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迟播小麦丰产高效氮肥定量与运筹技术
2015-01-15孙和平魏广彬段云辉季忠于斌
孙和平+魏广彬+段云辉+季忠+于斌
摘要:为了初步探明在苏南地区迟播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的氮肥用量及运筹技术,设置不同氮肥用量与不用基苗肥和拔节孕穗肥比例的8个处理,分析氮肥施用量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氮肥对增产效率的效应。结果表明,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219~336kg/hm2)较宽,在此范围内产量均达到7500kg/hm2左右;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看,219~258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氮肥利用率高的施氮量。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在满足适宜穗数条件下,提倡前氮后移。
关键词:苏南;迟播小麦;氮肥运筹;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06-02
适期播种是小麦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1-3]。在苏南稻麦轮作区,小麦的适宜播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4],但随着水稻机械化与轻简化技术的普及,水稻移栽方式已由传统的中大苗移栽转变为小中苗移栽[5-7],甚至直播方式,水稻成熟期明显推迟,加上“养老稻”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造成小麦迟播,特别是某些年份连续阴雨等不利天气加剧了小麦的晚播,给小麦丰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探索迟播小麦丰产栽培技术很有必要,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氮肥定量与运筹技术。目前,有关苏南地区迟播小麦丰产高效氮肥定量与运筹技术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一系列氮肥运筹试验,对苏南地区迟播小麦的适宜施氮量及施氮方式进行初步探索,为提高该地区迟播小麦产量水平提供技术途径。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江苏省稻麦科技综合示范中心(江苏金坛)进行。土壤为乌栅土,有机质含量26.81g/kg,全氮含量1.71g/kg,速效磷含量12.4mg/kg,速效钾含量93.0mg/kg,pH值7.1。供试品种为扬辐麦4号,2012年11月15日播种,播量187.5kg/hm2,播种方式为机械均匀摆播后机械开沟覆土并机械镇压。试验共分3组,均为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的面积为40m2,小区间开沟分割;基苗肥在播种前施用,时间为2012年11月15日;拔节孕穗肥施用时间为2013年3月14日;各处理磷钾肥用量与施肥时间一致,即基苗肥、拔节孕穗肥P2O5和K2O均为60kg/hm2。病虫草害防治方法同大面积生产。
试验设8个不同施氮总量处理,以施纯氮258kg/hm2的处理为对照(CK),增减15%、30%和无氮区、只施基苗肥、只施拔节孕穗肥,各处理基苗肥与拔节孕穗肥的比例均为1∶1(表1)。
2结果与分析
2.1氮肥施用量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试验设定的氮肥用量范围内,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理论产量随着施氮总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从方差分析的结果来看,处理CK-30%的理论单产显著低于CK,其余4个处理间产量差
异未达显著水平,表明施氮量219~336kg/hm2处理的产量均达到7500kg/hm2左右。进一步用二次曲线拟合(图1),施氮量在289.3kg/hm2时的产量最高,为7780.2kg/hm2。从产量构成来看,CK-30%处理的有效穗数显著低于CK,其余4个处理间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表2);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在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从数值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可见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较大,以施86kg/hm2左右纯氮易获得高产,不同氮肥用量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
2.2氮肥对增产效率的效应
由表3可以看出,施氮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处理CK-30%即在施氮量180kg/hm2时,增产2014.8kg/hm2,并随着施氮量增加,增产量增加,对照(CK)施氮量258kg/hm2时,增产最高,为3109.35kg/hm2,再增加施氮量,增产量反而有所下降。从单位氮肥增产量来看,CK和CK-15%都大于12kg/kg,高于其他处理。因此,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CK和CK-15%处理,即219~258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高氮肥利用率的施氮量。进一步分析基苗肥和穗肥的作用发现,若与无氮肥区比较,基苗肥增产1252.65kg/hm2,穗肥增产1892.40kg/hm2;若与CK比较,不施基苗肥减产1216.95kg/hm2,不施穗肥则减产1856.70kg/hm2。表明等量施用穗肥增产作用显著大于基苗肥。再从单位氮肥作用来看,若与无氮肥区比较,单位基苗肥对产量的作用为9.71kg/kg,穗肥的作用为14.71kg/kg;若与CK比较,不施基苗肥对产量的作用为9.43kg/kg,穗肥的作用为14.39kg/kg。表明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这为生产上前氮后移提供了依据。从产量构成来看,只施基苗肥处理有效穗数显著高于只施拔节孕穗肥处理。而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只施拔节孕穗肥处理显著高于只施基苗肥处理,表明基苗肥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加有效穗数,拔节孕穗肥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3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迟播小麦高产的适宜氮肥用量。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较大,即施氮量为219~336kg/hm2处理的产量均能达到7500kg/hm2左右。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来看,219~258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高氮肥利用率施氮量。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在满足适宜穗数条件下提倡前氮后移。
[HS2*3][HT8.5H]参考文献:
[1]葛道阔,曹宏鑫,张利华,等.WCSODS中小麦生育期模型在淮河流域旱涝胁迫环境下的改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4):722-727.
