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015-01-17刘日帮
刘日帮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和社会发展凸显的新问题,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响应新的时代实践,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内核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05-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是结合新的时代实践,围绕“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这一基本问题,坚持理论创新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成果成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对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积极的理论回应和实践应对,其实质是为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全方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越性。
(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而形成的正在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前的主要成果有:(1)科学发展观;(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建设论;(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4)创新型国家建设论;(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6)执政党能力建设论;(7)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论;(8)构建和谐世界论;(9)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0)中国梦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升华成果,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准绳[1]4。
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进一步深化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人自身关系的和谐的认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重要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2]49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结合国内外新形势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党中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3]1050
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时代理论命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和执政理论。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不仅表明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日趋成熟,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实践深刻性。十八大提出将党建设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坚持从严治党,全面提高治党管党水平,从而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多方位阶段。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逻辑归宿。唯物史观对社会存在的分析指出: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构成社会全面发展的要素。为了解决这五个要素之间的矛盾必须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实现了由四位一体”的发展观再到五位一体”的发展观的转变。
促进构建和谐世界理论是党中央在应对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贡献。“这是中国外交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对“中国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回答。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也是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延伸。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是希望中国好;我们在国际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是希望世界好。和谐世界的理念,正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响应。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当前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结合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境遇放眼全球、立足全局、面向未来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丰富并深化了科学发展理论体系。
中国梦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凝聚党和人民夙愿,提出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理念。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指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基本内核,并明确了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注入了新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这一经典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为“以人为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确定了“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本质地位。“以人为本”的确立使科学发展理论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的、人的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之上,它不仅体现了实际的、生产的、生活的、人的物质利益、福利生活和精神发展的诉求,而且表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特别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与优越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倡导“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着力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关注民生,关爱生命,关注人的发展,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不断指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人的主体存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价值。
(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现实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党高度重视创新问题,并不断依据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实践,采用新的思维、新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的科学发展理论:针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的局限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结合新形势,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和谐社会理论;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依据信息时代的来临,全球化冲击的情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依据国内外发展经验,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态势,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根据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一系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围绕科学发展观,立足现实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论;从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出发,提出建设和谐世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立足于现实的土壤,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必将响应时代的召唤,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引领时代”的实践精神
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进一步指导发展的实践,“随着时代发展、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以及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呼唤着理论创新,推动着理论创新活动向前发展。”[2]1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紧扣实践,以引领时代实践为己任,不断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为准绳,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并以新的理论引领时代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贡献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系统而正确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體性,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社会“五位一体”建设,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更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发展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进一步升华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在时代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紧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总结反思,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新认识,并注入时代因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2]夏东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规律与历程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