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的跨洋校际协作学习模式探索与反思——以综合英语课程改革为例

2015-01-17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校际协作跨文化

郭 霞 郏 莹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一、引言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课程受众覆盖英语专业全体学生,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该课程的建设对普遍意义上的英语专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指出“综合英语作为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该课程学习,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线上教育突飞猛进的涉足传统外语教学,十五年前颁布的教学大纲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大数据已使得这种有边界限制的知识传授方式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们开始习惯于基于网络的日常活动,如网上购物、网上观影、网上阅览、网上评论、网上写作等,而且这些活动都已成为生活的常态。因而,传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就有了本质的变化,信息的获取或知识的学习再也不受时空限制了 (陈坚林,2015)。为了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改革目标在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造就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通识型外语高端人才。为此,笔者所在的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就基于网络的综合英语多元模式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一系列的外语教学改革,旨在采用网络技术和国际合作的方式,创建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诺分校的学生合作,就中美文化等话题通过互联网与他们进行了跨洋校际协作学习的探索,拟在研究该项目的合作平台、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基础上为新型跨洋校际协作学习项目提供参考。

二、跨洋校际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犹太法典中就提到“要想理解犹太法典,人就必须有一个学习的同伴。”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提出,“学生能从互教互学中受益”。(Johnson&Johnson,2004)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经过长期的实践,协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形式。这种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践、个体责任资源共享和社交技能等。协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沟通及对差异的包容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欧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兴起了相继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研究和教育活动,这种学习是将不同地区学校间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因特网而开展的合作学习活动,这种方式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实现地区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界,2007)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就提出了“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开始探索我国学校教育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方法,开发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课程,旨在通过互联网达到东西部教育资源的共享,借助东部教育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西部教育素质和发展教师职业能力,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异(徐晓东,2005)。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在开发国内校际协作学习模式的同时,也关注国际跨洋校际协作学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必将缩小东西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差距,优化我国的教育资源。

校际协作学习具有以下优点:(1)信息量大。(2)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收获更大。(3)促进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及信息素养的发展。(4)体验与人协作完成工作的乐趣以及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徐晓东,2005)

三、综合英语教学中跨洋校际协作学习项目介绍

(一)项目概况

笔者于2013和2014年两次参与中美跨洋校际合作学习项目,项目要求中外两方学生在双方教师指导下,以中美文化为主题,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为期6周的实时和非实时的小组讨论,并共同完成项目成果PPT与书面报告,分别在各自的班上进行陈述和成果展示。此项目作为笔者教学团队进行的综合英语多元模式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旨在为课程融入国际化元素、创造学术研究氛围,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合作伙伴

项目参与双方具体信息为:中方学生为此次综合英语改革的实验班学生,他们是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两届共计55人;外方学生是语言学系英语教学(TESL)专业硕士,两届共计18名,此项目是他们参加计算机辅助教学(CALL)课程的一部分内容。中美学生小组成员配比为3:1,即每个小组成员中有3名中方学生和1名美方学生。双方各配备该课程授课教师一名,助教一名以协助教师进行网络指导与监控。

(三)合作平台

综合英语课程改革以全国最大的外语学习网站——沪江网校为依托,创建了具有特色的综合英语自主学习平台。该平台设有词汇学习及测试、答疑区、讨论区、资料区、语音互动、网上考场、网上课程及讲座、学生个人主页、协作学习等主要板块。教师通过使用该平台指导和监控学生的课外学习、实时解答学生疑问、分享学习资源、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通过使用该平台计划、管理和评估自己的学习状况,加强与教师及同学间的互动和合作,创建自己的英语学习主页,通过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平台还可通过语音互动,实时进行跨洋讲座、项目讨论和交流。两次跨洋校际合作学习项目均利用该平台中的讨论区进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非实时的讨论交流。第二次项目增加了实时的视频讨论。但由于时差以及课程安排等原因,视频交流的次数较少。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

该项目作为双方独立课程的一部分,采用的是课堂指导——课外讨论——课堂总结的教学模式,课堂占用时间基本上与该项目在课程总评分数成正比。双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英语技能水平高低和参与项目积极程度平均分组,尽量做到小组成员水平高低搭配,积极主动的与比较被动的学生搭配,男女生搭配,以达到小组水平的基本平衡。项目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助教监控小组讨论的每个环节,就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课下指导,并协调解决小组成员,尤其是中美成员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的麻烦。

中美跨洋校际协作学习项目的授课方法采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型互动式教学方法,即下达任务+学生想法共享+信息共享+交叉讨论+合作成果+成果展示+教师评价的教学方法。在项目合作过程中,教师在合作开始前将要讨论的内容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等各种资源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锻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能够归纳的能力。讨论阶段,学生在共享信息和思考讨论环节需要能够和对方组员愉快相处,考验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合作准备成果阶段学生需要能够合理分工,及时协调,相互鼓励,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终成果,并在双方各自的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与总结。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

时间安排 任务安排准备期(两周) 双方教师分组,并引导小组成员讨论感兴趣的项目题目,并做小组初步计划。第一周 双方小组成员在讨论区“见面”,自我介绍,相互认识。小组讨论项目题目,并做出接下来四周的讨论计划与成果形式。并交指导教师审核通过。第三周-第五周 小组按照计划进行讨论。每周讨论该主题的一个部分。第六周 完成小组项目PPT并分别在各自班级进行项目陈述。第二周