[2]马溶慧,朱云集,郭天财,等.国麦1号播期播量对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4):12-15.
[3]姚国才,马鸿翔,姚金保,等.早熟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宁麦17的选育及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123-124.
[4]张佩,高苹,刘彦丽.江苏省冬小麦播种期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J].气象科学,2011,31(6):763-769.
[5]谢成林,姚义.种植方式对粳稻武运粳24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51-54.
[6]陈银凤,张家豪,张孝然,等.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127-128.
[7]何瑞银,罗汉亚,李玉同,等.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67-171.
摘要:为了初步探明在苏南地区迟播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的氮肥用量及运筹技术,设置不同氮肥用量与不用基苗肥和拔节孕穗肥比例的8个处理,分析氮肥施用量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氮肥对增产效率的效应。结果表明,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219~336kg/hm2)较宽,在此范围内产量均达到7500kg/hm2左右;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看,219~258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氮肥利用率高的施氮量。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在满足适宜穗数条件下,提倡前氮后移。
关键词:苏南;迟播小麦;氮肥运筹;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06-02
适期播种是小麦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1-3]。在苏南稻麦轮作区,小麦的适宜播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4],但随着水稻机械化与轻简化技术的普及,水稻移栽方式已由传统的中大苗移栽转变为小中苗移栽[5-7],甚至直播方式,水稻成熟期明显推迟,加上“养老稻”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造成小麦迟播,特别是某些年份连续阴雨等不利天气加剧了小麦的晚播,给小麦丰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探索迟播小麦丰产栽培技术很有必要,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氮肥定量与运筹技术。目前,有关苏南地区迟播小麦丰产高效氮肥定量与运筹技术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一系列氮肥运筹试验,对苏南地区迟播小麦的适宜施氮量及施氮方式进行初步探索,为提高该地区迟播小麦产量水平提供技术途径。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江苏省稻麦科技综合示范中心(江苏金坛)进行。土壤为乌栅土,有机质含量26.81g/kg,全氮含量1.71g/kg,速效磷含量12.4mg/kg,速效钾含量93.0mg/kg,pH值7.1。供试品种为扬辐麦4号,2012年11月15日播种,播量187.5kg/hm2,播种方式为机械均匀摆播后机械开沟覆土并机械镇压。试验共分3组,均为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的面积为40m2,小区间开沟分割;基苗肥在播种前施用,时间为2012年11月15日;拔节孕穗肥施用时间为2013年3月14日;各处理磷钾肥用量与施肥时间一致,即基苗肥、拔节孕穗肥P2O5和K2O均为60kg/hm2。病虫草害防治方法同大面积生产。
试验设8个不同施氮总量处理,以施纯氮258kg/hm2的处理为对照(CK),增减15%、30%和无氮区、只施基苗肥、只施拔节孕穗肥,各处理基苗肥与拔节孕穗肥的比例均为1∶1(表1)。
2结果与分析
2.1氮肥施用量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试验设定的氮肥用量范围内,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理论产量随着施氮总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从方差分析的结果来看,处理CK-30%的理论单产显著低于CK,其余4个处理间产量差
异未达显著水平,表明施氮量219~336kg/hm2处理的产量均达到7500kg/hm2左右。进一步用二次曲线拟合(图1),施氮量在289.3kg/hm2时的产量最高,为7780.2kg/hm2。从产量构成来看,CK-30%处理的有效穗数显著低于CK,其余4个处理间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表2);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在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从数值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可见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较大,以施86kg/hm2左右纯氮易获得高产,不同氮肥用量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
2.2氮肥对增产效率的效应
