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社会功能
2015-01-18唐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王琳娜
唐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王琳娜
浅析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社会功能
唐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王琳娜
我国的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群众文化是重要的组成分支,也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的今天,加强对于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很多文艺工作者,对于群众文化的重要地位认识不清,在学术界也缺乏系统的关于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本文从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着手,探索在现代化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完善群众文化的系统建设。
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新形势
群众文化作为古老社会历史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世界各国各地的人民,在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多样化的群众文化类型。群众文化的社会现象属性,决定了其社会功能,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群众文化,担负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作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之下,群众文化也有着独特的时代烙印。笔者认为,现阶段的群众文化有着如下社会功能:
一、娱乐大众、促进交流功能
这是群众文化的最基本社会功能,不同性格的人会随着社会交流而自发地集结到一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类的天性中有着群居的自然情感本能需求,虽然个人独立空间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交礼节,但是在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中,人们会感受到一种源自内心的集体归属感。其实在群众文化性质的娱乐过程中,对于艺术性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可以最大范围地将老、少、男、女都纳入到活动中。在这种带有文化性质的群众交流中,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很容易就聚集到一起,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的活动过程,而不是像其他类型的文化活动,会由于知识、接受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等等问题,产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人们被气氛所感染,积极地交流经验,在娱乐了自己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真正的快乐。
在现代社会,以群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社会娱乐的重要方面。尤其是现代社会生产效率高、工作压力大,很多时候的休假都集中在几天之内,要静下心来去进行某项艺术性特别高的文化活动,对于以休闲为目的的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适合,也不现实。同时,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推动,我国传统的农村集体经营与生产状况,已经被瓦解殆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流动速度和频率也在不断地加快和提升,原有的乡邻为单元的社会结构,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现实条件下,人与人的交流就显得弥足珍贵,而群众文化活动,恰恰可以作为平台,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契机。
二、进行仪式、促进团结功能
最原始的人类文化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图腾崇拜时期,这个时候的崇拜仪式,就可以算作是最早的群众文化活动类型。渐渐发展到巫术仪式、宗教仪式、祭祀仪式等等,这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着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国家政权组织的政治性仪式,还是民间世俗社会的自发活动形式,都有着必要的群众基础,劳动阶层最常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以婚丧嫁娶为契机的音乐、舞蹈活动。这不仅是一种礼仪的传承,也是一种对人生命阶段的情感抒发。
我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但是共同的心理追求,都集中表现在对于人生重大阶段事件的解读上,虽然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礼仪、习俗和活动规范,但是这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社会功能,却有着共同的倾向。在整个仪式进行的过程中,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可以完成两个不同层面的社会功能,一是活跃气氛,达到神人与共的目的;二是群体性的歌舞活动,有着更加庄严的特殊文化心态在内。总的来说,群众文化是团结部落成员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形式。
三、 群体心理同构下的认同功能
认同( identity)的概念有着深层次的身份象征,这个行为将人与人的不同区别开来,从哲学层面上来说,这就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反思概念,是对于事物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认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说,身份认同是个人进行“我是谁”、“我在哪儿”的理解,这个概念中涉及到了两个内容:一是社会层面,有自我认同、群体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等;二是社会部门层面,有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等等。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随着这些观念的逐步发展而带来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跨越高山险峰、江河湖海,这种频繁性让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了可以进行群体活动的可能,社会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但是也要看到,这种同质化也促进了群体认同的发展。在强调个性的今天,群众文化的形式愈发隐蔽,其社会功能也逐步集中到了群体认同这个哲学层面。尤其是我国属于多民族社会,在民族杂居的省市,不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都带着自有民族的风格和艺术特色,这种现象正是在差异中存在认同的具体表现。
在各个民族之间,民族特点是该民族人民的自我认同方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形象,而进行的文化宣传与群体性文化活动,恰恰促进了民族内部的群体认同,而且对于其他民族的人们来说,这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行为,就是这个民族的符号和象征。比如我们提到泼水节、孔雀舞,就会联想到傣族;而说到摔跤,就会想到蒙古族。这些群众文化活动,带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就好像一个名片,将不同的民族区分的非常清楚。对于现代民族发展来说,这种名片的传播,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认同,更有着经济、政治等等多方面的效益。这种在认同基础上发展处的个性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动力。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样化的群众文化,这种明显的差异在人口流动空前频繁的今天,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进行着不断的强化。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从基本的娱乐、仪式,发展到群体认同,充分体现了其群众性和社会性。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杨剑龙.幸福感与文化权益[N].光明日报,2008 -05 -13.
G240;G123
:A
:1671-864X(2015)02-0164-01
王琳娜,女(1981-04)。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唐河县。当前职务:科员。当前职称:助理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