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欣赏的意境设计教学
2015-01-17何艳
何艳
摘要:音乐具有非直观性,需要有充实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加以间接感知。对音乐进行景象、人文、具象、形体之各种意境设计来感知、理解音乐。音乐意境设计能拓展学生表象、记忆、思维、想象能力。技能的锻炼对音乐意境表达及学生能力拓展有独到之处。
关键词:音乐之景象 人文 具象化 形体化意境设计 观察 表象 想象能力拓展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非直观性。音乐的形式是高低强弱、大小多少、不同音质各种声音的规则性组合,从其形式上来看不如视觉、视听艺术易于感知。音乐中尤其器乐蕴含宽泛的内容和意境,要通过间接的感受,通过联觉、想象等心理体验进行领悟。静心的聆听,丰富的表象,广阔的联想,跌宕起伏、绵延悠长的音乐声中跃然而动着大自然的各种景致;生活及故事中的各种情景;有诗词文赋的意韵;绘画、舞蹈的灵动;有情感的升华;有人文思想、精神的延伸……
音乐是人情感世界的写照,是人学识修养的检验,是人品格观念的内察。歌德曾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按照它的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我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对音乐的品评、理解,是极具主观性色彩的活动。只有在充实的主观世界里,音乐才有广泛的意义,才有深入人心、陶冶情操的力量。因此音乐欣赏的教学要赋予更多的对学生主观世界熏陶、塑造。音乐欣赏中进行音乐意境设计教学,是一项融知识、情感、技能、能力多种因素于其中的音乐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既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又增长知识技能,观察、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品质并得以良好发展。
一、音乐中的意境设计
音乐具有非具象性特点,描述的内容不具体、不固定。直接呈现给人们的、令人感触的是其中各种情绪色彩:不同的节奏类型、乐器音质、音响程度等直接带给人不同的情绪感应:舒缓的节奏,音质温和如木管等音质,带给人淡雅、平静、深思、怀想的情绪色彩;动感的节奏,音质张扬如铜管等音质,带给人激烈、紧张、斗争、悲怆的情绪色彩;另外还有跳跃的,活泼、俏皮的,喜庆、欢快的等等情绪色彩,都由不同的节奏音响形式让人直接感知。对音乐的欣赏,在意境设计过程中,可以鉴于其主体含义,围绕乐曲的情绪色彩,进行泛化的联想、理解、意境设计。比如《姑苏行》,根据其平静惬意——活泼欢快——平静怀想的情绪色彩,联想外出游玩的各种场景,无需限定于姑苏园林之行。还如乐曲《十面埋伏》也无需限定于最后大战的场景描写,可以展开对整个楚汉之争各种情景的联想等等。
(一)音乐中自然景致之意境设计
大自然中的美丽风光,就犹如动人的音乐,大自然的纯真也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中国民族乐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等等中渗透出浓郁的自然之美:高山流水,傲雪梅花,明媚阳春,春江花月夜,人们于美景之中借物传情,托物言志。在音乐的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之情。可以尽多地提供一些风景画面素材:树木丛林,碧草繁花,山水亭台,鸟语花香,蝶飞蜂舞,曲径桥台,池塘小舟……或是亲临其间,感受清新的空气,盎然的生机,感受我们在大自然中纵情呼吸,放声歌唱,或跑跳,或舞蹈,尽情放松身心,拥抱大自然之情。从中让学生真切地领略寓于大自然中真善美的情怀。
(二)音乐中人文之意境设计
音乐是映照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人的高尚思想品性、道德情感在其中得以体现。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等中有对自然景致的描写,更有对人性高尚品质的讴歌。乐曲中泛透、闪亮着人类智慧与对真善美追求之人文精神。对音乐意境的设计中,联接历史中品格高尚人物形象,如诸葛亮:羽扇纶巾,仙风道骨,才华横溢,聪慧高雅,忍辱负重,胸襟宽广。如王昭君:端庄美丽,冰雪聪明,坚韧不拔,舍生取义,胸怀宽广。由此联想乐曲带给人积极而向上的力量。乐曲中的清静平淡之志,文雅内敛之气契合中国传统的人文美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等等。由此联想,乐曲带给人以更多的人生启迪。
唯美是人文化中超脱式的向往,古典乐曲有着唯美的意境。联系意境契合的古装戏中动人、唯美的情景片段:青山碧水之间,小桥流水之中,霓裳羽衣,衣袂飘飘,目光深远,蓦然回眸,此时音乐飘然而至,回旋缭绕,短暂的炫美,寄寓了人文化中别致的美好。