由表3可以看出,施氮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处理CK-30%即在施氮量180kg/hm2时,增产2014.8kg/hm2,并随着施氮量增加,增产量增加,对照(CK)施氮量258kg/hm2时,增产最高,为3109.35kg/hm2,再增加施氮量,增产量反而有所下降。从单位氮肥增产量来看,CK和CK-15%都大于12kg/kg,高于其他处理。因此,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CK和CK-15%处理,即219~258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高氮肥利用率的施氮量。进一步分析基苗肥和穗肥的作用发现,若与无氮肥区比较,基苗肥增产1252.65kg/hm2,穗肥增产1892.40kg/hm2;若与CK比较,不施基苗肥减产1216.95kg/hm2,不施穗肥则减产1856.70kg/hm2。表明等量施用穗肥增产作用显著大于基苗肥。再从单位氮肥作用来看,若与无氮肥区比较,单位基苗肥对产量的作用为9.71kg/kg,穗肥的作用为14.71kg/kg;若与CK比较,不施基苗肥对产量的作用为9.43kg/kg,穗肥的作用为14.39kg/kg。表明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这为生产上前氮后移提供了依据。从产量构成来看,只施基苗肥处理有效穗数显著高于只施拔节孕穗肥处理。而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只施拔节孕穗肥处理显著高于只施基苗肥处理,表明基苗肥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加有效穗数,拔节孕穗肥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3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迟播小麦高产的适宜氮肥用量。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较大,即施氮量为219~336kg/hm2处理的产量均能达到7500kg/hm2左右。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来看,219~258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高氮肥利用率施氮量。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在满足适宜穗数条件下提倡前氮后移。
[HS2*3][HT8.5H]参考文献:
[1]葛道阔,曹宏鑫,张利华,等.WCSODS中小麦生育期模型在淮河流域旱涝胁迫环境下的改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4):722-727.
[2]马溶慧,朱云集,郭天财,等.国麦1号播期播量对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4):12-15.
[3]姚国才,马鸿翔,姚金保,等.早熟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宁麦17的选育及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123-124.
[4]张佩,高苹,刘彦丽.江苏省冬小麦播种期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J].气象科学,2011,31(6):763-769.
[5]谢成林,姚义.种植方式对粳稻武运粳24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51-54.
[6]陈银凤,张家豪,张孝然,等.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127-128.
[7]何瑞银,罗汉亚,李玉同,等.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67-171.
摘要:为了初步探明在苏南地区迟播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的氮肥用量及运筹技术,设置不同氮肥用量与不用基苗肥和拔节孕穗肥比例的8个处理,分析氮肥施用量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氮肥对增产效率的效应。结果表明,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219~336kg/hm2)较宽,在此范围内产量均达到7500kg/hm2左右;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看,219~258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氮肥利用率高的施氮量。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在满足适宜穗数条件下,提倡前氮后移。
关键词:苏南;迟播小麦;氮肥运筹;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06-02
适期播种是小麦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1-3]。在苏南稻麦轮作区,小麦的适宜播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4],但随着水稻机械化与轻简化技术的普及,水稻移栽方式已由传统的中大苗移栽转变为小中苗移栽[5-7],甚至直播方式,水稻成熟期明显推迟,加上“养老稻”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造成小麦迟播,特别是某些年份连续阴雨等不利天气加剧了小麦的晚播,给小麦丰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探索迟播小麦丰产栽培技术很有必要,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氮肥定量与运筹技术。目前,有关苏南地区迟播小麦丰产高效氮肥定量与运筹技术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一系列氮肥运筹试验,对苏南地区迟播小麦的适宜施氮量及施氮方式进行初步探索,为提高该地区迟播小麦产量水平提供技术途径。
