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说情节为核心概念的多元化学习策略初探
2015-01-14吴银贞
吴银贞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对语文学科而言,语文学习等于生活的外延,要对其核心概念清晰化梳理并不易。然而,如需改变语文学科重复耕作的低效和缺少序列的混杂,根据不同学年段的重点确立出语文核心概念十分必要。
语文核心概念的知识划分方式,可按照文本不同的特点,如主题、文本或某知识点等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杰出人物”、“科学与艺术”、“小说单元”等都可成为核心概念。教师可发挥自主性,进行课程的开发,利用不同单元进行建构,形成适合学生学情的核心概念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有序列的学习过程。
核心概念的界定要以教材重点及学生兴趣前提。因此,笔者根据任教高一学段确定小说情节为核心概念。高一教材中有小说12篇,古典、现代、短篇、长篇类型多样,从高考形势来看,小说作为考点而言是一支“潜力股”。钱理群说,小说对于人的研究、对于人的理解、对于人的复杂性的表现。所表现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的深度和丰富性,是其他艺术样式无法与其相媲美的。当然,概念要放于一定应用性情境下才会生动、有意义。小说情节为核心概念的学习需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在具体的情境对话中探寻出适合的多元化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方法或技能。从学生这一主体对象而言,小说情节的学习策略应是多元的,是实现从“教本”到“学本”转变的关键。研究发现,学习者无论在学习策略采用频度还是种类上都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根据加德纳的人类认知能力差异性、认知风格的不同、文化基础的不同甚至环境的差异都决定了学生即使在学习同一对象时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并不是单一的,更何况小说情节类型也各有不同。除了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节类型,还有情节淡化的类型。以小说情节为核心概念的学习必然体现为多元化的过程,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如下。
第一,运用复述的学习策略来掌握小说情节的核心概念。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虽然运用普遍,却是非常适合小说的一种学习策略。
比如《边城》的复述学习策略可采用先由学生直接复述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用小标题形式把故事情节的不同阶段概括出来;《最后的常春藤叶》可以让学生分别以苏珊口吻、琼西口吻、贝尔曼口吻来替代小说中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来复述小说情节。
为什么同样的复述学习策略运用方式上有所不同呢?《边城》是一篇情节淡化的小说,它的美或价值在于它的诗情画意,因此采用简略的复述法;《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有精巧构思情节的小说,通过不同人物叙述视角复述与原小说情节比较,体会小说情节的魅力,掌握小说叙述视角这一核心概念。
第二,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鉴赏小说情节。
《最后的常春藤叶》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小说“意料之外,情理当中”的结尾艺术,引导学生寻找情节的逆转之处。如琼西的康复和贝尔曼的突然死亡形成了逆转,贝尔曼性格在小说前部与后部形成逆转,作者对贝尔曼评价在结尾处形成了逆转等。探讨这种“逆转”情节突然吗?对小说而言作用何在?这种学习策略运用避免了空洞的贴标签式的鉴赏,将“意料之外,情理当中”的鉴赏落到实处。
《边城》的学习可先让学生对结局进行续写,然后展开交流鉴赏。结局续写有开放的空间,但不意味着可天马行空,还须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小说的氛围以及事理发展的逻辑顺序。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表格(见表1),让学生对结局的设计从原小说中寻找续写成立的依据。
这一学习策略是过程化的学习,是通过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也称为元认知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学生在鉴赏“意料之外,情理当中”时,可以凭借对认知过程的了解,利用资源管理策略,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本内的有效信息,在文本解读中调节学习过程,层层推进式地认识到“逆转”的体现,找出其意料和合理之处或是对结局的余味进行品味,这是符合学生元认知水平的学习策略。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再认知涉及对刺激的模式进行再认和分类的能力,这一模式有助于其对情节淡化和情节突出不同类型的小说进行鉴赏。
第三,运用比较分析法促进对小说情节核心概念的把握。
当然,学习小说情节这一核心概念,学习策略并不是单一孤立的,不是两者只可选其一。比如《边城》与《最后的常春藤叶》可以采用比较分析学习策略,如让学生思考两篇小说的逆转式结尾能不能互换?为什么?学习《促织》可以将课文与灵感所来源的民间故事进行对比。经过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懂得故事和小说之间的区别之一在于其情节性,从而体会古典小说的特点,即情节波澜起伏,委婉曲折,引人入胜,以述说为主。
第四,运用资源管理策略获得学习小说情节的支持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作用。它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等,成功使用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环境以及自身需要。
如学习《促织》时要体会小说主题吏治的腐化和人的异化需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蒲松龄屡试不中的人生经历和古代科举制度的相关背景,了解作者借明朝事来映射现实社会的意图,需对当时统治的专制有所了解。学生寻求支持的策略可借用图书馆、网络等平台来实现。
第五,运用图示法认知策略学习小说情节的核心概念。
学习《促织》时可以采用两步骤。一是抓住小说的线索来梳理小说情节,可用“征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献促织”图示法来体现。二是用波浪线划出成名的命运或心理起伏,呈现为:
这种用图示学习的策略能化繁为简,直观感受情节的曲折之美,更适合视觉认识风格的学生,能迅速抓住小说的情节特征。
第六,运用联想想象式学习策略来掌握小说情节的核心概念。
这种策略有利于构建学生心理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积极性,带着不同的小说情节阅读体悟,展开想象的空间,进行合理构建的一种学习策略。这种学习策略同样也是参与式体验的情境学习。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之后还要将读者的构建回到文本中,以防止产生脱离原文本本意的歪曲解读,这本身就是一次“二度合作”,这种方式的背后所运用的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策略。只有将小说情节学习落实在行动上,才能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不过,小说情节核心概念的学习策略也不可能找到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在实践的研究中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来探寻小说情节核心概念更多元化的学习策略。“条条道路通罗马”,怎样找到一条更近、更有效的学习之路?我认为,不论学习策略如何多元,关键还是要抓住小说情节的不同特点,将该概念的学习放在一个有序列的周期内。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