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析
2015-01-17陈洁
陈洁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改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也被引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本文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特点,设计出促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析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国外教育界引起了热烈反响。2000 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报告中首次公开阐述了研究性学习,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指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活动。本文认为研究性学习,也有学者称为探究性学习或者发现性学习,尽管名称上有一些差异,但是本质含义相似,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获得知识、发现结论和规律的学习,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正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那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研究性学习把学习视为一个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对知识进行吸收消化的过程,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它强调应该主动给予学生空间,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研究实践,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中的语文、社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2]尽管已经有一些文献对于研究性学习理论进行了探讨,但从总体上看,对研究性学习的论述尚不够全面深入,尤其是针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就更少,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学校各科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习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习时教师作系统地有计划地讲解和指导。”[4]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把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研究性学习允许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拥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获得者,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符合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教育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研究性学习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经过了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基本语文素养,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差异逐渐增大,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倾向逐渐明显,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热衷于寻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在阅读作品时,学生想进行个性化理解,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丰富意蕴,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构建了一种新型动态的语文教学框架,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探究课题,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处理,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开展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通过对资料收集、分析和判断增进学习能力。
3.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学习方式忽略了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每一个学生发展个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的基础上,由依赖性学习向自由型学习转变,由传承型学习观向创造型学习观转变,崇尚个人差异,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应有的体现。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独立完成任务的素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知识。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丰富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4.有利于推动终身学习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素质,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生存的基础,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一定程度上就是能否造就出终身学习以求发展完善的人才。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填鸭式的方式剥夺了学生独自学习、独自思考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可能性。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巨变,开拓学生思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
探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只是告知学生结论,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记忆的水平上。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结论是非预定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提升。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从推动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让学生通过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研究,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2.自主性
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就认为“教学决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着什么既定规则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4]语文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自己的研究兴趣确定学习内容,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设计与控制。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大的自由度,教师不再充当知识权威,只起辅导的作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得以极大调动,激发出巨大的创造潜能。例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展开自己的探索。学生不但可以从文学角度研究,还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不同的视角形成了多维的研究空间,它突破了课堂教学实践局限,使学生学习的时空得到拓展。同时,学生既可以独自开展探索,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研究,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给予了足够的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自主发展, 把学生置于动态、多元的环境中,使学生在开放环境下自主学习,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实践性
语文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离不开实践,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到语文实践中,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感受自我。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立足于实践,置身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通过探究增强学生知识技能,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学生通过研究设计、寻找资料等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直接感受;把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学生探究知识过程,使学习具有实践性,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诸如设计、查找材料、社会调查、撰写报告等亲身实践,学会与他人合作,这种感悟将内化为学生个人经验的一部分,从而体验到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实践性不仅指动手操作、查阅资料等活动,而且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转变教育理念与角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念,完成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传统的学校师生关系是一种专制性的关系,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唯一代言人。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教师要重新自我定位,用新的教学理念去认识、理解研究性学习。美国教育学者史密斯指出:“教自古以来就同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教是为了学而存在的。教学是为了教学生更好地学。”[5]教师应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人,应是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者。教师要围绕语文教材,立足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学会探究,完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
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角色定位立足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探索问题。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掌控与设计,例如学习目标、组织方式、时间分配等,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展开,并且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与指导。同时,教师要学会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导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效益。”[6]教师全程性参与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鼓励学生所做出的努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和舞台。
2.完善实施方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选择学习内容,收集、分析信息材料,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在当前语文课堂教育模式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一方面,教师需要设计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小组合作研究和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指由多个学生组成课题组,并且推选组长,在研究过程中成员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个人独立研究是指学生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可以分为几轮进行,逐步深化研究成果。小组合作研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常用的组织形式,教师应在小组合作研究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互补性的组合,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互补原则适当调配,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尽可能地创造让学生反复训练思维方法,力求更多的学生受益;当学生小组讨论出现分歧,不能形成统一意见,教师不应直接做出是与非的评价,而应采取以引导为主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中,不同小组研究课题可以重复,即同一研究题目由两个小组各自独立开展研究,但研究角度可以互不相同。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确定研究性学习的题目。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开展研究更困难。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比一般的学科面更广,中学生很难把握,如何指导学生确定研究题目非常重要。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而且选题必须具备可行性。教材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应率先钻研教材,尽可能广泛地阅读相关资料,并从作品中提炼出若干关键问题来。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比较宽泛的选题,学生在这个范围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我选择。例如,教师指定古典名著的节选篇目(如鲁迅作品),让学生自己选择鲁迅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预先了解文章信息,分析其作品风格,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还可以从具体的语文现象入手,研究一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特点,提出作品中景物描写的感情基调分析等。
(2)实施阶段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搞好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为学生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辅助材料。“没有具备一定的系统知识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甚至往往是盲目的、机械的。”[7]在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审视教材、围绕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展开合理联想,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利用经验和已有知识建构新知识,形成新旧知识重组。
研究性学习是开放式的,不要求所有学生得出统一结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多重解读,如文章的成功之处、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学生通过持续的分析推论等思维活动,主动地建构知识,让学生思考材料的构思立意,直至对作者深远寓意进行探讨。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提高认识;同时语文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始终围绕言语实践展开探究活动,同时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涵养气质。
学生必须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上网、查阅书刊等获取资料的方式,整理与归纳资料,初步研究结果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经验与能力等完成研究,并以口述、讨论等形式反馈情况,或用展示图片、资料等方式反馈观点。
(3)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因此,需要将评价的重点定位在学习过程之中,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进步。研究性学习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估要宽容些,采取包容的态度,从而把评价看作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评价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分为自评与他评两大类,其中他评又分为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在自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己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已达到了目标,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学生互评让学生对照标准相互评比,总结探究学习的失误以及原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评价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促进学生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努力追求更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2]靳健.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义理建构[J].甘肃高师学报,2007(1).
[3]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6.
[4][7]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29,131.
[5]钟启泉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6]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2.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