1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江苏省稻麦科技综合示范中心(江苏金坛)进行。土壤为乌栅土,有机质含量26.81g/kg,全氮含量1.71g/kg,速效磷含量12.4mg/kg,速效钾含量93.0mg/kg,pH值7.1。供试品种为扬辐麦4号,2012年11月15日播种,播量187.5kg/hm2,播种方式为机械均匀摆播后机械开沟覆土并机械镇压。试验共分3组,均为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的面积为40m2,小区间开沟分割;基苗肥在播种前施用,时间为2012年11月15日;拔节孕穗肥施用时间为2013年3月14日;各处理磷钾肥用量与施肥时间一致,即基苗肥、拔节孕穗肥P2O5和K2O均为60kg/hm2。病虫草害防治方法同大面积生产。
试验设8个不同施氮总量处理,以施纯氮258kg/hm2的处理为对照(CK),增减15%、30%和无氮区、只施基苗肥、只施拔节孕穗肥,各处理基苗肥与拔节孕穗肥的比例均为1∶1(表1)。
2结果与分析
2.1氮肥施用量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试验设定的氮肥用量范围内,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理论产量随着施氮总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从方差分析的结果来看,处理CK-30%的理论单产显著低于CK,其余4个处理间产量差
异未达显著水平,表明施氮量219~336kg/hm2处理的产量均达到7500kg/hm2左右。进一步用二次曲线拟合(图1),施氮量在289.3kg/hm2时的产量最高,为7780.2kg/hm2。从产量构成来看,CK-30%处理的有效穗数显著低于CK,其余4个处理间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表2);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在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从数值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可见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较大,以施86kg/hm2左右纯氮易获得高产,不同氮肥用量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
2.2氮肥对增产效率的效应
由表3可以看出,施氮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处理CK-30%即在施氮量180kg/hm2时,增产2014.8kg/hm2,并随着施氮量增加,增产量增加,对照(CK)施氮量258kg/hm2时,增产最高,为3109.35kg/hm2,再增加施氮量,增产量反而有所下降。从单位氮肥增产量来看,CK和CK-15%都大于12kg/kg,高于其他处理。因此,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CK和CK-15%处理,即219~258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高氮肥利用率的施氮量。进一步分析基苗肥和穗肥的作用发现,若与无氮肥区比较,基苗肥增产1252.65kg/hm2,穗肥增产1892.40kg/hm2;若与CK比较,不施基苗肥减产1216.95kg/hm2,不施穗肥则减产1856.70kg/hm2。表明等量施用穗肥增产作用显著大于基苗肥。再从单位氮肥作用来看,若与无氮肥区比较,单位基苗肥对产量的作用为9.71kg/kg,穗肥的作用为14.71kg/kg;若与CK比较,不施基苗肥对产量的作用为9.43kg/kg,穗肥的作用为14.39kg/kg。表明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这为生产上前氮后移提供了依据。从产量构成来看,只施基苗肥处理有效穗数显著高于只施拔节孕穗肥处理。而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只施拔节孕穗肥处理显著高于只施基苗肥处理,表明基苗肥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加有效穗数,拔节孕穗肥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3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迟播小麦高产的适宜氮肥用量。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较大,即施氮量为219~336kg/hm2处理的产量均能达到7500kg/hm2左右。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来看,219~258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高氮肥利用率施氮量。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在满足适宜穗数条件下提倡前氮后移。
[HS2*3][HT8.5H]参考文献:
[1]葛道阔,曹宏鑫,张利华,等.WCSODS中小麦生育期模型在淮河流域旱涝胁迫环境下的改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4):722-727.
[2]马溶慧,朱云集,郭天财,等.国麦1号播期播量对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4):12-15.
[3]姚国才,马鸿翔,姚金保,等.早熟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宁麦17的选育及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123-124.
[4]张佩,高苹,刘彦丽.江苏省冬小麦播种期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J].气象科学,2011,31(6):763-769.
[5]谢成林,姚义.种植方式对粳稻武运粳24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51-54.
[6]陈银凤,张家豪,张孝然,等.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127-128.
[7]何瑞银,罗汉亚,李玉同,等.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