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六十四卦和伏羲太极图的象数解密
2015-01-14张远山
2010年8月,《庄子复原本注译》出版。我准备撰写《庄子传》,梳理庄子之前的道家源流,专题之一是研究199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的《王家台归藏》。10月10日,我排出《归藏》单圈卦序,进而推导出伏羲双圈卦序,确信其初始命义是天文历法。
2011年11月,我应邀在深圳做了老庄之道讲座,简述了中古老庄之道的上古源头——伏羲之道,公布了伏羲双圈卦序的简图(图一),阐明其天文历法初义。简图仅列伏羲太极图和伏羲双圈卦序的外圈四卦,用四个箭头代表内圈六十卦,每个箭头代表每季十五卦九十爻/日。
图一〓伏羲卦序简图
2013年1月,《庄子传》出版。我准备撰写《老子奥义》,先写绪论《华夏古道略史》,为伏羲双圈卦序及其天文历法之道寻找更多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无比震惊地发现,距今八千年、始于先仰韶期(前6000—前5000)、延续三千两百年(前6000—前2800)的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竟是伏羲族祖地。我又无比震惊地发现,仰韶期(前5000—前3000)、龙山期(前3000—前2000)的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西安半坡、濮阳西水坡、郑州大河村、洛阳王湾、山西陶寺等等无数遗址,都是东扩伏羲支族之地。上古四千年的伏羲族彩陶纹样,充分证明了伏羲六十四卦、伏羲太极图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天文历法初义。
五一期间,我实地考察了甘肃天水大地湾、西安半坡等遗址。然后一头扎进上古四千年,阅读了无数考古发掘报告和相关研究著作,经历了一生之中最为兴奋、脑洞全开、见证神奇的三个月。我运用遗传、考古、文献三重证据,创立了一门研究华夏上古四千年的新学——伏羲学。
伏羲学不仅可以合理解答先秦知识残存图景中的所有中国之谜,而且可以大量提供先秦知识残存图景中缺损的源头性、基础性知识,亦即华夏文化的基因。这些华夏文化的基因,均因中古以后的历史事变、历史改道、重新编码,消失于中古、近古的历史书写。但是大地母亲的博大胸怀,把华夏文化发韧之时的最初信息,高度保真地保存至今,使今人可以穿越历史风沙,回到上古现场。
8月18日,我又应邀在深圳做了伏羲学讲座,公布了伏羲双圈卦序的全图(图二)。
图二〓伏羲双圈卦序:神农归藏历分卦值日图
伏羲双圈卦序,实为神农归藏历的分卦值日图,卦象对应天象,爻数对应历数。
根据孟康《汉书注》:“分卦值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具体算法如下。
其一,内圈六十卦三百六十爻,一爻一日,合计三百六十日。
其二,外圈四卦,各计一日。每季九十一日,四季三百六十四日。
其三,平年“归余于终”,冬至坤卦上下卦各计一日,全年三百六十五日。
其四,闰年“归余于中”,夏至乾卦上下卦各计一日,全年三百六十六日。
我意识到,《老子奥义》的一篇绪论,无法概括老子之前五六千年的华夏古道。不把华夏古道探究清楚,很难充分理解《老子》。于是决定压后《老子奥义》,先写《伏羲之道》。
我用了一年时间,补充完善老庄讲座,完成了《老庄之道》一书,阐释中古先秦之道的两大高峰:老子的庙堂群治之道,庄子的江湖自治之道;又补充完善伏羲学讲座,完成了《伏羲之道——上古四千年伏羲神农族天文历法史》一书,解密上古伏羲神农族的两大历法:早期伏羲族的伏羲连山历,晚期伏羲族的神农归藏历。
伏羲连山历和神农归藏历,都是中古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图像历,是中国历法的源头。所以夏代《连山》袭用伏羲连山历之名,商代《归藏》袭用神农归藏历之名。上古伏羲族的两大图像历,全都抵达了同时期全球范围内的图像历顶峰,是中古以后中国历法领先全球、中国农耕文明领先全球的坚实基础。
