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悠然见南山

2015-01-14卢世龙

民主 2014年12期
关键词:商山南山

卢世龙

曾久久徘徊于磨盘岭下,边贪婪深吸秋菊清香,边仔细察看匡庐群峰,试图追寻先生足迹,而走进那美善相乐的自在心境里去。不过,未得道法之门,任心思如磨盘一般悠悠然地旋转,就是怎么也无法见到先生诗画里的“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美妙的诗句,古往今来迷倒过多少读书人。但历代范本众口一词,把“南山”刊注成“庐山”或“南边的山”,已属不争的事实。这就是说,时越千年,洞悉“南山”的人并不多。

反复检索得知,磨盘岭附近,乃至整个栗里辖区,根本找不到名叫“南山”的山。先生既然不写“见庐山”或别的什么山,那“南山”就“见”得更是用心良苦,须予解读。

试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汉子,自挂官印归隐田园,根本目的又岂止“采菊”、“观山”那样简单!我们必须明白,在真正的读书人眼里,关乎尊严与自由的小事就是大事。

先生读的圣贤书,“忧道不忧贫”,向往淳朴自然的生活。至于那些繁文缛节的官场套路,浮华奔竞,廉耻扫地,除了有形无形地扭曲人性,还会造成誉毁雷同的秽浊世态,明达之士如若随声附和,只会感到痛苦,远比受穷挨饿痛苦得多。

过上想要的日子以后,自由自在挥洒个性,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得以真实展现。今天,神闲气定地恭读先生诗文,首先觉得名言警句比比皆是;然后觉得诗不离酒;再后觉得诗中始终缠绕“千载”情结。当然,诸如此般美感驱使,更会觉得先生诗文潜气内转,整个儿含蓄蕴藉而又绮透滢彻。

先生歌咏归隐高蹈、不与世俗为伍的先贤,更坦诚心迹、温柔敦厚地记录生命体验——他少年逢家乏,中年丧其妻,晚年去乞食,又兼理想失落,还患佳名失传……连续不断的磨难,始终都在缓释种种生存异化元素,而重塑聪颖快乐天性。他变得敏感多情,既表里相持,又安道若节、怀抱旷远。所以他向纯自然状态寻求寄托。那状态,大环境是田园生活,具体则是酒、书、松、菊,甚至游云、飞鸟与虫鱼……他眼里,这些统统象征隐逸,时刻浸润心灵处于“无我之境”。

此般境界,一经接触,终身难舍。不过,先生笔下“南山”究竟是何山,更似冥冥中的谶语,一经植入记忆,便如鲠在喉,始终无法释然。及至许多年后,游陕西、登商山而望终南山,才恍然大悟。先生以“南山”寄寓“商山四皓”。

商山在汉都长安之南,巍巍然向北发展,经太白山到终南山。秦末的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本是通古今、辨然否、典职教的博士官,他们避世辞官,便隐居于此,直至须眉皆白。史称“商山四皓”。

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隐士如同“温度计”,直接体现居民的幸福指数。因为大家都在追求道义生存,所以统治者往往很是在意隐士言行。刘邦坐稳龙椅后,打算废除太子刘盈,然后立宠妃戚夫人的儿子。聪明的吕后及时采纳张良意见,请来“商山四皓”陪同太子游玩。刘邦见后以为刘盈羽翼已丰,当即打消废立念头。同时也免去一场大纷争。

今日商山,四皓墓仍在。那是山间大片空地,没有古木石栏,只有四个大土堆,静卧旷阔平地,显得寂寥清冷。这没有什么不好,在世大隐深山,离世大隐黄土,实属人生至境。难怪宋人王禹偁在《四皓庙碑》中写道:“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王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明,知退也。四者诸备,而正在其中矣。先生危则助之,安则去之,其来也;致公于万民,其往也。千古四贤而已!”

这就是说,历史上并不缺乏读懂“商山四皓”的人。而先生在这里拐了个弯儿,便缺少往深里探解的人了。

先生附丽于形象,既因象寄兴,又兴在象外,反衬身处浊世的美好追求,彰显隐之魂魄,手法有神无痕而带禅意。

天下每个生命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各自的世界又会或多或少地对他人的思想言行产生影响。先生用“商山四皓”当坐标,只想做个入则兼济天下,出则独善其身的儒隐。这种世界,饱含性灵,先生以菊喻之。这样世界,除了阳光雨露,更有精神信仰,需虔诚才能走进,需仰视才能读懂。

世间隐者,无论大隐于朝,还是小隐于野,不外乎如下形式:看破红尘而乐于清教徒式生活,命运多舛而厌倦市井纷争,功成名就而甘为逸世高人……先生之隐,显然几种形式兼而有之。面对令人窒息的浑浊风雨,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三教九流闹得乌烟瘴气,概由各人价值取向决定。如此再看,先生诗文比比皆是的名言警句,当为操养纯熟的真气流露。所谓高人只说平常话,话意却又不平常是也;至于“诗不离酒”,则为酒之天性使然。先生本是水火融合体,既要缠绵悱恻生,也会轰烈灿烂活;这样,那始终缠绕的“千载”情结,更为先生有别于他隐的宏图大愿。具体说,史上他隐,不过是在用行动证明社会缺乏公德或公信什么的。先生之隐,则除了这些,还在用言行确立社会存在的方向。那依庐山、面鄱阳,有田亩耕躬,有舟车出行的环境,无非是暂寄形骸的外在条件。《归去来兮》、《桃花园记》、《咏荆轲》等篇什创造的世界,才是先生拼力追求的理想所在,才是千秋万代子孙的精神天地所在。如此,先生诗文无论“南山”还是“南岭”,抑或“南阜”……统统都在暗喻“四皓”。李白诗曰:“送尔万里长江心,他年来访南山皓。”便出于这般心境。

没错,万事看破,却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在的学问,算不上好学问。先生率真披露心灵感受,成为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实在是做大学问。根本原因,还是先生不觉得隐逸有多高尚才隐,而愿顺应个性,自得天趣地活。那意闲诗健的作品,不是清静无为谈玄论道,更不是仅仅只做个诗人。

猜你喜欢

商山南山
商山银花
商山四皓
商山不老
西山经(五) 南山有豹狡如狐
商山『四皓』柏
南山
魏延安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