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刚:中国机器人尚处于产业形成阶段
2015-01-16梁秀璟
文/梁秀璟
宋晓刚:中国机器人尚处于产业形成阶段
文/梁秀璟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 宋晓刚
机器人制造正迎来生机勃勃的“大时代”。
法国历史学家雷蒙·阿隆在叙述当今机器人时代时说:“这些人工智能的建构,把之前存储在人脑中的智能嵌入机器中,这在人类史上是重要的时刻。”
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跨入这个时刻。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05~2014年的10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2.9%。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5.7万台,同比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1/4,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16,900台。一连串的数据,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
拉动市场潜力的杠杆实际上是中国制造对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是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核心内涵就是实现智能制造,而机器人正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中国工业企业迫切需要借助智能化技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沿海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用工难”、“用工荒”也进一步将我国机器人产业推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如此快速的发展,催生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却也不免令人心生担忧。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尚处于产业形成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产业。”他进一步解释:“虽然我国已经有了批量的生产和应用,但是在机器人的研发水平、产业化能力、产品性能、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国产机器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有四分之一。”
提升产业化能力 集成应用是突破
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国产机器人较低的市场占有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此,宋晓刚有着自己的思考:“一定要从机器人本体的技术性能、关键零部件以及集成应用三方面尽快提高我国国产机器人的产业化能力。其中集成应用是关键,也是国产机器人厂商的优势所在。众多周知,中国制造业量大面广,涉及到建材、纺织、电子、家电、制药、食品包装等多个领域,而这些领域如今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所以对于机器人的需求也将是巨大的。但是每一行业都有着不一样的工艺和特点,如果仅仅依靠机器人企业自身进入这些领域恐怕不那么容易,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系统集成商的力量。凭借他们对这些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的熟悉,迅速进入这些市场。”他也强调:“利用系统集成商的力量,是我们的优势,同时也是挑战。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国外的机器人厂商,所以,归根结底,提高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可靠性是根本。”
据宋晓刚介绍,目前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细分领域的集成应用,以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这对国产机器人企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加紧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的研发
宋晓刚认为,以“人机交互”为特征的新一代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是我国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人机交互”意味着在同一自然空间内,机器人与人自然交互,配合人的需求,学习人的技能,以适应不同复杂生产工艺的需求。加快新一代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对于满足我国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需求,实现柔性化、智能化制造意义重大。
国内的机器人“四大家族”
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在国际上被称为机器人“四大家族”。而在宋晓刚的眼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机器人市场上也涌现出一些企业,渐成气候,宋晓刚称他们为国内机器人的“四大家族”——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数控)、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埃夫特)、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埃斯顿)。
宋晓刚饶有兴致地为记者介绍起这几家企业的特点:“新松不用多说,已经成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它的成功在于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广州数控主要是凭借在自动化、数控技术和伺服驱动方面的实力,依托原本在机床领域的丰富经验,更多专注于为机床加工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安徽埃夫特在市场应用方面动作非常迅速,除却原本擅长的汽车制造领域,通过与一些系统集成商之间的合作,迅速打开了其它行业的市场;南京埃斯顿则是在焊接领域解决方案方面处于领先。”
由此可见,只要找对方式,国内机器人企业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发展起来的。对此,宋晓刚有几点建议:首先,应该瞄准一个或者几个重点行业,结合该行业的集成应用,做深做透,并形成标准化、模块化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再向其它领域扩展,切记把面铺得太广,盲目贪大,则容易“消化不良”;第二,善于与不同细分行业的系统集成商合作,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一方面为系统集成商提供对机器人本身性能、特点的培训,同时也可以借助他们在特定行业的实力迅速打入细分市场,取得双赢的效果。
离机器人强国还有多远
中国显然已经成为机器人市场大国,但是距离机器人强国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宋晓刚看来,机器人强国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机器人产业本身具备一定的规模,在世界机器人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二、具备从关键零部件到机器人本体,再到系统集成完整产业链;三、拥有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四、形成系统的机器人产品和应用系统的相关标准和检测评定规范。
如果说机器人强国应该具备以上4个特点的话,那中国机器人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可喜的是,在很多方面我们都看到了前进的步伐。除了之前提到的国家对关键零部件研发以及鼓励集成应用等提供政策支持外,宋晓刚透露,发改委正在主导建设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以加强标准检测、产品评定能力。与此同时,目前国标委正在酝酿成立国家机器人标准总体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为秘书长单位,上海电气科学研究院将为副秘书长单位。相信一系列的举措之后,我国会尽快建立起第三方的检测评定标准和规范。
机器人“热”的冷思考
随着工信部2013年511号文《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地方政府到民间资本,都掀起了一股机器人热潮。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之一。2014年也成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最为火爆的一年。这种火爆延续到现在依然不减。面对这样的现状,宋晓刚有着明显的担忧:“这种‘一哄而上’的现象在2013年就已经初露端倪,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方面,企业看到了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即便不具备技术实力,也纷纷‘跟风’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寻求新的增长点,对于机器人产业的“过度”关注,“抢滩”发展机器人,出现与国家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思路不一致的情况。
宋晓刚认为,若想使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首先,地方政府支持机器人产业的政策应与国家产业政策保持一致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机器人;第二,国家要明确支持政策的方向性,应该鼓励支持集成应用,促使企业在细分行业做深做透,而不会盲目扩大应用领域;第三,就是前面提到的加强检测评定的标准。大家蜂拥而上就势必会出现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及价格战的情况。所以,要尽快建立公正、透明的第三方的检测评定机构,按标准进行检测检验和评定,之后把结果向社会公布,让真正产品技术和性能都过关的企业发展起来。
正如宋晓刚所说,我国机器人产业尚处于产业形成阶段,未来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数不胜数,希望在这股“机器人热潮”中,所有的业内同仁可以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真正将我国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