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中的西窗
2015-01-18林特特
专栏作家:林特特
著名情感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做过编辑、记者。“中青·视野大讲堂”资深讲师。
辛觉发现那张纸条纯属偶然。
他在出版社做编辑,那天一上班就看到校对公司校完又返回的书稿。辛觉突然发现一张稿纸与该书稿无关,他挑出来,搁在一边,再一看,停住了。稿纸背面写着:
“拿到本科证,两年。”“考研,三年。三年考不上就读在职研。”这是学业。
“校对,好校对,差错率努力到零。”“拿到本科证,图书公司应聘编辑。”“拿到硕士证,正规出版社应聘编辑。”这是职业。
“存钱、存钱、存钱,学习、学习、学习,存够学费!”这是经济。
“地下室怎么了?这次租的已经有窗户了,比刚来时好多了。”这是现阶段。
“毕业一年多,来北京半年……不能总保持阴沉的心情,看到比自己小很多的姑娘们都做了那么多事,吃了那么多苦,我这又算得了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知识要学,有那么多书可以看,改变一下吧,别让自己那么不快乐。”这是自我激励和安慰。
“用五年改变自己。”这是总结和计划。
辛觉先是愕然,继而会心一笑,拿着这张A4纸,与书稿上校对的笔迹一一核对。
没错,一定是校对公司的校对写的,又不小心夹在书稿里了!如果真的是校对,辛觉大概知道她现在的状况——大专毕业、北漂,住地下室,拿一千多元的工资。
辛觉再拿起纸条端详。
嗯,这姑娘看来曾“阴沉”过一段时间;现阶段最大的目标是去正规出版社当编辑——她想了那么多,写到这儿终于戛然而止。为了这个目标,她逐条写出接近目标的策略,从学历到转行到换工作的步骤,包括现阶段能做什么,看哪些书。
辛觉有点想笑,笑这姑娘要是知道这么私密的心灵计划给一个陌生人看到,该多么尴尬啊。想完,辛觉又有点想哭。
其实他很熟悉这种纸条,写在某张纸的背面,不敢或不想拿一张正式的纸,因为它太私密,只想写给自己看。
他还记得他写纸条的日子。
那时,水产大学毕业,在水族馆上班,他以为这辈子就这样完了。可他很清楚,自己喜欢做与文字有关的工作,于是猫在值班室看考研书,报考最著名大学的中文专业。他对自己说,别痴心妄想了,想着想着又在草稿纸上顺手写些什么,无数次顺手。
一直以来,辛觉以为这是他才知道的心理游戏。想超越现实,列出一个最想达到的目标,研究极卑微的自己和目标的距离,给自己一个耐力能撑到的时限,再给出一个看起来能操作的计划,计划详细到我现在要做什么。不过这种心理游戏已经久违了,自从在这城市扎下根,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干了些年头,辛觉已经麻木,他近乎忘记,自己曾经为理想奋斗过。
工作重复而繁琐,每天一睁眼就欠单位四万字的看稿量,收入永远不够买房,选题过不了,领导不重视,同事使绊子,同学总比自己进步快。辛觉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日渐消沉。他现在似乎被一把钝刀子割,钝刀子是惰性,也是环境,还有各种远离核心,骚扰核心的纠纷,核心便是他最想干最该干的事。
手中这张纸条,让辛觉拿起笔。
他一个一个列目标,数他和目标的距离,倒推今年我要做什么,这个月我要做什么,此刻我要做什么。
“我要做个好编辑。”“我该关注市场,做几个好选题。”“我要跳到更适合我发展的地方。”“我要写一直想写的小说。”“我要健身。”“我要读书。”……
辛觉的心里突然有了谱。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你在低谷,你能想到的你与巅峰的距离能明确计算出,剩下的就是怎么完成了。
半年后的一天,一个同事对他说:“辛觉,我做什么都没劲,真不知道成天忙忙碌碌浑浑噩噩究竟有什么意思。”
辛觉正在收拾抽屉,他想起那张A4纸的纸条,便拿给同事看。同事不明白他的目的。
“如果你不断提醒自己,五年前你想变成什么样,现在,你的心里就会很平静。那时我想达到的‘西窗’不过就是今天的拥有,我很满足。那么你今天想达到的一切呢?只要你还活在‘那一年’,就都会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