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心系张公艺之九世同堂

2015-01-17戴玉刚

时代报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李进张九龄张良

戴玉刚

唐代郓州寿张县古贤村,有一个受历代王朝旌表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以张公艺为代表,九世同堂,历北齐、经隋唐,长达数百年。“百忍”、齐家被传为千古佳话。当年,唐高宗甚是好奇张公治家如此有方究竟是用了什么办法,便去询问张公原因。张公听后取出一张纸,挥笔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看后十分赞赏,便赐“百忍堂”这一堂号给张公,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领袖毛主席心系张公艺九世同堂事,曾两次询问张公艺故里地方官。

1963年,张公艺墓即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张公艺墓在行政区划中被划入河南,而今被定为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问寿张县,缘起《武训传》。1951年初,昆仑影业公司拍摄完成《武训传》,在京、津、沪上映后,媒体上掀起了一阵歌颂武训、赞扬电影《武训传》的热潮。到了3月,逐渐出现不同的声音,其中引人注目的有贾霁的《不足为训的武训》、杨耳的《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作用吗?》。

杨耳即许立群,时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他的文章起先发表在1951年5月10日《文艺报》第4卷第2期上,说《武训传》是一部有严重思想错误的影片。

毛泽东约许立群到中南海谈话,给予表扬和鼓励,指示许立群再写文章,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说要在《人民日报》发表。

在这一背景下,人民日报、文化部组成了一个“武训历史调查组”,袁水拍(人民日报社)、钟惦棐(文化部干部)、李进(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与冯毅之(山东省委宣传部)、司洛路(山东省聊城地委宣传部)等,共赴武训的故乡山东省堂邑县(今聊城西)与武训“行乞兴学”的地方山东省临清县等地,调查武训的历史和办学情况。

调查组起程时,毛泽东赴前门火车站送行;实地调查结束,袁水拍、钟惦棐、李进执笔撰写《武训历史调查记》,经毛泽东修改后,刊发在《人民日报》上。

在这场批评中,对《武训传》最具杀伤力、也最富理性说服力的,就是《武训历史调查记》。“调查武训的问题,要说那是非常辛苦的。特别是,李进还是个北京来的女同志。到村里去走访老农,车进不去,一走就是一二十里,都是司洛路陪着李进一起去调查。”台前县史志办前副主任曹怀之先生说,“一二十天,其间也许建立起了某种信任,临别之前,李进向司洛路说明了自己的身份——江青。”

司洛路一时惊奇,说:“我送你回北京吧?很想见见毛主席!”江青竟然同意了,还把司洛路领到了中南海的家里,毛主席还真的陪他吃了顿饭。

1951年6月17日傍晚,毛主席邀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部长司洛路到北京中南海家中做客。在江青的引导下,来到家中西北角的一个凉棚之下。不一会儿,服务员将晚餐端了上来。江青随即对服务员说:“请主席!”服务员走进东屋里,不一会儿,只见毛主席走了出来,身后还跟着两位首长。司洛路快步迎上,握住毛主席的手,激动地说:“毛主席好!”江青向司洛路介绍:“这位首长是彭真,这位是罗瑞卿。”

大家一边说着,一边走向凉棚。毛主席在圆桌的西北方向坐定之后,司洛路偏南坐在主席右边;江青挨着主席坐在东北面,东边则是彭真、罗瑞卿。晚餐有海参、包菜、菠菜、炸鱼……八个菜、两个汤,还有甜酒、中华牌香烟。

席间,彭真、罗瑞卿悄悄问司洛路:“能听懂主席的话吗?”“有的能听懂,有的听不懂。”司洛路面带窘色。于是,彭、罗两人就当起司洛路的“翻译”。主席一边喝酒,一边不停地问,司洛路也就不停地答。

“你们那里的地委书记是谁?”“王维群。”“你们地委管哪些县?”“有冠县、堂邑、莘县……”“寿张县归你们地委吧?”主席没等司洛路把话说完,就问起了寿张县。“归。”“你知道为什么叫寿张吗?”“不知道。”司洛路一时不知所措,只好摇摇头实话实说。