(六)教学考核

该项目考核占双方各自课程20%,考核方式由讨论参与程度、成果展示、书面总结三个方面组成。其中讨论参与程度根据每个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单独评分,成果展示和书面总结给小组评分。这种评分兼顾了小组合作、荣辱与共的精神和个人突出成绩的奖励。

(七)学生反馈

两届跨洋校际协作学习项目之后,双方学生都完成了就该项目教学模式、方法、学习体会、跨文化交际以及平台使用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双方共同的反馈是:(1)94%的学生对于这次协作学习有积极的评价;(2)85%的学生认为参与这次跨文化的协作学习是成功和有效的。在问卷涉及学生收获体验部分中美学生的回答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中方学生的收获反馈主要表现在语言技能的提高和有机会与英语国家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互动方面;美方学生侧重在文化交流和远程语言教学方面的收获较多。

四、跨洋校际合作学习项目的教学特色

从学生专业选择上来看,中方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但是跨文化交际水平有待提高;而美方学生为英语教学专业(TESL)硕士研究生,他们是未来的英语教师,主要教授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因此,通过互联网,两校学生互得所需,中方的学生可以在跨文化学习与讨论中了解美国文化,加强真实情境下的语言交流,并在语言表达方面可以得到英语为母语的教师的指导;美方学生在了解和探讨中国文化的同时,可以借互联网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实践,接触不同文化、非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跨文化交际方法。美国学者Johnson指出,在大多数任务情境下,当个体之间相互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帮助和支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Johnson&Johnson,1989)因此,在合作学习情境下,相互帮助和指导对于个体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从教学环境上看,传统的语言教学都是课上英文课下中文,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缺乏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从而在提高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方面存在着巨大障碍。跨洋校际合作学习项目小组讨论与视频互动都是课堂之外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输出氛围,学生可以通过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口头和笔头的交流,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下进行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并且还可以得到对方学生在语言方面的指导与纠正,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从教学手段上看,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侧重课堂教师讲授,关注语篇分析与文章理解。而此项目通过课外小组讨论制订题目、制定计划、查找资料、归类总结并陈述的教学手段,从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思辨与创新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层面深入领会语言与文化的内涵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应用。学生通过参与此项目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侧重全面的介绍文化现象,教材的使用都以中国人所编著的西方文化为素材,而通过合作学习,双方学生在已有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背景下可以协商选择共同感兴趣的中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并就中西方的异同探讨并分析原因,实现了对于学习者来说从粗浅的文化现象理解到本质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研究发现美国学生相较于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更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此,用英语去介绍并分析中国文化既提高了中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从教学方法上看,此项目是传统讲座式课堂的有效补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对学生进行分组,把关小组讨论的话题与计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监控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解决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给小组成果展示评价。因此教学的活动主体为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直观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语言与文化上的沟通,体验不同的教与学的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思辨能力有极大的促进。

五、跨洋校际合作学习项目的优势与前景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进步与西方教育的交流、碰撞、吸纳和融合密不可分(邬志辉,2004)。这种跨国界校际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启为双方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最便捷最有效的沟通互动平台,实现了最大程度上教学模式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跨文化交流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果能直观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与学生沟通相关问题,会成为语言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此项目具有强大的可开发空间,首先技术上可以创建多语种、多国家参与的交流平台,也可开创更容易操作的手机APP,令交流更便捷。其次,可以开发校际之间共享课程,通过视频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授课内容不限与文化学习交流,还可扩展到不同学科与研究。

六、跨洋校际合作学习项目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通过两年的项目合作,笔者通过双方学生及教师的问卷反馈总结了以下几点问题,具体包括:

首先,尽管实时视频互动由于时差问题很难协调课程安排,但是比起讨论区的非实时互动的时间滞后性,学生反馈仍然喜欢更直接的视频互动方式,从交流的高效性和口语练习的有效性角度考虑,我们今后会增加视频互动的频次。

经过两年活动观察与问卷反馈,我们发现中美双方的学生在个人角色定位上存在差异,中国学生习惯了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方式,对以讨论为主的美式教学理念和方法不适应,在讨论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被引导的地位;而习惯了人人平等思想的美国学生误以为他们的中国组员不愿意合作,做事不主动,而表现出不满情绪。因此,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逐渐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和思考模式来不断鼓励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开放式的思维转变,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外,通过该项目中方大部分学生认为对于他们的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这两次参与活动的都为一年级新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日常交际用语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当讨论难度较大的文化比较话题时还是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今后会考虑选择高年级的学生参与此项活动,英语语言技能水平较高,并且对于西方文化及哲学具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的学生才能够在思想上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来参与这样的跨洋校际合作学习项目。

最后项目合作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改进,使双方学生尤其是外方学生更容易操作。

[1]Johnson,D.W.&Johnson,R.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6.

[2]Johnson,D.W.&Johnson,R.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New York:Plenum.1985:103-124.

[3]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 ——挑战与机遇[J].外语电化教学,2015(1).

[4]刘界,地丽热巴·克依木,冯晓英,黄冠.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实践现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7(3):72-75.

[5]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1):34-37.

[6]邬志辉.教育全球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2.

猜你喜欢

校际协作跨文化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