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临床观察

2015-01-15秦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康复训练针灸

秦娟

【摘 要】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显著优于对照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康复训练;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32-02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瞬间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瘫、失语、舌强语蹇、智力障碍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伴发意识障碍。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该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因本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且患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重大危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同时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康复医学可以将患者的病残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笔者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对其实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取得满意收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首次发病,在入院前病情趋于稳定,符合《神经病学》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0~65岁,平均(55±4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15)年;脑梗塞20例,脑出血20例,其他10例;入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具有不同等级的偏瘫,按偏瘫分级标准,一级10例,二级20例,三级10例,四级10例;按肌力分级具体偏瘫分级,0级5例,l级15例,2级15例,3级10例,4级5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5~67岁,平均(59±55)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3±05)年,住院天数20~30d,平均(26±05)[KG-*2]d;脑梗塞21例,脑出血21例,其他8例;入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具有不同等级的偏瘫,按偏瘫分级标准,一级12例,二级18例,三级12例,四级8例;按肌力分级具体偏瘫分级,0级6例,l级14例,2级15例,3级11例,4级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肌力、偏瘫分级、病程等方面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包括心理康复指导以及各种肢体康复训练。具体为:①心理康复指导:脑血管病发病急,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患者难以适应从正常人到残疾的角色转换,并且绝大多数病人留有后遗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患者心理不能马上接受,需要时间去逐步适应。由于该病恢复慢、活动受限,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失望、消极、悲观、精神忧郁、烦躁等不良心理,临床主要表现为禁言不语或少语、做事消极、缺乏主动性、自理能力减退、依赖他人、对预后缺乏治愈信心等,这些心理变化均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2]。也有少数患者对针灸的酸、胀、麻刺激不能耐受,因此,护士应加强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给予鼓励以保证针灸治疗的顺利完成。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消除不良心理反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赞扬,促进患者的自我功能锻炼,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②肢体康复训练:中风后遗症患者自觉偏瘫肢体冰凉,手指僵硬无力,活动不灵活,因此,护士应告知家属加强防护措施,随时搀扶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避免意外的发生,但在搀扶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牵拉患肢。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晚热水泡脚,睡觉时患侧手和足下面垫枕头。肢体姿势的摆放是偏瘫早期运动康复的重中之重,正确姿势的目的是预防或减轻痉挛的发生和防止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和肌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的发生。应加强对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包括肩部运动法,高举摸头法,及髋关节、膝关节伸展、屈曲、绕膝、转足等。注意用力适宜,活动度以患者自觉不感疲劳为宜。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对患者进行常规按摩刺激,手法可用揉、搓、捏等,每次40min,每天2次。行走康复训练:开始进行行走康复训练前,应让患者站立10min,在旁人的搀扶下进行患侧肢体的前后摆动、踏步、屈膝等锻炼。康复运动以逐渐加快速度为前提,每日训练,以达到逐渐适应今后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的需求为主要目的。站位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进行站位的康复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康复科护士应站在患者的患侧,相当于患者的患侧肢体,让患者产生依赖感,战胜恐惧心理。告知患者应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并双足站立,时间逐渐延长。坐位康复训练:在患者的面前放一张桌子,嘱患者肘关节微屈,手掌心向下,手指伸直,身体前倾,提示患者重心放在臀部,患侧膝关节屈曲成90°,保持双腿屈曲。整个过程应进行搀扶,防止后仰摔伤,护士应始终站在患者的患侧,可让家属站在患者后面进行保护。④日常生活康复训练: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为使患者逐步生活自理,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康复训练,如:日常饮食、排泄、清洁、更衣、移动等。为达到最佳效果,康复训练的方法应简单易行,譬如:剥豆子、写字、拨算珠、抓木钉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具体为:①首先做好针灸前的护理工作,在进行针灸前,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告知患者针灸前应清洁皮肤,保持整洁,对存在疤痕、损伤的部位不易进针,针灸前应适量进食,避免晕针及针灸过程因饥饿进食[3]。在进针前应数好针数并做好记录,起针后应进行核对,避免针遗忘在患者身上,发生意外。②电针:使用国产G6805-2型电针仪,取疏波,频率为60~100次/min,每日2次,每次 30min。常规消毒进针皮肤后,用40~70mm不锈钢毫针快速刺入相应深度,针与头皮呈30°角,针刺方法根据症候不同,采取不同的取穴:内关、合谷、曲池、劳宫、三阴交、阴陵泉、太冲、足三里、伏兔、肩俞、阳陵泉,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以补虚泻实。快速捻转05~l min,留针17min,每隔5min行针1次,起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10次即为1个疗程,间隔3d,再行下一个疗程。上述穴位均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功能。患者针灸结束后,自觉偏瘫部位轻便灵活。③行针过程中,要协助患者调整好舒适的体位,并注意保暖。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此期间,患者如出现大汗、恶心、头晕等晕针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如针出现弯折时,应立即停止施针,进行紧急处理。④针灸结束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摆舒适体位,做好记录,对针具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并对患侧肢体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每日2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每人一套针具。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显效:偏瘫、失语等中风后遗症消失,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能从事家务劳动,肌力达4级以上;有效:偏瘫、失语等中风后遗症明显好转,生活自理,能独自行走,握力差,肌力提高2级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中风患者运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改善了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根据上述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总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大大提高患者的预后,在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显著高于单纯康复训练,护士在心理、各种肢体康复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以及针灸过程中的精心护理并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3-285.

