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

2015-01-14王湘云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家庭小学生

王湘云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单亲家庭(离异、丧偶、未婚、分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成长过程的缺憾,感情上受到创伤和打击,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单亲家庭的小学生,由于处于心理极其不稳定的年龄阶段,生活环境的影响便成为其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因素,其中家庭的影响是最根本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单亲家庭的小孩就一定心理不健康,但是调查表明在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比一般健全家庭的孩子大得多,这些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环境适应中需要更强的心理能力,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症状,因而也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生源结构复杂,单亲家庭的孩子较多,而且近年来呈上涨的趋势。根据2013年我们对全校1100名小学生家庭调查的结果来看,单亲家庭学生达121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2%。其中父母离异的学生有83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15人,与祖父母生活的有21人。这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大部分都不够令人满意,很多甚至令人担心。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中学习成绩差的有74人,行为举止表现差的有62人,所占比例是很高的。最令人担忧的是,调查中显示绝大部分的单亲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95人,约占单亲家庭学生的80%。因此,这些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在学校就表现出与其他孩子的差距,或与整个班集体不协调,或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抗拒和逃避。

一、单亲家庭小学生的特殊心理现象

1. 自卑型。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本事。处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这种失望是十分深刻的,难以言表的。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没有母爱或者父爱的孩子是没有教养的孩子,如果孩子们闹别扭,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刻意保守着这个秘密。这类学生有的原本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气想要改变环境,但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这是最为隐潜和较难克服的心理症状。

2. 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母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他们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不主动接近别人和参与集体活动,觉得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独处。五年级的轶明同学,小时聪明灵活,读小学时父母离婚,他随父亲一起生活,不久,他的父亲又建立了新的家庭。在这种环境中,他在家的话越来越少,孤僻而古怪,并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脾气愈发暴躁。另外,父母的离异在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创伤难以抚平,负面影响明显,他上课从不发言,有时想说又忸怩作态。如果上了高年级,还可能染上一些坏习惯,不时对同学有下流的小动作。孤独型的孩子往往不太注重学习,学习成绩很难提升,也不热心公众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外人很难走入他的内心世界。

3. 渺茫型。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会感到渺茫,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六年级女生安然,父母离异,和外婆一起住,外婆从不吝啬对她的疼爱,却吝啬批评教育,溺爱有加,造成孩子固执己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孩子的教育在家里是缺少的,甚至是放任的。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无人督促,漫无目的,不思学习,贪图享受,羡慕豪华生活,便开始将精力投向其他方面。譬如追星,用各种方法索要零花钱买和明星有关的物品;譬如沉溺于游戏和吃喝。有时监护人(或者亲人)也劝她用心读书,回答倒是很直接:“你不要对我抱什么希望,反正父母也不管我,读书考学校,那对我太渺茫。”颇有自暴自弃的意味,很容易走偏道。

4. 独尊型。单亲家庭的小学生,有的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或者外人的管教,有的则是受到隔代抚养人的溺爱,容易养成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在学校也没有同学,没有师长,态度冷漠。这类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众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也就成为他们的习惯,有时还显得理所当然。在学校与别人格格不入,或者遭受排斥,或者自己排斥别人,看不起别人,蔑视周围的一切。养成这种性格和心理,在班集体中很难与别人和谐相处,逐渐加剧他们的虚妄,不能客观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事物的准确判断。

5. 逆反型。单亲家庭的小学生有的是很聪明的孩子,他们天生敏感,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外人”,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或继母对自己不公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却故意心口不一、抬杠,甚至有报复心理,以此为乐。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和暴力倾向。三年级学生小雷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他从小就生活在组合家庭里,行为没有约束,从来没有叫过妈妈,其实继母非常关心小雷,每天都把他的日常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对他的教育也不厌其烦,但是每当老师和继母教导他时,他一是眼望窗外,二是三缄其口,最后对继母的千叮咛万嘱咐报之一句:“知道了,还啰嗦什么?”他常常很晚回家,甚至不回家,放假也背着书包在学校内外玩,借口说是学校补课。用钱没有节制,常常以谎言骗走家里很多钱。逆反型的小学生一般有一定的特长,很自负,喜欢孤芳自赏,言辞激烈。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就会有过激的行为发生,后果往往很严重。

二、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问题

1. 随时掌握此类学生的心理表现,积极干预

家访。家访是很重要的基础工作,有了调查数据,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其他工作便可以开展。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要设法取得家长或者监护人的信任和配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学校在领导和协调上需要统筹,让家访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育行为,也要给予老师充分的信任和责任要求。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心理咨询。学校现在一般都配备心理专业的老师,就应当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师生服务。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学生,心理咨询室更能发挥作用。而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也应该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辅导专题讲座。同时,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心理教育都应当揉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思想当中来。

2. 整合有效资源,搭建沟通平台

创立家长学校。通过和一些家长或者监护人的接触,我们了解到有些家长并不是不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相反由于家庭的变故,他们更想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但因在家庭的变故中自身也受到创伤,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出现了偏差,或溺爱,或恨铁不成钢而变得专制,或母亲不管,父亲也不管,出现了放任现象。我校建立了特殊的学生档案,联系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并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懂得帮助孩子调适学习心理,并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我们还利用网络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在网上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家长共成长。单亲家庭的结构比较复杂,家长学校作为学校与监护人之间的平台沟通,需要相对固定的联系方式和监护人,以便工作的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班集体定期、不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促使这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班主任可采用成立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功课,以提高成绩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明确人生目标,又可逐步消除孤独感。另外要引导他们多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相应影视片,以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讨论文学作品,认识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迷茫的境地。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融入品德教育和美的教育。单亲家庭小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不是总是负面的。一个小孩如果能在吃苦、适应恶劣生活环境的情况下勇于接受现实,培养一种在逆境中成长的顽强意志和能力,不失为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学校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方面,可以大胆渗透这样的教育理念。不要一味强调缺损家庭的不幸和艰难,要淡化其悲情的一面,激励其乐观的一面。我们要在教学环节和文娱活动等方面引导、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在美的熏陶下启悟生活的真谛,塑造坚强的性格。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家庭小学生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我是小学生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单亲家庭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表现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