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进课堂研究的意义探讨
2015-01-17柴世敏
柴世敏
“本土音乐”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地方性特征的音乐。本土音乐如同方言一样,是某一地域中特有的音乐语言,它们大多根植于民间,是具有草根性文化特质的音乐,即土生土长、形态稳定、口传心授、自娱自乐,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突出其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在一定的地区文化和社会团体中,为人们所共享。本土音乐作为本土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和特定地域文化的生态景观,兼有传授知识、风俗礼仪、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发挥着对本土人民广泛而持久的教化作用,显示出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
重视本土音乐教育是遵循文化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音乐教育在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中应该、也一定要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本土音乐进课堂的研究现状
加强本土音乐教育早已引起音乐界,特别是音乐教育界的重视: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召开的“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①,其会议主题即提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随后,更有学者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②
当前国内对于此类课题的研究也基本分为两类:
(一)学术层面的探讨。本课题组在“中国知网(CNKI)”以“本土音乐教育”为主题词共检索到有各类相关文献56篇,综观上述各类文献,剔除部分个案介绍性文章,余下文章多数论及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其中又以以下三篇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周楷模《本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③一文,从维护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高度论述了加强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马达《福建乡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兼谈区域性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④一文在总结了福建省各地中小学实施乡土音乐进课程的得失经验,提出:必须充分认识区域性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价值,不断探讨区域性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这样才能使乡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活动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杨娟等《有关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⑤一文指出实施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利用本地区民族民间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实现中小学学生对自己家乡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做到地方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尚有部分文章围绕本土音乐教育的可行性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二)实践性研究案例。从笔者掌握的资料和信息来看,目前国内在实施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中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广东潮州地区的潮州音乐进课堂、贵州部分地区的侗族大歌进课堂,特别是福建省的泉州、厦门和莆田等地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活动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泉州市的教育局和文化局就启动了全市的南音进校园活动,为了推动这一活动的顺利开展,上述两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泉州南音进中小学课堂》,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以制度的形式要求本市中小学逐步将南音这一闽南地方音乐纳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之中,同时组织了相关的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定期(每年)组织全市的“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比赛”活动,并在教学的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与支持,这些制度与措施无疑对泉州南音进课堂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据相关统计资料,截止2001年,泉州市的128所中小学开设有南音课,每位学生基本能唱五首以上南音曲目。
此外,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音乐教师刘瑛领头开发的《闽南民间音乐》乡土音乐课程成功将闽南民间音乐引入本地小学,使厦门本土乃至闽南地区一些濒临消失的儿歌、童谣重新得以传唱。在《闽南民间音乐进课堂》结题会议上,专家对其评价为 “开创了将地方乡土音乐有计划、有步骤引进课堂的先例”。
上述泉州、厦门等地的本土音乐进中小学课堂已经形成传统,并带动了福建全省中小学积极开展本地民间音乐的教育与传承,如:福州中小学的闽剧进校园、漳州中小学的芗剧进课堂、宁德中小学的畲族歌舞音乐进课堂等本土音乐进课堂活动。
总的来看,当前本土音乐进课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实践层面的成果在某些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经验。
二、本土音乐进课堂研究的意义
对本土音乐资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开发应用进行研究,其意义主要体现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一)理论意义。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整体性”来看,对某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必须还原到它所存在的整体文化背景中。本土音乐在自身文化内部如得不到系统的传递,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势必而临断裂的危机。教育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学校最普遍的本质功能——文化传递,现代学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义务。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必然要承担起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重任;本土音乐的文化价值定位和音乐教育的主体定位,又必须通过音乐教育体制、体系的创新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通过对本土音乐进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本土音乐文化进入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小学实施本土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与文化认同的积极影响;探讨区域性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等。澄清本土音乐进入中小学课程的相关理论问题,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二)实践意义。通过系统的实地调查与数据统计,并结合运用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级中小学实施本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中小学本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策略,可以为教育部门推动音乐地方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同时研究成果还可以为文化部门保护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借鉴。
(三)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性,为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中传承的可行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的保障,同时为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把本土音乐引进课堂,通过将方言、媒体、教材、表演、欣赏相结合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民间音乐中,增进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而的综合能力,也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地方音乐文化奠定了感情基础。endprint
三、本土音乐进课堂研究的步骤与策略
笔者认为本土音乐进课堂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点:
(一)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是什么。在理论依据方面,运用文化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理论依据,提出:“地方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文化认同感,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的观点;现实基础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分析得出:传统音乐文化仅靠民间“活态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过程中担负起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
(二)本土音乐资源的种类及其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评估。通过文献分析结合田野调查,对本区域内本土音乐的种类和现存数量进行统计;并运用课程理论及相关知识对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价值进行评估。
(三)本土音乐资源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采用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当前某一区域内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该区域中小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经验与得失;并对音乐文化资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四)本土音乐资源在某一区域内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在前三个部分的分析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本土音乐资源进入本地中小学课堂的可操作性对策。
总之,本土音乐进课堂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和一个行动,更多的是传达了一种理念: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今天,保持文化多样性就是使未来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进而获得文化身份的认同,在趋同的文化大趋势下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项目编号:GD11XYS19;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1TJK162;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面上一般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A155。
注释:
①注:即1995年12月10日至15日于广州番禺召开“全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②注:参见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
③周楷模:《本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④马达:《福建乡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兼谈区域性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探究》,2009年第1期。
⑤杨娟:《有关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集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01).
[2]周楷模.本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1).
[3]马达.福建乡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兼谈区域性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探究,2009,(01).
[4]杨娟.有关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