[2]覃丽.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04):79-81.

[3]班东林. 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J]. 中医药学报,2013,41(02):112-114.

(收稿日期:20140918)

【摘 要】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显著优于对照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康复训练;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32-02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瞬间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瘫、失语、舌强语蹇、智力障碍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伴发意识障碍。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该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因本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且患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重大危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同时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康复医学可以将患者的病残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笔者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对其实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取得满意收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首次发病,在入院前病情趋于稳定,符合《神经病学》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0~65岁,平均(55±4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15)年;脑梗塞20例,脑出血20例,其他10例;入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具有不同等级的偏瘫,按偏瘫分级标准,一级10例,二级20例,三级10例,四级10例;按肌力分级具体偏瘫分级,0级5例,l级15例,2级15例,3级10例,4级5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5~67岁,平均(59±55)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3±05)年,住院天数20~30d,平均(26±05)[KG-*2]d;脑梗塞21例,脑出血21例,其他8例;入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具有不同等级的偏瘫,按偏瘫分级标准,一级12例,二级18例,三级12例,四级8例;按肌力分级具体偏瘫分级,0级6例,l级14例,2级15例,3级11例,4级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肌力、偏瘫分级、病程等方面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包括心理康复指导以及各种肢体康复训练。具体为:①心理康复指导:脑血管病发病急,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患者难以适应从正常人到残疾的角色转换,并且绝大多数病人留有后遗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患者心理不能马上接受,需要时间去逐步适应。由于该病恢复慢、活动受限,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失望、消极、悲观、精神忧郁、烦躁等不良心理,临床主要表现为禁言不语或少语、做事消极、缺乏主动性、自理能力减退、依赖他人、对预后缺乏治愈信心等,这些心理变化均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2]。也有少数患者对针灸的酸、胀、麻刺激不能耐受,因此,护士应加强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给予鼓励以保证针灸治疗的顺利完成。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消除不良心理反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赞扬,促进患者的自我功能锻炼,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②肢体康复训练:中风后遗症患者自觉偏瘫肢体冰凉,手指僵硬无力,活动不灵活,因此,护士应告知家属加强防护措施,随时搀扶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避免意外的发生,但在搀扶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牵拉患肢。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晚热水泡脚,睡觉时患侧手和足下面垫枕头。肢体姿势的摆放是偏瘫早期运动康复的重中之重,正确姿势的目的是预防或减轻痉挛的发生和防止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和肌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的发生。应加强对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包括肩部运动法,高举摸头法,及髋关节、膝关节伸展、屈曲、绕膝、转足等。注意用力适宜,活动度以患者自觉不感疲劳为宜。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对患者进行常规按摩刺激,手法可用揉、搓、捏等,每次40min,每天2次。行走康复训练:开始进行行走康复训练前,应让患者站立10min,在旁人的搀扶下进行患侧肢体的前后摆动、踏步、屈膝等锻炼。康复运动以逐渐加快速度为前提,每日训练,以达到逐渐适应今后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的需求为主要目的。站位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进行站位的康复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康复科护士应站在患者的患侧,相当于患者的患侧肢体,让患者产生依赖感,战胜恐惧心理。告知患者应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并双足站立,时间逐渐延长。坐位康复训练:在患者的面前放一张桌子,嘱患者肘关节微屈,手掌心向下,手指伸直,身体前倾,提示患者重心放在臀部,患侧膝关节屈曲成90°,保持双腿屈曲。整个过程应进行搀扶,防止后仰摔伤,护士应始终站在患者的患侧,可让家属站在患者后面进行保护。④日常生活康复训练: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为使患者逐步生活自理,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康复训练,如:日常饮食、排泄、清洁、更衣、移动等。为达到最佳效果,康复训练的方法应简单易行,譬如:剥豆子、写字、拨算珠、抓木钉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具体为:①首先做好针灸前的护理工作,在进行针灸前,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告知患者针灸前应清洁皮肤,保持整洁,对存在疤痕、损伤的部位不易进针,针灸前应适量进食,避免晕针及针灸过程因饥饿进食[3]。在进针前应数好针数并做好记录,起针后应进行核对,避免针遗忘在患者身上,发生意外。②电针:使用国产G6805-2型电针仪,取疏波,频率为60~100次/min,每日2次,每次 30min。常规消毒进针皮肤后,用40~70mm不锈钢毫针快速刺入相应深度,针与头皮呈30°角,针刺方法根据症候不同,采取不同的取穴:内关、合谷、曲池、劳宫、三阴交、阴陵泉、太冲、足三里、伏兔、肩俞、阳陵泉,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以补虚泻实。快速捻转05~l min,留针17min,每隔5min行针1次,起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10次即为1个疗程,间隔3d,再行下一个疗程。上述穴位均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功能。患者针灸结束后,自觉偏瘫部位轻便灵活。③行针过程中,要协助患者调整好舒适的体位,并注意保暖。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此期间,患者如出现大汗、恶心、头晕等晕针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如针出现弯折时,应立即停止施针,进行紧急处理。④针灸结束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摆舒适体位,做好记录,对针具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并对患侧肢体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每日2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每人一套针具。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显效:偏瘫、失语等中风后遗症消失,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能从事家务劳动,肌力达4级以上;有效:偏瘫、失语等中风后遗症明显好转,生活自理,能独自行走,握力差,肌力提高2级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中风患者运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改善了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根据上述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总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大大提高患者的预后,在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显著高于单纯康复训练,护士在心理、各种肢体康复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以及针灸过程中的精心护理并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3-285.