先仰韶期(前6000—前5000)的早期伏羲族,发明了立圭测影,并以东七山、西七山为地面坐标,创立了七山六谷的伏羲连山历。上半年太阳从南至北经过六谷上空,一谷对应一月,是为上半年六月;下半年太阳从北到南经过六谷上空,一谷对应一月,是为下半年六月。东六谷、西六谷上空的太阳经天连线,记为阴阳不同的六爻圭画,对应全年十二月的太阳远近、圭影长短,亦即全年十二月的日照强弱和气候冷暖。六爻圭画的符号系统,并非一次完成,从起源到完成,经历了先仰韶期到龙山中期的三千五百年(前6000—前2500)。完成以后的圭画符号系统,后世称为“伏羲六十四卦”。
由于早期伏羲族创立了伏羲连山历,所以早期伏羲族又称“连山氏”。后来讹传为音近的“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丽山氏”等等。
伏羲族又把东七山、西七山向天上投射,于是有了东苍龙七宿、西白虎七宿,证见东扩伏羲支族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四十五号墓(前4500,仰韶中晚期)蚌壳堆塑的苍龙七宿、白虎七宿、北斗七星)。
伏羲族又为东七山、西七山,另配南七山、北七山,于是完成了二十八山地面坐标,证见《山海经·大荒四经》的东西南北各七座“日月出入之山”。仰韶晚期,南七山、北七山也向天上投射,成为南朱雀七宿、北麒麟七宿。东西南北二十八山的地面坐标,就此升级为东西南北二十八宿的天空坐标。
苍龙、白虎、朱雀、麒麟的形状,都是天上七宿的连线。但是伏羲族的麒麟七宿,中古以后被黄帝族用玄武七宿取代。
中国龙起源于苍龙七宿的连线,古人已知。证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颖达疏:“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共为苍龙之体。南首北尾,角即龙角,尾即龙尾。”
中国四神兽起源于四方七宿的连线,古人尽知。证见《尚书·尧典》孔颖达疏:“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
东汉张衡的《灵宪》,揭示了二十八山投射为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地有山岳,以宣其气,精种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
唐代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引用佚书《二十八宿山经》,揭示了二十八宿与二十八山的对应关系。
考古证据与文献证据的系统互证,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而非起源于印度划上了圆满句号。
龙山期(前3000—前2000)的晚期伏羲族,即神农族,完善了记录圭影的六爻圭画体系,成为阴阳爻排列不同的六十四种圭画(卦象),用其记录全年圭影,计算全年历法,升级为神农归藏历。
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运动,离北半球越来越近,故谓之“归”。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运动,离北半球越来越远,故谓之“藏”。简而言之,就是上半年太阳北归,下半年太阳南藏。
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的系统互证,可以考定伏羲六十四卦的上古形态,包括起源原理、起源时间、演变过程、完成时间。甘肃、青海的伏羲族祖地和陕西、河南的东扩伏羲支族之地,伏羲族彩陶上都有大量圭画,最终定型为六十四组六爻圭画。中古以后的黄帝族,把上古伏羲族记录六谷圭影的六爻圭画移用于卜筮,根据天道的规律性变化,预测人运的规律性变化,于是圭+卜=卦,圭画成了卦象。
