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5-01-13沈建惠
沈建惠
【摘 要】课堂改革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上海育才的“茶馆式”教学。不管模式如何变化,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避免不必要的课堂“花哨”,实现“少、精、活”的课堂教学原则,确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课堂;实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一度的认为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不吵不闹,认真听讲为主要特征的,在进行课改初期,也曾认为“有问有答,轰轰烈烈”才是上好课的标志。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觉得提高课堂思维,提升课堂实效显得十分迫切。
一、合理情境创设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上就会出现妙趣横生的智力活动和取得智力劳动而感到欢乐的局面。
例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可这样进行提问: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回答:看同座、前座或者后座。再问:假如你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呢?学生答:找第二排第二张桌。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由此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课堂上随时掌握好各种信息,解答学生的问题。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这样引课,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二、努力实现课堂上的“少、精、活”
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强调问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发新的题型来达到目的。
有观点认为:传统教学中的基础训练是一种浪费,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就是在一般性的思维定式上产生的。熟能生巧,“熟”是前提,是必经阶段,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和技能。这项训练达不到一定的量,其概念和技能的形成就不牢固,因而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换方位地思考,形成更丰富的技能,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知识升华到“理解”,并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就要求:
少。首先要深入备课,对所教的教材内容要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讲课要抓重点、突破难点、点关键。教师少讲几句,剔除反反复复的废话。其次,教学目的要单一,一点成功,不能面面俱到,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少一点、精一点,要为减轻学生负担着想
精。解说教材要精当,讲解语言要精炼,教学结构安排要紧密。精讲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必须把“教”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的能动作用。精炼,是巩固新知识,发展新知识能力的重要一步。改变过去那种习题单一,以“熟能生巧”为依据的题海战术。课后布置“测验性”练习,使学生热爱数学,愿做题,想做题,而不感到重复。让学生远离题海,让学习提高效益。
活。要注意新旧联系,纵横联系,温故知新,灵活掌握,引导学生要因材施教,因材执教,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而不厌。练习具有灵活性,即要训练学生,了解学生掌握水平,又要看学生的潜力所在。课堂上给出的一些新颖的创造型问题,学生会感到新奇,进而思考和研究,这样能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框,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例如: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 AB//CD,四边形ADBE是平行四边形,AB的延长线交EC于点F,求证:EF=FC
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解法有多种。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空间,探索多种引辅助线方法并给出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总之,我们教育对象是一群鲜活的个体,实行新课程标准,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五期
[2]刘志,梁立士.《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王德军.《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4]吕勤,吴荣华.《课堂大问题》.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endprint