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患者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对比研究
2015-01-16吴廷丽马正良顾小萍
徐 鑫 吴廷丽 马正良 顾小萍
血压监测是围术期最基本、最常用的心血管监测项目,血压测量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血压测量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方式。有创血压是目前血压测量的金标准,能及时、准确反映真实的血压情况,特别适用于重症监护患者和循环波动剧烈的患者[1,2]。但是其具有费用昂贵、有创、致外周动脉闭塞、致假性动脉瘤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形成等缺点,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目前,无创血压测量仍是临床最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无创血压操作方便,仪器简单,但影响因素较多,某些情况下,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之间的误差明显,影响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3,4]。因此,如何使无创血压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有创血压,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对全身麻醉的平卧位患者术中双侧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进行研究,以明确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关系,指导全身麻醉患者术中血压的判断和处理。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4 年1 月~2014 年7 月在笔者医院于全身麻醉下施行手术且手术体位为平卧位的患者90 例,排除术前双侧无创收缩压差值>10mmHg 的患者8 例,剩余82 例患者纳入研究。骨科骨折复位固定术32 例,普外科剖腹探查术27 例,妇科经腹腔镜探查术23 例; 男性38 例(46.3%) ,女性44 例(53.7%) ;患者年龄24 ~98 岁,平均年龄65.80 ±15.12岁;患者体重40 ~100kg,平均体重62.52 ±13.27kg;患者身高140 ~178cm,平均身高162. 56 ±8. 85cm; 体重指数( BMI)17.26 ~33.03kg/m2,平均BMI 23.43 ±3.67kg/m2,其中合并有高血压者28 例。术前ASA 分级Ⅰ~Ⅲ级,肝肾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排除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脏大血管疾病或外周血管病、锁骨下动脉有杂音、穿刺部位外伤或感染及Allen's试验阳性者。患者手术时间40 ~105min,平均手术时间65.76 ±18.28min。
2.方法:(1) 患者入室后连接飞利浦M8005A 多功能监护仪,安静平卧10min 后测量双侧肱动脉无创血压3 次( 每次间隔3min) ,取平均值作为基础血压值,双侧无创收缩压差值>10mmHg 者排除。面罩吸氧5L/min,吸氧10min,充分去氮储氧。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静脉维持麻醉,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和手术刺激强度调整药量。术中分别记录同一时点的桡动脉有创血压及双侧肱动脉无创血压,测量顺序随机,每隔5min 记录1 次。为了减小双侧袖带血压先后30 ~50s 测量引起的误差,同时也为了减少心率变化对血压造成的影响,实验中同时记录心率,双侧袖带血压记录的心率差值≤5r/min时为有效记录数据,并在动脉波形正常时采集数据。根据有创收缩压值大小分为4 组: A 组( ISBP≤90mmHg) 、B组(90mmHg <ISBP ≤120mmHg) 、C 组( 120mmHg <ISBP ≤150mmHg) 、D 组( ISBP >150mmHg) 。( 2) 有创血压测量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BD 公司生产的20G 留置针穿刺患者桡动脉并留置于动脉中,其外端通过充满肝素液的管路连接雅培压力换能器,应用压力袋以3ml/h 的速度持续冲洗肝素盐水,保持管路通畅。压力传感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 即平卧位时为腋中线位置) ,并与飞利浦M8005A 监护仪连接; 传感器通大气调零后,再与桡动脉连通,连续监测动脉内血压。无创血压测量: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连接飞利浦M8005A 多功能监护仪,选取双侧上臂肱动脉,选用合适袖带,袖带松紧度以能置入一指为标准。袖带下缘距肘前间距2 ~3cm。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或率( %) 表示,分别对A、B、C、D 4 组双侧上肢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对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做线性相关分析( r 为相关系数)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共收集480 对数据,其中A 组102 对数据,B 组135 对数据,C 组138 对数据,D 组105 对数据。经正态性检验,各组数据均为近似正态分布。麻醉诱导前平卧位时双上肢基础无创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左侧收缩压118.67 ±21.17mmHg,右侧收缩压118.21 ±21.47mmHg; 左侧舒张压68.11 ±9.61mmHg,右侧舒张压68.54 ±9.88mmHg。
1.双侧无创血压的对比研究:4 组患者双侧无创收缩压及无创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表1) 。
表1 双侧无创血压比较( mmHg,±s)
表1 双侧无创血压比较( mmHg,±s)
DS.收缩压差值;DD.舒张压差值
组别 DS左侧-右侧 DD左侧-右侧A 0.33 ±2.89 -0.67 ±2.31 B 0.16 ±5.57 -0.80 ±4.64 C 0.38 ±7.69 -1.25 ±3.66 0.86 ±6.67 0.33 ±3.71 D
2.双侧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对比研究:A 组有创收缩压低于双侧无创收缩压( P <0.05) ;B、C、D 组有创收缩压高于双侧无创收缩压( P <0.05) ,且随着血压升高差值呈逐渐增高趋势。A、D 组有创舒张压与双侧无创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B、C 组有创舒张压低于双侧无创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表2) 。