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的系统互证,又可以考定伏羲太极图的上古形态(图三),包括起源原理、起源时间、演变过程、完成时间。大量上古太极图,可与五代陈抟以前的大量中古太极图(图四),相互印证。
五代陈抟太极图以前的大量上古太极图和大量中古太极图,共同证明了以下两点。
其一,陈抟太极图(图四最右)实有上古、中古的确凿渊源,并非师心独创。
其二,陈抟太极图含有多种错误,未能充分领悟伏羲太极图与伏羲六十四卦的对应关系、生成关系,及其天文历法初义。
伏羲六十四卦和伏羲太极图不仅全都起源于天文历法,而且具有一体双生关系。详细考证见于拙著《伏羲之道》,本文仅以两组十图予以简单说明。
第一组图,是外配卦象的太极象数四图(图五)。
圆外卦象的阳爻,转换为圆内太极图的白色部分。
圆外卦象的阴爻,转换为圆内太极图的黑色部分。
两者严格对应,证明伏羲太极图是伏羲圭画(卦象)的集合。
二爻的伏羲先天四卦(图五第一图),天文历法初义如下:
少阳■标示春季,太阳■标示夏季,少阴■标示秋季,太阴■标示冬季。卦象集合,即为四时太极图。
三爻的伏羲先天八卦(图五第二图),天文历法初义如下:
一震■标示立春,二离■标示春分;三兑■标示立夏,四乾■标示夏至;五巽■标示立秋,六坎■标示秋分;七艮■标示立冬,八坤■标示冬至。卦象集合,即为八节太极图。
六爻的伏羲十二辟卦(图五第三图),天文历法初义如下:
一阳到六阳的复■、临■、泰■、大壮■、夬■、乾■,标示上半年的太阳远近、圭影长短、日照强弱、气候冷暖;一阴到六阴的姤■、遯■、否■、观■、剥■、坤■,标示下半年的太阳远近、圭影长短、日照强弱、气候冷暖。卦象集合,即为十二辟卦太极图。
六爻的伏羲六十四卦(图五第四图,参看图二大图),天文历法初义如下:
正东泰卦的卦象■,标示春分的昼夜平分、阴阳均衡、气候适中。
正南乾卦的卦象■,标示夏至的昼长夜短、日照最强、气候最热。
正西否卦的卦象■,标示秋分的昼夜平分、阴阳均衡、气候适中。
正北坤卦的卦象■,标示冬至的昼短夜长、日照最弱、气候最冷。
自复■至乾■是上半年阳仪三十二卦,自姤■至坤■是下半年阴仪三十二卦。卦象集合,即为完型全象的伏羲太极图。
至此已明,伏羲六十四卦与伏羲太极图一体双生,卦象对应天象,爻数对应历数,上古伏羲族的初始原义是天文历法,中古黄帝族的后起新义是卜筮算命。
第二组图,是不配卦象的太极生成六图(图六)。比太极象数四图,多出二图。
多出的第一图(图六第一图),是黄道太极,亦即尚未象数化的浑沌太极。俯视大地湾圭影盆口沿的宽带纹,就是太阳运行的黄道。宽带纹首见于大地湾圭影盆,大量见于无数伏羲族彩陶盆。
多出的第二图(图六第二图),是两仪太极,大量见于遍布黄河全境的伏羲族彩陶。太阳运行开始初步象数化,分出上半年阳、下半年阴。进一步象数化,就是太极象数四图,依次分出四时、八节,直到把全年每一日全部象数化。
太极生成六象,可以精确对应、对位解码《易传·系辞》关于“太极”的经典描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只不过前人不明白这是对伏羲太极图生成过程的精确描述,也不明白伏羲太极图与伏羲六十四卦的一体双生关系,更不明白其天文历法初义。
秦汉以后两千年,揭示伏羲六十四卦历法初义的易学,称为“象数易”,亦即伏羲象数易。由于缺乏上古实证,两千年来人们将信将疑,疑多于信。幸而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百年考古,出土了大量上古实证,可与过去不受重视的伏羲象数易文献证据相互印证。上古伏羲六十四卦、上古伏羲太极图的天文历法起源和天文历法初义,至此大白天下。
伏羲学的功能,决不止于辨明伏羲六十四卦和伏羲太极图的上古起源和上古初义,而是可以把炎黄之战、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三次损毁破坏、重新编码,因而支离破碎、真伪杂陈的残存先秦知识,全都串联拼接起来,补足缺损部分,辨明真伪讹误,显现华夏文化基因,复原华夏知识总图,贯通华夏八千年史。
(《伏羲之道》、《老庄之道》,张远山著,岳麓书社2015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