贝多芬的乐曲《命运》,表现了命运的残酷及人类的顽强、奋斗、抗争的人文精神。结合一些人物、故事设计乐曲的人文意境:贝多芬面临人生不幸、坎坷,然做出伟大的音乐成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主人公海伦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电视剧《亮剑》中一段情节: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从大陆撤走,剧中人物楚云风这位积极抗日具有民族大义之士,静坐室中,此时《命运》的旋律回旋而起,波澜起伏、急风骤雨般。国共两党恩恩怨怨,分分合合,明合暗斗,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乐曲声中令人感慨。
中国古典诗词中人文之美契合于音乐的意境。如乐曲《梅花三弄》与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音乐家傅聪曾多次谈到音乐与诗词的联系,认为中国的唐诗每一首都是音乐,莫扎特的音乐中,每一个音阶都充满诗意。他在弹奏欧洲古典音乐作品时,常常联想到中国古诗词中的意境。音乐情绪意境与古诗词有着超越时空的联觉的效果。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在温馨柔和的乐曲中,仿佛使人感受到皓月当空,泻洒清辉,联系中国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优美的诗句与乐曲营造出一幅幅动人的意境,乐曲与诗句的内涵都得以深化。
(三)由意象至具象的意境设计
音乐中的意象是短暂的,不去深度的扩展,学生对意象的把握难以持续在整个乐曲中。由感觉到形象,由意象到具象,按照音乐的旋律,想象构画出具体的情节描述。这将使音乐欣赏的过程不再乏味,枯燥,变得更加生动而富有情趣。
如乐曲《十面埋伏》又名《楚汉》,虽然乐曲描写的可能只是最后的大战。但根据乐曲的情绪色彩,其中有如噎在喉的凄厉,有平静绵长的叙述,有铮铮弦急的拼杀……因此可将楚汉之争中各种情节赋予其中。“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通过这些历史和文学作品,楚汉之争中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兵狂马嘶;兵家的尔虞我诈,阴谋阳谋;楚霸王的血性气盛、勇猛刚直与汉王的委婉善谋、能折能弯的性格差异等等栩栩如生,尽现眼前。乐曲中悲壮、激昂的情绪表现了项羽虽英才盖世,终究昙花一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之悲情。具象化的人物形象、情节赋于音乐之中,音乐变得更加丰满,学生变得更加充实。再如乐曲《梁祝》中包含更多的故事情节,如果只是追求意象,二十多分钟的乐曲一般人很难接受。引导学生以编剧导演的视角进行广阔的具象化想象设计。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而音乐也变得更加宽广。
乐曲《姑苏行》速度是慢板小快板到慢板,展现了从闲适,惬意到欢快活泼到再现平静悠然的情绪过程。这正是我们游园的一般性经历。有我们在园林中静静地观赏,很多景致跃然眼前:树木花草,亭台阁谢,山峦湖池;有我们纵情开怀,嬉戏玩耍:走吊桥,过山车,坐游艇,滑滑梯;夕阳西下,游园结束,收拾行装,踏上返程,满载而归。我们可以尽情地进行具象化设计,想象游园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并将其赋于音乐之中。
音乐具象化的想象设计不是程式化固定不变的。音乐泛意性体现在想象设计是可以不同的。而储备的知识与表象素材越多,对音乐的想象与再造想象便是更丰富,对音乐的理解也是更深刻的。
(四)音乐的舞蹈类形体意境表达
音乐中有舞蹈,舞蹈中有音乐,音乐与舞蹈形影相随。音乐的意境用舞蹈、武术等形体语言表达使音乐的感觉变得更为直观,使人身心俱动、身领心会。形体语言与音乐语言都是空间上的运动、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诗大序》中:“情动於中而形於言……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中表现出人情感表达的特性。民族舞蹈、武术太极中的含蓄内敛、行云流水、意气融合的形式将一些优雅的古典民乐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对优雅的古典乐曲欣赏,结合意境相契合的形体艺术表演将会取得更佳的效果。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层次、水平,采取恰当的形式进行表演。对于普通的没有太多舞蹈功底的学生,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为简单而恰当的舞蹈或武术、太极动作。设想在秀美的大自然风景中,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舞动太极、跳动舞蹈,情动于中,不言而喻。
二、音乐意境设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与拓展
(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要求
