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015-01-17史伟
史伟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
事实上,语文教学应该通过教师辛勤的创造性劳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只有将课堂上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语文教学才会收到实效。
一、抓住语文学习之本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圣陶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也不能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亦即使语文的人文性突显出来。
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很重要,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如果“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关于预设与生成,“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所以,只有教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
二、简简单单上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语文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写。“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这就好比新买的钢精锅,锃亮锃亮的,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再过个把年,又进而变成褐色。几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学习语文,就跟“熏锅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等等。
三、实实在在教语文
无论是上课还是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
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已有益。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还有那些只对考试有用、而对学生终生无用的“题海战术”。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等等。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要强调的训练是科学、活化的训练。这些练习是为了让学生练好语文的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种因素,选用切合自身实际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收到实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