毛主席接着又问:“寿张有个张公艺,他家九世同堂是怎么回事,你清楚吗?”司洛路又没答上来一时很尴尬。

于是主席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关于寿张的故事——

唐朝出了个女皇帝,名叫武则天。她的丞相张九龄过90岁生日时,她给丞相贺寿,把一块地方给了他。于是这个地方就取名叫“寿张”。

张良墓也是千古之谜,堪比曹操墓。要弄清哪个为真,寿张县为纪念谁而设,也许正是个关节点。梁山好汉李逵坐衙的寿张县,而今已不复存在。历史上,寿张县城一再迁徙,治所曾先后设在当下的东平县、梁山县、阳谷县……1964年,寿张县建制撤销,金堤以南划归河南范县;1978年,台前县自范县析出,独立设县。梁山县,1949年置县;微山县,1963年置县。两县与台前一样,都是“新县”。唐《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北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这个距离,与微山岛上的张良墓是相符的;而再“北六十五里”,也就到了寿张县。因此,寿张县与张良墓互相印证,乃为纪念张良而设,倒是可信的。张九龄,玄宗李隆基朝的宰相。何况张九龄(678年~740年)只活了63岁,与其90岁生日时武则天(624年~705年)作为寿礼赐给他的一块地,名曰“寿张”显然是有出入的。但是,张公艺(578年~676年)活了99岁。唐麟德二年(665年),张公艺88岁,是年武则天陪同夫君唐高宗李治前往泰山封禅的途中,曾经莅临张公艺家,却是不争的史实:《旧唐书》云:“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当下的台前县,在大唐寿张境内。百忍堂,因张公艺在唐高宗、武则天面前手书“百余‘忍字”,将“九代同居”归根于“百忍”而得其名。张九龄,百忍堂后裔,张公艺六世玄孙。就是怎么理,“寿张”之得名,也理不到武则天为张九龄过90岁生日这儿。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云:寿张县原名寿良县,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为避叔父刘良名讳,改其为寿张。战国时期,这儿是齐国的刚寿邑;秦代,于此设立张县;到了西汉,于此设置寿良县。缘何“寿良”?张良“留侯”之封地在此,张良墓也在此(张良墓是微山湖中微山岛上“三贤墓”之一。其余两贤,一曰微子,商纣王的庶兄,宋国开国国君;一曰目夷,微子17世孙,也就是《子鱼论战》中的子鱼)。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修起长寿神仙。西汉置寿良县,以纪念张良,比较可信;东汉刘秀为避叔父刘良名讳,改名寿张,还是在纪念刘汉的开国功臣张良,也比较可信——尽管秦代设立张县,也许因为这儿聚居着张姓族群,但寿良改名寿张,大体还是因了张良。

何况,这儿的张姓族群,都自称是张良的后裔。数百年之后,大唐布衣张公艺,还在说自家是张良后裔。总体而言,寿张是纪念张良,捎带着抚慰了张姓族群而已。与张九龄,乃至活了99岁的张公艺,是没什么直接关联的。

司洛路从北京回来后,去寿张县委咨询,当时寿张县委的几位领导人对寿张县名的来历和张公艺其人其事也不太清楚,遂组织办公室人员对寿张县名的来历和张公艺其人其事进行了解和考证,并将考证结果写成文字材料,给毛主席做了汇报。寿张县委认为毛主席尤为关心张公艺九世同堂事宜,就在寿张县城北关道北张公祠原址上建了一座张公祠(又名百忍堂)。

1958年8月16日,毛泽东视察山东时再次问到了张公艺在济南参加接见的有寿张县委书记刘传友、山东省委书记夏征农、聊城地委书记朱永顺、寿张县台前村党委书记刘秀印。当时毛主席朝着夏征农同志说:“你是省里的。”又朝着朱永顺同志说:“你是地委的。”再朝向刘传友同志说:“你是县里的。”又朝着刘秀印说:“你是村里的。”接着又说:“我是中央的。”毛主席风趣地扳着手指说:“我们是五级会议。”主席问:“聊城过去叫东昌府是吗?”朱永顺说:“是的。”于是毛主席就讲了为什么东昌府这一名字的来历,接着又讲述了梁山好汉在东昌府一带的传说故事。

朱永顺在《受益终生的教诲》中这样写道——毛主席“问刘传友同志:‘寿张历史上有个张公艺,九世同居,有没有这回事?刘传友同志答:‘有。在寿张城东关,至今还有张公祠堂。主席说:‘寿张县,原来叫寿阳县(当为寿良,阳、良当是由毛泽东的口音问题引发的误解),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张公,把寿阳县改称寿张县。”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进张九龄张良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学细节素材的运用方法
张良受书
张良拾鞋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常用辅助线在圆中的运用
一代名相张九龄
时髦新血液:李进&孙智策
张良拾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