紧抓住有机生态1.8万亩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认证的机遇,力争在两年内形成产供销一体的设施农业体系,将设施农业园区打造成设施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和科普教育示范园,建成后的设施农业园有望亩产突破万元,特别是南区的葡萄园区示范基地,职工年收入将由过去啤酒花种植收入4000元增加到十几万元。
团场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农牧连队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自主创业、多种经营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营业性收入逐步增加,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综合效益逐步提高,职工从农业生产经营中得到了更多收益。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做大香菇、葡萄等产品规模,选好品种进行红枣试种,力争大棚使用率达到90%以上,大棚产出达到1.5万元以上,利润达到1万元以上。
破资金瓶颈,助多元增收项目
为拓宽职工多元增收渠道,近年来,该团共投入25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200万元,团自筹564万元,辽宁丹东援助资金736万元,建牛场和羊场两个,共建圈舍36栋。每年可出栏育肥牛3000头、育肥羊1.25万(只),实现产值4592万元。
2013年4月,该团在畜牧科技示范园区成立了金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集中统一管理核算,实行基层连队职工参股、公司经营的办法,采取“工厂化管理、公司化经营、股份制合作、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即“家家有畜不见畜、人人有股能分红、户户贷款不见资”的新型经营模式。
为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积极转变小规模、低效益的分散养殖方式,引导和扶持职工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动畜牧业向生产集约化、销售一体化发展,助推职工实现多元增收。
如今,团场养羊1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达248户,他们运用科技,成了科技致富带头人,带动团场930户一线职工发展畜牧业。养殖户杨飞进行育肥羊生产,目前已出售育肥羊285只,每只羊的效益在300元左右。一大批职工迈上了多元增收路。
搭创业平台,创多元增收商机
随着团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店、超市、服装店、美容院、饭店等纷纷开张,职工群众足不出团,就可以买到各种物品、新鲜蔬菜等。团场开展多层面职工培训教育,包括养殖育肥、大棚果蔬、装饰装潢、水电维修等多方面提高职工就业创新能力,促使职工多元增收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极大地推动了团场职工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逐步探索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和职工多元增收的新途径。
团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引资项目达3500万元,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1500平米的集小商品、特色林果、蔬菜批发为一体的综合市场,鼓励职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盘活市场流通,增加职工收入,为职工提供就业岗位45个。
在团场,许多生产一线的职工购买了门面房,有的开店搞餐饮服务业,有的则对外出租。由于人口逐渐增多,如今,团场的餐饮、住宿、商店猛增至262家,目前全团从事流通商贸、餐饮、运输、建筑装修、家政等行业人员达393人。
团场进一步发展丰富多彩的自营经济,创造多元增收的平台,大力发展团场观光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遗址、戍边文化、边境特色、田园风光等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今年启动“天牧原谷”农业观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利契机,积极与地方政府和周边团场合作,利用出入境“三日游”以及设施农业、乌什水水库、土墩墓、海航、十里花坡等景观,共同打造特色旅游、休闲度假线路,带动旅游、宾馆、餐饮、特色种植和观光农业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带动职工多元增收的富民产业。
如今,团场职工群众多元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发展的步伐越走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