[2]覃丽.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04):79-81.

[3]班东林. 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J]. 中医药学报,2013,41(02):112-114.

(收稿日期:20140918)

【摘 要】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显著优于对照组(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显著提高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康复训练;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32-02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瞬间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瘫、失语、舌强语蹇、智力障碍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伴发意识障碍。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该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因本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且患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重大危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同时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康复医学可以将患者的病残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笔者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对其实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取得满意收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首次发病,在入院前病情趋于稳定,符合《神经病学》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0~65岁,平均(55±4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15)年;脑梗塞20例,脑出血20例,其他10例;入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具有不同等级的偏瘫,按偏瘫分级标准,一级10例,二级20例,三级10例,四级10例;按肌力分级具体偏瘫分级,0级5例,l级15例,2级15例,3级10例,4级5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5~67岁,平均(59±55)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3±05)年,住院天数20~30d,平均(26±05)[KG-*2]d;脑梗塞21例,脑出血21例,其他8例;入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具有不同等级的偏瘫,按偏瘫分级标准,一级12例,二级18例,三级12例,四级8例;按肌力分级具体偏瘫分级,0级6例,l级14例,2级15例,3级11例,4级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肌力、偏瘫分级、病程等方面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包括心理康复指导以及各种肢体康复训练。具体为:①心理康复指导:脑血管病发病急,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患者难以适应从正常人到残疾的角色转换,并且绝大多数病人留有后遗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患者心理不能马上接受,需要时间去逐步适应。由于该病恢复慢、活动受限,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失望、消极、悲观、精神忧郁、烦躁等不良心理,临床主要表现为禁言不语或少语、做事消极、缺乏主动性、自理能力减退、依赖他人、对预后缺乏治愈信心等,这些心理变化均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2]。也有少数患者对针灸的酸、胀、麻刺激不能耐受,因此,护士应加强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给予鼓励以保证针灸治疗的顺利完成。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消除不良心理反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赞扬,促进患者的自我功能锻炼,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②肢体康复训练:中风后遗症患者自觉偏瘫肢体冰凉,手指僵硬无力,活动不灵活,因此,护士应告知家属加强防护措施,随时搀扶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避免意外的发生,但在搀扶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牵拉患肢。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晚热水泡脚,睡觉时患侧手和足下面垫枕头。