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阅读教学“语用”取向的实施途径

2015-01-14陈丹娜

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阅读教学

陈丹娜

[摘    要]    伴随《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小学阅读教学的取向开始从“理解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这一取向有四条基本途径: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的语言形式、运用语言形式表达阅读感受、迁移文本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实践。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用;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6-0116-04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为课程定性,其直接结果之一是理解文本内容一直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取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首次明确为语文课程定性,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也得到了确认。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领域,自然也应从“理解内容”取向转变为“语用取向”。那么,这一取向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1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本的内容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许多老师认为,既然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便把理解文本内容排除于阅读教学内容之外。其实这是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误解。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获得信息就是理解内容,这个过程须臾不能离开语言这一中介。换言之,运用语言文字是从文本中获得信息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不是阅读。“真正的阅读过程,或者借助语言文字获得内容理解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2]所以,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文字,借助语言文字获得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在此学习过程中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即获得文本的思想内涵和内容精髓,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式之一。这一点,也可以从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或建议中得到证实。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性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在阅读教学的目标中明确地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1]阅读能力核心就是理解能力。并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1]之所以这样,就是将通过语言文字获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视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请看《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片段:

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生述)

师:呆呆地站立,静静地看,忘记了自己。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或词语来形容这位青年看鱼,你会用哪个成语或词语。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心无二用、目不转睛、心神专注……)

师(板书:专心、忘我):课文中还有两句也能说明这位青年人看鱼的专心和忘我,这两句是?

出示: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师:正是这样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才让鱼游到了他的心里。现在谁来读,要读出这位青年人专心和忘我——

齐读。

师:“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对这个“老是”大家是怎么体会的?

(指名生述)

师:是的。“老是”说明,这位年青人看鱼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而是长年累月,从不间断。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点。你刚才画出这句话了吗?

出示: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从“每个星期天”、“一整天”,你体会到什么?(指名生述)

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一天到晚,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如果再用一个词语形容这位青年人看鱼,你会用哪个?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感悟青年聋哑人看鱼的忘我和坚持不懈。“忘我”主要通过关键词“静静”、“呆呆”中获得,并通过其他两个句子加以印证和强化;“坚持不懈”主要通过“老是”、“每个星期都”等词句中获得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内容理解如何实现?一,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中介得以实现;二,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得以实现。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

2    理解文本表达内容的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指课文遣词造句技巧、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谋篇布局等。阅读教学不仅应关注文本表达了什么内容,更需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换言之,就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作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中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的过程,认识到语文课,阅读教学应该立足直观、鲜活的文本语言来确定教学内容。在“语用取向”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借助文本,让学生学习、理解、感受语言,领悟语言规律,理解怎样的内容要用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更为准确精彩,以期学生最后能挥洒自如地运用这些语言表达形式。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小朋友喜欢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2)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指名)

师:他读得好吗?说说哪个地方读得有感情?

生:我觉得小明读“扇哪扇哪”读得好。我听了以后感觉好舒服,好凉爽。

生:我觉得小东读“飘哇飘哇”很好,好像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像蝴蝶翩翩起舞。

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2)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老师变了个小魔术,这两句话就变成了这样,你们再读读,觉得好吗?

……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着文质兼美、选材立意新颖、写作技巧独特、语言表达富有文学味儿的特点,不仅在内容上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范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怎么写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一些写作方法,使阅读和写作相得益彰。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不能演变为学习写作知识。二者的区别在于写作知识脱离具体情境,具有抽象化的特点,而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却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有些语言形式凝结着情感、意蕴,具有生命活力,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品味、玩索,品尝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滋味,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奥妙,得意、得言浑然一体,对于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提高表达或写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大量脱离具体情境、理性教条的语言形式知识,其作用则不可过高估计。”[3]若没有让学生充分领悟思想情感、没有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形式对于表达情感的妙处所在,只是简单地将文本的语言形式抽象出来,贴上标签,如借景抒情、以物比喻人、侧面描写等等,诸如此类的知识对于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3    运用语言形式表达阅读感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新课标提倡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踊跃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但是,课堂上学生漫无边际地交流,看似随心所欲,张扬了个性,实际上往往得不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形式表达阅读感受,那么学生表达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一定能够加强。以下是某位老师在教学《颐和园》的片段:

师:看!这就是十七孔桥,古老的栏杆,整齐的桥洞,在这座汉白玉石桥上,还有544只小狮子呢。在书上找找哪个词语写了这些狮子的特点?

