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伪自主游戏的诊断与治疗
2015-01-14王兰
王兰
[摘 要]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多给孩子自由、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愉悦的游戏,获得成长的力量。自主游戏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教师必须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及时调整思路走出“伪装游戏”的怪圈。
[关键词]自主游戏;伪自主游戏;病情;诊断;处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自主游戏是幼儿从兴趣和需要出发,自发、自愿、自主积极作用于环境,并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的过程。在自主性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是快乐的、自由的,也是能动的、智慧的。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幼儿伪自主游戏现象比比皆是,从内容选择到道具呈现,表面看是孩子的自主行为,实际上是教师设置的,要求幼儿伪装的游戏,致使幼儿游戏兴趣不大且持续时间较短。我们称此类游戏为伪自主游戏。
一、病情
1.伪自主游戏主题
“游戏主题要显特色”,“各年龄班、平行班之间自主游戏内容不可重复”。于是教师们为了创特色、求新颖,总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将游戏主题变成特色自主游戏,有的教师就硬性规定游戏主题,如长寿特色游戏、花木特色游戏、纸艺特色游戏、民俗特色游戏等。对于这些“高大上”的特色游戏,幼儿对内容根本不理解又缺乏经验,当然不会玩,反而任由教师硬性摆布,做演员、背台词。如“欢迎您来到长寿之乡,这是我们的长寿食品,这是我们的花木特色超市,欢迎光临……”更有甚者,为了应付检查或验收,把其他幼儿园的自主游戏主题以及布置漂亮的游戏场景全盘复制,觉得是省钱、省时、省心,效率高。
2.伪自主游戏环境
通常教师要充分创设好游戏情境,孩子才会玩。可是,如果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游戏环境越复杂、越华丽就会越好,如每每将游戏环境创设为“XXX一条街”“XXX吧”等,再如做个华丽的店铺门,写上几个显赫的大字,摆上经过修饰的桌椅就成孩子的游戏情境了。难道幼儿园楼梯口、过道里摆满了花花绿绿漂亮的、壮观的游戏摆设就是用心创设了游戏环境吗?
3.伪自主游戏情节
因游戏主题是教师确定的,漂亮的游戏环境也是教师辛苦打造的,可孩子不理解游戏主题,不知道该怎么玩,听话的孩子们只得简单顺从,只会根据教师的安排机械表演。如自主游戏民俗村,教师之前和孩子商量(表面看似商量,实际上是规定):“今天谁做大堂经理向客人介绍民俗村的情况?你们几个小朋友做民俗大舞台的演员,记住哦:来了客人,大家都要认真地表演啊。XXX小朋友,你今天负责卖长寿食品,要知道喊人来买哦!”
大家经常看到的就是虚假的游戏繁荣景象:孩子们拿着道具来回穿梭不停,叫喊声此起彼伏,演员们眼中无神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表演动作。幼儿不会也不敢生成游戏情节,只会从头到尾重复一个角色、一个情节、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动作,因为“老师没说还可以干什么”。
4.伪自主游戏道具
在多数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煞费苦心,为孩子们做精致的包子、饺子、茶干、汉堡、三明治、火腿肠、各种水果、蔬菜等游戏道具,而对于这些封闭性的玩具,孩子们摆弄一阵后,到处扔、塞,即便踩在脚下也不觉可惜。
5.伪自主游戏指导
幼儿游戏时,有的教师撒手不管去做自己的事情;有的教师充当监督员:“做面条的师傅,你要坐在这里擀面条,不能走啊。”有的教师俨然为参与者,一会儿问问这个小朋友:“你在干嘛?”一会儿摸摸那个小朋友的头:“做得不错哦!”孩子们被打断游戏,应付教师。
二、诊断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指出:“幼儿早期的游戏,不是无关重要的,是非常严肃的,而且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看,幼儿正处于游戏时期,在自主游戏中能够体味成功感、挫折感,尝试解决冲突,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体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伪自主游戏的出现,反映了教师的游戏观念陈旧,不相信孩子有自己游戏的能力,如果不“教”,孩子怎么会玩呢?教师们总是担心:这么小的孩子如何分辨对错?怎么知道如何扮演爸爸妈妈?又怎么才能够自己辨别颜色、形状以及数字呢?这种幼儿主体地位缺失的游戏,不是因为教师不了解幼儿自主游戏的本质,而是教师“为游戏而游戏”,好心变坏事。这种对幼儿游戏进行的不恰当理解,直接影响和束缚了幼儿自主游戏的乐趣和权利。
三、处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森认为,此阶段的幼儿发展任务为自动自发,即有能力替自己选择、计划且完成,不会因为焦虑而停滞。《指南》也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进行。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自主游戏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教师必须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及时调整思路走出伪装游戏的怪圈。
