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看阅读素养教育

2015-01-14朱帼英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本素养语文

朱帼英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的核心领域有三个: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各国研究者从这项研究测试结果中寻找本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他国成功经验中获益。本文主要从PISA内容和标准的角度谈谈阅读素养的教育。

一、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阅读素养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三大领域之一,在整个评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提出:阅读素养就是阅读者为了达成个人目标、积累知识、开发个人潜力、参与社会等目的,理解、利用、反思和使用书面文本的能力。阅读素养是一种基本技能,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它不仅强调阅读者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求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

PISA测试不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学业成绩评价,而是重点评价学生全面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考察并不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成年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阅读素养是PISA测试的一个重要科目,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其他学科的测试也离不开考察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不仅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养和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

阅读素养教育关系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关系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受到各国教育研究机构和语文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为此,本人开展了专项调查,并参照由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总结出来的关于“上海学生的阅读参与度”相关数据(见表1),发现我们的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喜爱阅读,但阅读材料单一。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喜欢阅读,在每天阅读的趣味性方面的指数较高,但是阅读材料较单一。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背诵就是背几首诗词和一些重点文句。家长和老师对于他们的表现也比较满足。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能背诵几首诗词,读好课本就不错了。语文老师在要求学生读好教材内容的同时,还会习惯性推荐一些书目给学生,但限于形式的多,抓落实的少。因为阅读材料单一和阅读量少,造成学生解读文本能力普遍不高、阅读速度慢等,回答问题时照抄、照搬原文的较多。

(二)学生自主阅读少,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多。我们都知道,自主阅读比课堂上大声朗读的效果更好。但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习惯了由老师提供现成的阅读材料,按固定方式阅读,为考试而阅读,自己加工、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弱,不善于归纳总结。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问题时要么过长要么过短,欠缺条理性和系统性;实践能力弱,不按规则做事,如买东西不看清楚说明,参观不按步骤等。

(三)学生网上阅读空间有限。现在是信息时代,网上资源很多。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外,上网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玩游戏、聊天。也有相当多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所限,没有电脑和相关通讯工具,无法进行网上阅读,这对于偏远落后的山区学生犹为普遍。

(四)过分强调文本解读,忽视非连续文本阅读。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与国外的学生相比,我国的学生在传统文学课阅读和解释文学文本方面的指数都较高,说明学生关注传统文学课阅读材料较多,对于连续文本的学习能力较强,并习惯于这种学习的方式。但多数学生运用如新闻、杂志、读图表等非连续文本较少。在数据分析、实验中查找信息或在广告、宣传栏、说明书中寻找有价值东西的能力较弱。做图表、实验类题目时,对比较直观的数据、图形的查找也容易出错。因为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对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用性强的简单文本读不懂。

作为国际上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度的评价项目,PISA带给我们的对现行教育的思考是多方面的。而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对阅读的评价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考核,忽略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抓得过紧过严,不敢放手;学生阅读范围过小,知识面狭窄,课本知识多,生活实践经验少,欠缺创新精神;山区学校各学科开课不足,师资、设备配备跟不上,城乡学生接受知识不均衡,等等。

三、把握“六个点”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是在日常阅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终身从事学习的最基础能力。笔者认为,要从六大方面提高阅读素养。

(一)以语文课程为基点,提倡“大阅读观”。PISA评价项目把阅读作为学习其他内容、为生活做准备以及参与公共活动的工具,在考查的题目中,很多题型涉及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美术、音乐等领域。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必须以语文学科教学作为主阵地,紧扣语文特点,其他学科共同参与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一个“读”字。无论是精读、略读、浏览读,都应“以读为本”,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实践积累,提倡少做题、多读书、重积累,提倡“大阅读观”。同时,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拓宽学习渠道,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以激发兴趣为切入点,提高阅读参与度。阅读参与度,包括:阅读的兴趣和喜爱,对所阅读的内容有自主感,对阅读社交活动的参与,以及有经常阅读和阅读多种材料的习惯。参与度的高低,与阅读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从PISA测试的题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动阅读的需求并不明显,大部分学生是需要搜集信息时才会阅读相关篇目,以至于出现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照抄照搬文本的句子,不会自己概括文意。研究报告指出,在阅读素养相对较差的国家,极少有学生会觉得阅读是一种享受,或是一件有趣的事。而在阅读能力水平较高的国家,如芬兰、英国等,18%的学生每天花一到两小时阅读。犹太人每天都带着书本,他们对于书本和知识的渴求高于其他国家,因而他们的学生阅读素养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学生“悦读”与否与教师教学密不可分,课堂互动多,提问时趣味性与挑战性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增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就必须改变我们语文课堂的沉闷,改变教师总是精讲、串讲,抓住考试的知识点、重点文句深挖,学生读得少的现象,回归阅读的本意,以优美而充满趣味的文章吸引学生。

(三)以技能训练为着力点,加强综合性学习。事实表明,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决定了他学习各个学科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着重阅读技能的训练。在PISA阅读素养测试中,题目的类型结构覆盖多种维度,题中材料包括了文本、表格和图表等,需要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技能,特别对多种形式的文本(包括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四种)具备访问、检索、整合、解释、反思和评价的综合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课程不仅仅只有语文一个科目,它的内容还包括语文、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等。综合性学习是生活需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问题的最基本的能力。这也是PISA测量的目的所在,即评价学生完成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任务的能力,包括对关键概念的整体理解,而不是局限在对特定学科知识的理解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大力推广综合课程。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教育虽然仍是分科教学,但高考从2010年起实行文综、理综考试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抓好综合性学习,是沟通课内外联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整体优化和结合的关键。所以,提高阅读素养必须加强综合性学习。

(四)以课程改革为突破点,回归生活实践。纵观我们现时的语文课堂,教师过分着重文本解读和考点的反复推敲,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视野开拓。在PISA2015阅读试测的题目中有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报刊文章、药品说明书、包裹寄送单、招聘信息、旅馆房间说明等。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要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就要进行课程改革,让其回归生活与实践。现实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广义的,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必要工具,但远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语文教学应以课本为原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由局部走向全面,由封闭走向开放。大千世界、自然景观、现实生活都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教学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各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阅读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五)以课外阅读为落脚点,提高阅读质量。课外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能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个性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很多语文老师向学生推荐课外书,但教师本身并没有详细阅读,事后也不检查学生落实课外阅读的情况。这样的做法等于走过场、作秀,没有实质的效果。为此,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增加自身的阅读量,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涵养。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拓宽阅读渠道,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特别是阅读报纸、杂志、科幻书籍等课外读物。并且迎合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课外阅读的质量和内容,加强课内课外的联系,做到由量到质的提升。

(六)以探寻文章主旨为侧重点,重视情感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朱自清《背影》一文的解读时所言,“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那就等于白读”,探寻文章的主旨,达到情感教育熏陶,是阅读的重要目标之一。事实上在PISA测试的题目中,相当多的阅读材料本身并不复杂,问题也不难,只要求学生读懂材料的大概意思即可,鼓励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开放性的见解。如《背影》这篇散文,一般人领悟到的是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和父亲对儿子的爱护。而更深层应该还包含作者对自己年轻气盛和自以为聪明的责备、内疚之情。只有这样寻得文章主旨,才能使读者情感受到熏陶。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必备素质的要求。因此,关注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监测基础教育中阅读教育的状况,大力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提高阅读素养要从小抓起,贯穿每个学习阶段,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技能,为提升国家未来竞争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本栏目文章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项目“研提OECD组织PISA测试项目经验启示”的研究成果。

本栏责任编辑 潘孟良

猜你喜欢

文本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