生:姿态不一。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十七孔桥上石狮子的录像)

师:看完了录像,同学们能不能用“有的”作开头,说说你观察到的石狮子都有哪些姿态。

生:有的把右前爪伸得老高,好像在踢足球。

生:有的把嘴巴张得大大的,还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好像在打哈欠。

生:有的几乎要站起来了,两个前抓团在一起,好像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师:还有的?

生:还有的把头仰起,对着天空思考。

师:这只是我们看到的几只小狮子,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呢,这就是姿态不一。 同桌互相用“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说说。

领悟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通过看录像想象各种姿态的狮子,并用排比句式描述出各种姿态的狮子,以达到对狮子特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这样,领悟内容的同时又在老师创设的情境的帮助下,调动原有的语言储备,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进行创造性表达,理解内容、运用形式互动相生,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相生的自然融合。

4    迁移文本语言形式的表达实践

在“语用取向”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文本的语文表达形式这一对象,引导学生直面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表达形式。小学语文教材中录用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作品,这些文章不仅结构精巧完整,语言准确生动,思想感情丰厚浓郁,而且表达方法丰富多彩,是让学生迁移文本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实践的典范。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对独特而又具体的语言形式有所理解、有所体验,并举一反三,在迁移运用语言形式中进行表达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对文本语言形式的迁移实践方式可以是某一种构词方法,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有“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这样的词语搭配,课中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种词语的特点,并模仿着说说类似的词语;可以是某一种句子的表达方式,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可让学生学习拟人修辞手法并用这样的手法说句子;可以是某个段落的构段方式,如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二自然段围绕中心句“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写一段话的总分构段方式;可以是某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全文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在介绍“坚固”与“美观”两个特点中间用过渡句连接,课后可以让学生用上这样的写法介绍一样事物;也可以是文本里的某种描述手段,如六年级上册《穷人》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可以在单元作文时让学生应用上。

文本语言形式的迁移点很多,需要教师进行文本细读,找准迁移实践点。值得提出的是,讲形式,教师不应生硬地列出该内容所蕴涵的语言形式,而应引导学生经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悟出某种语言形式的特点和妙处,在充分理解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在进行迁移训练,唯有这样,所进行的表达实践才能得心应手。

师:再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园子的“生机勃勃”、“无拘无束”写出来的?(生默读思考)

师:读着课文,你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吗?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

生:我从这里感受到园子里生机勃勃。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一样,都是活的。

师:嗯,花开了,就像……(生: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生:虫子在说话似的)。这三个相近结构的句子连在一起?(齐答:排比句)。

生:这些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也相似。

师:请你读读。(生读片段)

师:怎么相似呢?

生:愿意怎样就怎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多自由。

师:玉米呢?

生: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多自由啊!这篇文章,作者就是要表现自己的童年生活多么……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园子里的植物呢?

生:写园子丰富多彩,就是要衬托自己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生:写园子里庄稼自由自在,就是要告诉读者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是自由自在的。

师:这叫——(板书)借物抒情。

师:下面我们也来学着作者的表达方式练练笔。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也来写作者在园子里生活的快乐、自在。开头: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自由的。

片段中,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本的语言形式也许会有所感悟,但悟得透彻与否教师并不确定,学生只是从整体感受到这个园子的生机勃勃、无拘无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交流作者怎样把“生机勃勃”、“无拘无束”写出来的?从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验作者情感之后,紧接着带领学生回看文本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和领悟文本语言形式的秘密。当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会感受到作者的表达方式是如此神奇美妙,一串整齐的排比句式,就把“生机勃勃”与“无拘无束”充分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对文本表达形式的透彻悟得中又感受到这种形式的运用给文章的表达带来的好处,逐步领悟语言形式的秘妙所在。最后的课堂练笔: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也来写写作者在园子里生活的快乐、自在。学生通过调动原有语言积累,展开丰富想象,进行迁移文本语言形式的表达实践这样一种亲历过程,可谓“言意兼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高玉,施茂枝.太过犹不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忧思[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3,(5):36-39.

[3]施茂枝.阅读教学“魂”归何处——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观察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2,(12):14-19.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