1.孩子自主选择游戏主题
日本学前教育家和田提出诱导游戏的思想,主张将幼儿自然活动为主体的游戏作为保育的中心。幼儿生活的内容越丰富,游戏的主题越充实新颖,就越有创意。因此,重点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儿童超市、医院、游乐场、理发店等。善于帮助幼儿把生活中获得的知识重新构思、联想、再现,诱导幼儿提出自己喜欢的游戏主题。如班上有幼儿家里开商店,游戏时该幼儿自发邀请同伴玩“商店”游戏,“阿姨,我要巧克力”“好的”“我没钱”“拿去,送给你不要钱”“下次妈妈带给你”。幼儿认真投入,情趣盎然。完全是生活的再现,充分体现了游戏的真实性、意愿性、自主性、娱乐性。此外,还可运用谈话、远足、视频、图片等加深对感性生活的印象,用游戏的口吻诱导幼儿将所熟悉的生活内容迁移到自主游戏中来。在自主自发的游戏中,幼儿运用幻想与假装呈现并练习解决问题,用他们能理解的字眼去提问并了解世界,这样的游戏练习才有意义。只要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幼儿自己的主意,他们就会有良好的、长时间的专注力,尤其是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主题。
2.创设自主游戏环境
教师费时、费力、费钱制作的那些“高大上”的装饰环境,特别是一些游戏规则或者店铺门面上的文字,对孩子来说意义不大,但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孩子需要有形的物质世界。教师应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孩子一起创设游戏情境。可给孩子提供一些房间,里面有床、娃娃、简单的柜子、椅子、桌子等基本的硬件设备。如孩子游戏时需要给玩具娃娃一个小房间,教师可和孩子讨论: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小房间?需要在里面干什么?你觉得它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需要我为你做什么?这样不仅给孩子的游戏提供了帮助,还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有时孩子需要的店铺就是一面墙上或地上的某块区域,需要的桌椅就是积木围起来的一块,而非教师所想的那样。
幼儿游戏时,教师提供的最大帮助是相信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足的时间、场地以独处或共处,支持他们自己选择的游戏内容,始终让幼儿明白:你支持她(他),喜欢她(他)的选择,遇到困难教师可以帮我就行了。
3.提供给孩子开发性材料
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安全性的开放性材料,如各种纸、布、丝巾、绳子、粘土、面团等软性材料,再用小木片与胶水、积木、乐高拼装玩具以及其他建构式玩具的硬度来平衡这些软性的媒介;还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笔,如铅笔、钢笔、彩笔、标签笔、颜料、粉笔等让孩子留标记、记录用。这些开放性的材料能迫使孩子学习组装和发挥创造力,他们会用这些玩具,创造出较大世界中的建筑物、街道、机械及工具,还可进行绘画和建筑设计,自由创造他们脑中的表象,将他们的经验具象化。
4.教师的游戏指导
学前时期的教学应植根于观察。只有基于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真实的状态,才有可能了解孩子的游戏水平、发现问题并提供适时的帮助。
教师是观察者:即观察孩子在这次游戏中,发生了什么事?他想要什么?他是否具备所需的技能与材料去完成他的想法?
教师担任舞台监督者:即教师设置幼儿安全的游戏环境,确保幼儿有足够的空间、材料、时间进行游戏。
教师是游戏扮演者:即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教师要适当参与孩子的游戏,借以示范并利用这些角色,回应儿童的想法,协助维持游戏。
教师是记录担任者:即教师可用文字、图画、照片等记录儿童的游戏和语言,不仅可进一步了解每一个孩子,还可用来分析讨论和制定课程计划,也可用来与家长、孩子沟通和分享。
教师是任斡旋者:即在孩子出现了游戏冲突时,先语言沟通找到问题的本质,了解具体情况后再决定怎么解决。换言之,教师解决孩子纠纷的重点是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此时教师应尽量不说:“我们不能打人,打人者要受到惩罚。”游戏是幼儿的重头戏,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先考虑继续游戏。相反地,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既没有给孩子有用的沟通交流、弥补过失的策略去解决当下的问题,也无法解决接踵而至的问题。
当教师、家长画画或者写字时,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示范,孩子可以试着模仿画画或写字。由此,教师应利用游戏与沟通刺激孩子早期阅读和书写的兴趣。记录儿童游戏的表现会引起一些孩子的兴趣,激发师生进行简单交流:发生了什么事?我会这样画(写)吗?教师画的是XXX小朋友搭的机场,我也会,我还会搭(画)和他不一样的。这时如果给孩子一支笔,孩子会像模像样地画或写,有时还会发明他们自己的文字,认真读(写)半天。
因此,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多给孩子自由、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愉悦的游戏,获得成长的力量。
(责任编辑 尹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