大多数的学生对可以直接感知的歌曲兴致浓厚,而对于器乐曲欣赏感觉茫然,甚至抵触。究其原因简单的说,就是不想动脑,不知如何动脑。器乐曲中需要更多的间接感知,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及人文知识基础;需要有良好的感知、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认知能力;还要有主动性思维的习惯。知识与能力的薄弱将使学生不想动脑。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对学生缺乏更多的引导,做些乐曲背景及泛意的主题思想介绍后便任随学生去欣赏。而事实上学生都很茫然,不知如何去欣赏。导向化的音乐欣赏,使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后,再进行非导向化的欣赏。知识、能力、方法都是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关注并积极调整的问题。
(二)音乐欣赏对学生认知、情感等能力的拓展
从感觉到知觉,由表象到思维、想象,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在生理机制上由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转为稳定的可迁移的心理特性。其中表象能力,是认知心理过程的转折点,它承接感、知觉至思维、想象,经历不随意注意到随意注意,由被动记忆到主动记忆的过程。因此加强学生认知能力过程中,着重要加强学生的表象能力。表象能力弱导致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差,缺乏记忆、想象的能力,音乐欣赏无从谈起。
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逐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一些直观性材料:图片、视频、语言文字等或是直接性的体验,激起学生的感、知觉与情绪反应。然后引导学生将其外观材料转化为内观,将感知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再现形成表象。再引导学生根据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将各种材料在脑中进行重新组合,设计音乐的意境,犹如在头脑中设计、播放音乐电视。在教学中注意给予特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表象过程练习。
语言表述是思维能力的高级层次。虽然语言有时难以穷尽音乐之意,但丰富的语言将会拓宽对音乐的感受。在直观演示形成表象到意境设计过程中,关注学生语言这一间接能力的参与。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描述进行对各种直观素材进行观察与记忆。音乐意境设计之后用语言加以阐述,或是形成配乐诗文。借助语言使学生模糊的意象变得清晰,浅表的感觉得以深化,思维能力将得到更大的锻炼与发展。
音乐欣赏的过程亦是情绪、情感的反应过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多具有情绪化特征,感动、激情等情绪随音乐而起,随音乐而止。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的深化发展。在情绪的基础上,理性的认知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优良的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品质的发展都将使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提升。
(三)技能对学生能力的发展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结合音乐表演的技能有乐器演奏、歌唱等音乐技能,有舞蹈、武术等肢体技能,绘画、书法等造型技能,背诵、写作、表演等语言技能等等,这些技能都是智力与动作紧密结合的过程。观察与记忆能力技能形成中尤为重要,其直接影响技能掌握的速度,技能训练尤其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动作系统形成需要很好的大脑统合能力与肢体协调能力,反过来协调的肢体运动又更好地刺激大脑的神经生理功能。统合、协调能力锻炼则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因此良好的技能学习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去听去看去感受,根据学生的实际层次,进行难度适度、切实可行的技能培养将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更为深刻,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向鸣,吴晶.教育学心理学[M].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