表2 双侧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比较( mmHg,±s)
表2 双侧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比较( mmHg,±s)
DS.收缩压差值;DD.舒张压差值; * P <0.05
组别 DS有创-左侧 DD有创-左侧 DS有创-右侧 DD有创-右侧A 组 -9.33±0.58* 0.00±5.20 -9.00±3.46*-0.67±2.89 B 组 6.04±6.26* -2.64±4.31* 6.20±8.28* -3.44±5.32*C 组 12.63±8.52* -3.75±2.77* 13.00±4.72* -5.0±3.85*D 组 25.33±8.60* -1.33±3.45 26.19±7.04*-1.00±3.23
3.有创血压与同侧袖带无创血压的相关性分析:有创收缩压与同侧袖带收缩压显著相关( r=0.940,P<0.01) ; 有创舒张压与同侧袖带舒张压显著相关( r=0.925,P <0.01,表3) 。
表3 有创血压与同侧无创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讨 论
本研究选取全身麻醉患者为对象研究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的关系,排除了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受到的多种干扰因素,如噪声、紧张情绪、肢体活动等。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 ISBP≤90mmHg) 患者无创收缩压高于有创收缩压,与以往的研究报道休克患者无创收缩压高于有创收缩压结果一致[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休克时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无创血压测压时,袖带充气加压将血管压闭,此时压闭血管近心端血容量逐渐增多,血液静水压逐渐增加; 放气时,外加压力逐渐降低,当降低至内、外压力相等时,积聚血液在心脏收缩时冲过受压闭血管,产生较高无创收缩压值,使无创收缩压高于有 创 收 缩 压[6]。平 卧 位B 组( 90mmHg <ISBP ≤120mmHg) 、C 组( 120mmHg <ISBP ≤150mmHg) 、D组( ISBP >150mmHg) 患者有创收缩压高于无创收缩压,且随着血压的增高两者差异增大,与Manios 等[7]对急性卒中患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原因是有创收缩压包括血液静水压和血流动能转化的动压力,而无创收缩压不包括动压力,所以低于有创收缩压,血压越高,动压力越大,两者差别也越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平卧位患者A 组( ISBP ≤90mmHg) 和D 组( ISBP >150mmHg) 有创与无创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 组( 90mmHg <ISBP ≤120mmHg) 和C 组( 120mmHg <ISBP≤150mmHg) 有创舒张压低于无创舒张压,但差值平均值低于5mmgHg,笔者认为临床意义低于收缩压之间的差异。Manios 等[7]对急性卒中患者通过桡动脉穿刺进行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有创舒张压低于无创舒张压,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双侧无创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与以往文献不同,可能原因为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时排除了双侧基础无创收缩压差值>10mmHg的患者。
总之,全身麻醉患者双上肢无创血压( 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之间差异显著,当有创收缩压<90mmHg 时,有创收缩压低于无创收缩压,当有创收缩压>90mmHg 时,有创收缩压高于无创收缩压,且随着血压升高,两者之间的差值增大。在一定血压范围内( 本研究为无创收缩压在95 ~174mmHg 范围,无创舒张压在47 ~86mmHg 范围),两者呈现明显相关,可通过1.324×无创收缩压-24.891mmHg 来粗略估计有创收缩压,1.011 ×无创舒张压-3.055mmHg 来粗略估计有创舒张压。
1 Bur A,Herkner H,Vlcek M,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curacy of oscillometric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3,31(3) :793 -799
2 李莫振,王磊,葛绍侠.有创血压监测的应用及影响因素[J]. 临床医学,2013,33(1) :101 -103
3 Bailey RH,Bauer JH. A review of common errors in the indirect measurement of blood pressure[J]. Arch Intern Med,1993,153( 24) :2741 -2748
4 陈业群,谭学瑞.无创与有创血压的差异及无创血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3) :208 -210
5 Li Z,Wang S H,Guo WX,et al.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nvasive and non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in elderl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2009,29(7) :1738-1739
6 Song LP,Zhang XH,Gu X L,et al.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invasive and non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in 97 shock patients[J].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2000,35(5) :3201
7 Manios E,Vemmos K,Tsivgoulis G,et al. Comparison of noninvasive oscillometric and intra-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in hyper-acute stroke[J]. Blood Press Monit,2007,12(3) :149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