肢体姿势的摆放是偏瘫早期运动康复的重中之重,正确姿势的目的是预防或减轻痉挛的发生和防止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和肌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的发生。应加强对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包括肩部运动法,高举摸头法,及髋关节、膝关节伸展、屈曲、绕膝、转足等。注意用力适宜,活动度以患者自觉不感疲劳为宜。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对患者进行常规按摩刺激,手法可用揉、搓、捏等,每次40min,每天2次。行走康复训练:开始进行行走康复训练前,应让患者站立10min,在旁人的搀扶下进行患侧肢体的前后摆动、踏步、屈膝等锻炼。康复运动以逐渐加快速度为前提,每日训练,以达到逐渐适应今后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的需求为主要目的。站位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进行站位的康复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康复科护士应站在患者的患侧,相当于患者的患侧肢体,让患者产生依赖感,战胜恐惧心理。告知患者应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并双足站立,时间逐渐延长。坐位康复训练:在患者的面前放一张桌子,嘱患者肘关节微屈,手掌心向下,手指伸直,身体前倾,提示患者重心放在臀部,患侧膝关节屈曲成90°,保持双腿屈曲。整个过程应进行搀扶,防止后仰摔伤,护士应始终站在患者的患侧,可让家属站在患者后面进行保护。④日常生活康复训练: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为使患者逐步生活自理,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康复训练,如:日常饮食、排泄、清洁、更衣、移动等。为达到最佳效果,康复训练的方法应简单易行,譬如:剥豆子、写字、拨算珠、抓木钉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具体为:①首先做好针灸前的护理工作,在进行针灸前,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告知患者针灸前应清洁皮肤,保持整洁,对存在疤痕、损伤的部位不易进针,针灸前应适量进食,避免晕针及针灸过程因饥饿进食[3]。在进针前应数好针数并做好记录,起针后应进行核对,避免针遗忘在患者身上,发生意外。②电针:使用国产G6805-2型电针仪,取疏波,频率为60~100次/min,每日2次,每次 30min。常规消毒进针皮肤后,用40~70mm不锈钢毫针快速刺入相应深度,针与头皮呈30°角,针刺方法根据症候不同,采取不同的取穴:内关、合谷、曲池、劳宫、三阴交、阴陵泉、太冲、足三里、伏兔、肩俞、阳陵泉,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以补虚泻实。快速捻转05~l min,留针17min,每隔5min行针1次,起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10次即为1个疗程,间隔3d,再行下一个疗程。上述穴位均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功能。患者针灸结束后,自觉偏瘫部位轻便灵活。③行针过程中,要协助患者调整好舒适的体位,并注意保暖。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此期间,患者如出现大汗、恶心、头晕等晕针现象应及时告知医生;如针出现弯折时,应立即停止施针,进行紧急处理。④针灸结束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摆舒适体位,做好记录,对针具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并对患侧肢体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每日2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每人一套针具。

13 疗效评定标准[1] 显效:偏瘫、失语等中风后遗症消失,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能从事家务劳动,肌力达4级以上;有效:偏瘫、失语等中风后遗症明显好转,生活自理,能独自行走,握力差,肌力提高2级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中风患者运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改善了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根据上述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总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大大提高患者的预后,在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显著高于单纯康复训练,护士在心理、各种肢体康复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以及针灸过程中的精心护理并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3-285.

[2]覃丽.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04):79-81.

[3]班东林. 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研究综述[J]. 中医药学报,2013,41(02):112-114.

(收稿日期:20140918)

猜你喜欢

中风后遗症康复训练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