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代购合法吗?
2015-01-17杨帅
杨帅
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依然矛盾的当下,海外代购顺应潮流地火热起来。微博上、朋友圈里,各种代购一茬接一茬,令人目不暇接,也屏蔽不及。
我的一位朋友,就屬于那种“好端端的一个人,说代购就代购了”的情况。当真是好端端的人,所以在他从业之初就凭着纯良的天性和崇高的觉悟提出了疑问:这事儿合法吗?怎么我挣钱却不用纳税呢?
涉嫌走私
他的顾虑是对的,导游、空姐、留学生,因代购而获刑的案例不胜枚举。
海关规定,进境居民旅客携带在境外获取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总值在5000元人民币以内(含5000元)的,单一品种限自用、合理数量,海关予以免税放行。而携带以转售牟利为目的的物品入境时,应办理货物进口手续。如果仍以自用物品的形式申报,就涉嫌虚假申报。如果查证是明知故犯,则以走私论处。
近日,北京某高校学生聪聪的一批货物就遭到了海关的扣留。她和在韩国留学的好友合作开展代购业务,好友邮寄回国的包裹中放有几十盒面膜,顺利通过韩国海关,却在北京海关处被扣留。理由是面膜数量过多,显然不是“个人自用物品”。
进出境商品主要分为“货物”“物品”两大类。“货物”即以贸易为目的,通过海关时走“申报通道”,缴纳贸易关税。另外一种是“物品”则分为个人携带和邮寄物品,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接受海关监管,通常走“绿色通道”即“不申报通道”,实行免税或缴纳行邮关税。
代购究竟会不会沦为走私,关键点在于过关时是否如实申报,数量、种类、用途,只要有任意一项涉及虚假申报,就属于走私行为。
此前半年,聪聪的货物包裹都顺利通过了两国海关的“不申报通道”。“其实EMS包裹在通过北京海关时,每一个都会被核查,之前运气比较好。”但这次终于遇到了挫折。
面膜被扣留后有两种选择:一是补缴税款,每张10元,然后合法入境,二是退运,被“遣返”回韩国。聪聪觉得税款太贵,于是坐着飞机,亲自去韩国领回了被遣返的面膜。最终,聪聪还是以个人自用物品的名义将这批面膜携带入境,还顺便多带了一些货物。
类似的侥幸心理在代购者群体中非常多见,他们所仰仗的,无非是海关查不过来而已——制度成本使得海关不得不选择性执法。然而其实此举颇为危险,按照《刑法》的规定,偷逃税款5万元以下的走私行为,处行政罚款等处罚,但是超过5万元或一年内曾因走私被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均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聪聪还不知道的是,根据我国法律,代购者应当获得国外相应商品的品牌授权,同时必须办理营业执照,才具有经营资格,而这样一来,又要在销售进口商品时加上中文标签,提供进口凭证和质检部门出具的检验检疫证明,最后还要申报和缴纳相应营业、增值税款。
不难想见,完全合法合规的代购行为几乎没有,而且这税那税缴过之后,原本的价格优势也不复存在。因此大多数代购者都身处法律“灰色地带”,不受各类商业法规约束,他们坦然承认逃避关税行为,因为这几乎已是其中最轻的罪过。
不“杀熟”还杀谁?
代购的法律风险并不仅限于入境报税,以我那位刚刚投身代购事业的朋友为例,他并非亲自往返国内外,而是为一家新西兰电商公司做代理,公司在国内有保税仓库,可以合法入关。
但入关之后呢,交易过程中,仍有许多法律风险。
代购常常是“无营业执照、无信用担保、无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三无经营”,卖家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上放出商品照片,顾客再将自己的需要通过私信或微信发给卖家,议定价格后,买家以微信或支付宝转账的方式直接把钱打给卖家。卖家收钱之后安排发货,最后将物流信息告知顾客。
这种流程的主要风险在于商品售出以后,买家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有过代购经历的人应该清楚,交易后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投诉、退货、换货往往非常麻烦。
在微博这种公开平台上,评价与声誉相对公开,代购商家还会受到一些制约。而在微信这种个人对个人的通信软件里,情况只会更糟。而且在微信上,买卖双方常常还有“朋友”这一层关系,一旦出现产品问题,既伤钱又伤感情。
不仅如此,代购还常常沦为传销的工具:采用分级代理,需要加盟费,夸大产品效果,炫富吸引他人参与等等,这时的营利就不是靠产品,而是靠发展下线了。
与微观层面的风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宏观数据的红火。2014年,中国海外代购交易规模突破1000亿元。《201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则显示,当年中国消费者购买的奢侈品中,有70%为海外购买或通过代购购买,同期国内奢侈品市场首现负增长。
黑市的存在说明社会有此需求,但黑市总归不是长久之计。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微博、微信代购大概也会走上其他合法且高效的经营途径。而这,有赖于国家商业政策尤其是海关政策对个体代购者的鼓励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