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80后婚姻的“第三者”
2015-01-17
80后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结婚时买房买车,婚后带小孩,几乎每件事都需要父母的帮助。
在经济与心理的双重依赖下,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间的羁绊格外紧密。于是,父母越来越多地参与到80后的婚姻中来。
结婚之前,扬州女孩阎菲曾正式向丈夫说明,婚后不能与双方父母同住。她希望丈夫真正长大:他是独生子,从小娇惯,是洗澡连内裤都不会自己拿的那种。听到这要求,丈夫不置可否。
婚后一个月,公婆突然带了行李,直接来到婚房外,就此住下。
自此,阎菲开始了被婆婆“控制”的生活。婆婆定下了很多生活规矩。比如,衣柜里的衣服,要叠得比商场还整齐。
冬天的呢子大衣,不能挂在衣柜里,要放进真空收纳袋。家门口穿鞋时,她自然地将手撑在鞋柜上,不料招来一顿批评:“你的手脏不脏啊?怎么能放在鞋柜上呢?!”
婆婆甚至规定,如果是小便,只能用一格卫生纸。并且,结束后必须将马桶上的垫圈扶上去。
阎菲很难理解。扶起垫圈不应该是男人做的事情吗?婆婆却坚持要她这么做。每次,她从卫生间出来,婆婆还会多问一句,垫圈扶上去了吗?
时间一长,阎菲觉得自己患上了强迫症。有一天深夜,已经睡着的她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自言自语:“我的马桶圈有没有扶上去?”然后,在意识朦胧中下了床,径直去了卫生间,扶起垫圈。
“我认为,我和你父母是平等的。可以尊重他们,但不是一味顺从他们。”
阎菲越来越压抑,于是向丈夫提出,能不能由她出钱,在小区里再租一套房子请公婆住过去,不在一个屋檐下,但保持“一碗热汤”的距离。
婆婆不同意:“我哪里对不起你了?你要跟我分开住?我和我儿子不会分开住的!”
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军,将父母称为80后婚姻的“第三者”,“很多人没有所谓兄弟姐妹,遇见问题时,排解的唯一方法就是跟父母讲。然而,父母又绝对站在自己孩子这一方,一般父母牵扯进来就没有余地了,问题反而会升级。”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位妻子把丈夫锁在门外。前两次,丈夫去了办公室,这还是夫妻之间的事情;第三次,丈夫去了婆婆家。婆婆給媳妇打电话,你老公在我这儿,你放心。之后,婆婆就对儿媳有了巨大的成见。
“我接触的很多离婚家庭,往往都是父母跟着干,吵到后来,公婆和岳父母隔着电话,哪怕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南方,照样骂得不可开交。”王军说。
阎菲与丈夫最终闹起矛盾,还是因为婆婆。女儿出生后,婆婆坚持要按当地老方子,用明矾擦拭褶皱部位,以防止湿疹。阎菲却不愿意。她之前征求过医生意见,医生反对这么做,说熟矾是一种化学物品,用松花粉或爽身粉代替就可以。
婆婆却不听。当阎菲与丈夫在房内讨论用不用明矾时,婆婆破门而入,气得双手发抖:“你不要自以为是!”接下来便是,“你们翅膀硬了,不得了呀,我们做父母的多不容易”这类的话。
还在坐月子的阎菲,第一次回了嘴。婆婆要求她道歉,否则,“我让我儿子跟你离婚!”
阎菲妈妈这时也在屋里,自然见不得女儿受此委屈。这一天,两位妈妈打起了嘴仗,算是正式撕破了脸。
女儿一岁时,阎菲的婚姻最终结束了——就像催促着他俩结婚一样,双方父母又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并鼓励两人离婚。
如今,阎菲说自己并不怨恨自己的前夫,相反,还有点可怜他。这个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独生子、“妈宝男”,直到上了离婚法庭还不敢自己拿主意。法官每问一句,当事人意见怎样,他就先给父母打一个电话。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