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宋襄公
2015-01-19周峰
领导文萃 2015年1期
□周峰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在泓水交战。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宋大臣目夷向国君襄公建议半渡而击。襄公则慷慨言道:“仁义之师,不乘人之危。”待楚军全部上岸,目夷又建议迅速进攻,襄公则称要打堂堂之阵。
宋襄公最终一败涂地,但问题是谁制造了宋襄公?学者发现,宋襄公从登上历史舞台到黯然谢幕,处处视齐桓公为榜样。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多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成为天下霸主。与会的宋襄公视齐桓公如神,成为其绝对的粉丝,不但用心模仿桓公某些习惯,还全盘接受了桓公倡导的“不以兵车”思想。
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宋襄公接到齐太子昭的求救,出面主持公道,成功平息事态。此事既令宋襄公成名,又加深了其仁义之师所向无敌的信心。因此当其与楚兵交锋时,想要警惕那种深入骨髓的习惯影响,又谈何容易?
其实早在宋襄公之前,已有人深受桓公“堂堂对垒”之害。在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中,齐兵击鼓进军,鲁军按兵不动。齐兵因此自行退回,想等对方列好阵再交手。但鲁军一再耍滑头,直到齐军“再而衰,三而竭”,方一鼓作气挥刀向齐,最终以少胜多。而当时的齐军统帅正是著名的鲍叔牙,一个深受齐桓公赏识,并与桓公互相影响颇多的人。
可见,不打堂堂之阵,首先要警惕的是大脑深处的那个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